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97|回复: 1

[动向] 徐光宪院士回母校**演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image


徐光宪院士正在演讲

 

  4月12日,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8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为学生作《科研创新方法学探索》主题报告,并以此祝贺母校113周年“生日”。

 

  徐光宪院士1944年毕业于交大化学系,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与教育家,他和他的研究群体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方面走在世界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从一个稀土匮乏大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造就了一个关于稀土的“中国传奇”。

 

  要有创建3000门新学科的雄心

 

  创新是什么?在徐光宪看来,每一项科学创新都有前因后果,串起来,就构成一条“创新链”。创新链常有分支,于是构成“创新树”。科研人员往往能从“创新树”的“分支点”上获取灵感,发现新路。以原子发射光谱为例,创新“树苗”是“物体加热到高温可以发光”这一理论,而不同的研究对象、激发手段、检测系统、光谱模式,以及理论和实验的交错前进,使得“树苗”生长出许多创新“分支”。

 

  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学科越分越细。例如,1900年是500门学科,2000年是5000门,100年增加10倍。预计2050年将达到2万门学科。“50年中创建1.5万门新学科,我们中国人至少应该创建3000门。在座的青年学生要有创建3000门新学科的雄心壮志。”

 

  科学可以“移花接木”

 

  徐光宪说,科学可分为上、中、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等是下游。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

 

  “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深厚基础的科学家,把上游科学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就是用了“移花接木”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大成就。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纳什,是一位数学博士,后因病从大学退职。康复后,他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

 

  诺贝尔奖在学科覆盖方面有缺陷

 

  中国科学家至今无缘诺贝尔奖,许多人谈起这一话题感觉沉重,但徐光宪却有着乐观的评价。20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评出的诺贝尔奖得主有好几百人。但1999年国际权威媒体评选“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名列第18,是20位科技巨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又如,袁隆平对农业增产作出了伟大贡献,被国际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若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袁隆平完全可以获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不设农业科学方面的奖项,其在学科覆盖方面是有一定缺陷的。”

 

  徐光宪期望年轻学子和科研人员树立“近交远攻”的科研态度,即把团队看作自己的家,与国内兄弟单位互相协作、互相支持;把竞争的目标放在国际制高点上,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发表于 2009-4-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情回帖,友情灌水.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 16:35 , Processed in 0.20566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