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63|回复: 1

[热点] 徐迅雷:公然舞弊无耻,高考改革迫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迅雷:公然舞弊无耻,高考改革迫切

2009/6/12/06:05 来源:新华网
    对群体性舞弊的发现,都要靠媒体暗中努力,那是不行的。异地交换的督察、自上而下的督察,就必不可少。从治本角度看,如何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如何消除“一次性”带来的“赌博性”?高考一年内可多次应考,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命题,它能避免一次性带来的偶然性

    光天化日之下,吉林松原高考公然舞弊情形触目惊心:有考生的考卷当堂被后面的考生抢去抄袭,以至于答题卡也被撕坏;有教师卖高科技作弊器材,竟能获利 80万元;对于种种作弊行为,监考老师则“不敢太深管”;更有甚者,可以花几万元“买”下整个考场,即买通监考老师和同考场其他考生,以抄其试卷……(6 月10日《羊城晚报》)

    如果不是媒体暗访追踪,松原的舞弊过了也就过了。普遍舞弊、公开半公开作弊,久而久之,就变成没有耻感的“作弊文化”,取得很大的“社会认同”,导致作弊成瘾且成风,这是很可怕的。

    群体性舞弊通常都是“猫鼠同穴”,作弊老师与作弊学生同穿一条裤,而且还是紧身裤。作弊由个体行为变为一个考场、一所学校、一个地方的群体行为,而责任部门却睁只眼闭只眼,那是因为只要不被发现不被曝光,俺这地方升学率就会比别处高,他们乐得高兴呢。

    中学生正经读书的话,那实在太苦太累,而竞争又是如此激烈,学习能力平平的若想顺利升学,就会寻找旁门左道歪门邪道,作弊则成了不二捷径。一次性的考试,一次性的投入,一次性的消费,一次性的冒险,一次性的投机……因为这种种一次性,使高考具备了“赌一把”的充足条件,促成了“赌作弊”丛生。

    与一考定终身的现代高考相同,古代科举是“一纸定成败”,所以自有科考以来,种种作弊现象就源源不绝,奇招迭出。在上海的中国科举博物馆里,存有作弊用具“麻布坎肩夹带”、“丝绸夹带”等科举文物,麻布坎肩中的纹理并不是麻线的痕迹,而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字。

    古代的科举舞弊,跟今天的高考舞弊,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如今的考试作弊,已经形成了一条“地下产业链”,而且还是高科技产业链。据说那种不用耳朵的微型耳机,直接放入口腔即可感知声音,而他人很难察觉。采用如此高科技的作弊手段,那还不个个必胜?可见从古代到现今,科技改变了设备,但并没有改变人。

    对群体性公然舞弊,如何标本兼治?从治标的角度看,严防严惩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其实还不如过去,古代对科考作弊的防范、监管微细严密,让人叹为观止;千年科举史,科场作弊与反作弊,如同一对双胞胎,形影不离。舞弊被查出的考生要革除一生的功名,已考中的则取消名额,“执送刑部问”甚至“禁锢终身”;考官没有尽责导致考生“冒籍”、“冒名”成功,轻者降级调用,重者革职查办;如果官员参与了舞弊,那么其家产全都抄没入公,甚至流放、问斩。今天的情形可是 “宽松”多了。对群体性舞弊的发现,都要靠媒体暗中努力,那是不行的。异地交换的督察、自上而下的督察,就必不可少。

    从治本角度看,如何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如何消除“一次性”带来的“赌博性”?高考一年内可多次应考,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命题,它能避免一次性带来的偶然性。徐迅雷

发表于 2009-6-1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失败、、、、无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13 20:16 , Processed in 0.16385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