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28|回复: 5

[纪实] 徐城北:京剧的知性之旅(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0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由季羡林先生作序推荐的《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从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剧名家的后台世界。

  ”后台的妙用

  师傅如果是名演员,遇到他演戏时,徒弟就必然要“跟”后台。请注意,我讲的不是“跟”剧场,而是为师傅“拎”着最必要的物件进入后台。昔日,头牌名角都有自己的单间化妆室,闲人不得进入,只有家属和至近的徒弟才可以在里边伺候。“跟”后台的徒弟当然属于至近,但又分为大小两种。大徒弟主要是在一边陪着,体会着,必要时搭把手,或者后台忽然来了拜访者,师傅无暇接待,便由大徒弟应酬几句。到了师傅准备上场时,大徒弟也就绕到前台去听师傅的戏了——前台早就为大徒弟准备了一个最佳座位。为什么师傅对大徒弟如此“关照”?可能是大徒弟确有光彩,有可能发扬光大自己的这一门;也可能是考虑到自己老了之后,生活上还得仰仗于他。至于小徒弟,则纯粹是打下手,师傅需要什么了,他就得赶紧送上。能不能得到师傅的欢心,就看他有没有“眼力劲儿”。比如师傅已经到了台上,小徒弟估摸着差不多该下场了,那就得早一步端着杯(今天多用保温杯)在下场门侧幕里边“候”着。只要师傅的脚步一进侧幕,他就得赶上前去搀,同时把温而不热的茶水递到师傅嘴边。这茶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温热适口,更重要的是必须洁净。昔日名角怕遭人暗害,一旦被人把药下到茶水里头,自己的嗓子就会一字不出。所以在后台保管茶杯的人,一定得是名角的贴心人,其中就可以是最贴近也最细心的小徒弟。

  现在开始接触正题:“跟”后台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您到过京剧的后台没有?因为京剧剧场千差万别又今非昔比,所以无法向您描画出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讲,头牌师傅穿着最入时的服装,手中摇着一柄纸扇,步伐轻盈地走向后台时,看守后台小门的人必然趋前点头哈腰:“某老板,您来了。”头牌师傅微微点头,进去了,身后拎着包儿的徒弟一行也随着进去。头牌师傅一边不经心地和其他人打着招呼,脚步却丝毫不停,径直走向自己的单人化妆间。有时,他会先到底包演员聚集的“大堆儿”里去寻找一位老人——这人当年可能是自己的恩师,如今潦倒了,在自己班儿里吃一碗安乐茶饭——作为自己,昔日既受恩于他,今朝就必须涌泉相报,尤其应在众人之前以礼相待。

  等头牌师傅在单间里落座,徒弟头一件事就是为师傅沏茶,再打盆洗脸水,让师傅定定心,沉沉气。等到师傅开始化妆,小徒弟紧忙当下手,需要什么赶忙送上什么,化妆完毕他的任务就算完成。大徒弟则不然,不动手光动眼,动了眼更动心。心想今天师傅的化妆与平时有何不同?师傅扮演的“这一个”与其他相似人物有何不同?师傅扮演的“这一个”与其他流派名家扮演的“这一个”又有何区别?有时,师傅会注意到大徒弟询问的目光,就主动讲出来;如果师傅不主动讲,那么大徒弟就只好把问题存在心里,等以后有机会时再问。事实上,往往是不等徒弟问(问也问不出来),反倒是师傅由于某种契机的触发而催使自己要说——在这种时候,不拦着还好,越拦着越要说(这里执行“拦”的角色绝非徒弟,而是某位和师傅“齐肩”的人)。这时徒弟如果“有心”,可能会因听“蹭儿”反而获得了真知。师傅扮好之后,抽口烟,歇歇乏,就等着后台管事推门躬身来请——届时小徒弟搀着师傅走出单人化妆间,大徒弟也就一猫腰,溜到前台看戏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表彰京剧前辈艺人的文章都说,他们一旦化好妆,就凝神静气,如同“打坐入定”一般,沉潜在规定的戏剧情景和自己扮演人物的性格逻辑之中。这时的他,怕人干扰,也绝对不许别人干扰。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都是有的,但不会很多。因为整个后台如同一个纷乱的小社会。演戏的,伺候人演戏的(从梳头师傅直到舞台上的检场,甚至包括端着吃食到后台来送给某人的),还有“有事儿”或“没事儿”却偏要到后台来找人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就算你头牌师傅愿意安静,可也许这化妆间是为“双头牌”主演安排的,另一位头牌偏爱热闹,他与自己的徒弟有说有笑,你又怎么办?你唱大轴,他唱压轴,你正专心兼细心地化妆时,他风风火火地上场了。等到你正潜心静气入境时,他已经下场,掭头卸装,哗啦哗啦洗起脸来啦。他那边如此,你这边的徒弟能不受影响?再者,如果这晚上是演折子戏专场,那就更热闹了。徒弟不会总关在师傅的单间里,只要他出门一步,他的那些叔叔大爷、哥们儿姐们儿扮演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由人物所“勾”起的剧情,就会扑面而来。在后台最大的化妆间里,在后台通向前台的通道中,经常会有次要演员仨一群、俩一伙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昔日“后台不许交头接耳”的班规早已失去了威力。何况这种“交头接耳”时常是从艺术出发的呢!比如,今天哪出戏的演员出了个纰漏——临时忘了句词儿,或者打出手时掉了枪,再不,就是花脸勒头时太轻了,致使在台上当场掭头……又比如,议论今天台下来了某某人,他(她)专门是捧某某“角儿”来的,这“角儿”和那位捧场的“交情”是怎么形成的……还比如,刚才某出戏里,甲演员演唱时临时改辙口——把“言前”改成“江阳”,为的是“阴”接唱下句的乙,乙要是不能在瞬息之间把下句的辙口也由原来的“言前”改成“江阳”,那观众就会喊乙的“倒好儿”,乙在梨园里边也就算“栽”了。可实实没想到,乙今儿怎么那么机灵,一下子就改了辙口,唱得又脆又响,改的词儿也十分妥帖,于是乙反倒“震”(大红大紫)了……

后台真像个万花筒——既有艺术方面的,也有人生态度上的,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介入,都对徒弟是启发。师傅对此无权干涉,事实上也干涉不了。他至多只能是自己管自己。正是后台这种纷乱的局面,锻炼了众多的京剧演员能够“迅速入戏并迅速出戏”的能力。说到这种能力,我给您举一个例子:不知您见没见过主要演员的出台?——他从单人化妆间走出来,走向上场门边的侧幕,一路上都有次要演员向自己打招呼——这是人家对自己的尊重,于是便也不住点头答礼。及至进入侧幕,大约距离出台也就只有一分半分钟了,稍微沉一下气。等到场面给自己“开”出上场的锣鼓点时,许多演员习惯(据说,周信芳先生尤其就是这样)从第一个锣鼓点开始,就在侧幕之内、观众根本看不见的地方动作起来。锣鼓点通常要进行十来秒钟,演员才从侧幕走出与观众见面。在这十来秒时间内,在七八尺宽的侧幕的遮挡下,优秀演员已经按照人物性格在规定情景下动作了“老半天”。这“老半天”已然足够——对于调整、凝聚起人物的特定心境,已然足够了。如果这时徒弟在旁体悟,势必能从师傅无言的动作中学到艺术的真谛。

 

发表于 2009-7-2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粹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楼 徐玉杰 的帖子

应该保护!
发表于 2009-7-20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欣赏
发表于 2009-7-2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非常好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19 06:00 , Processed in 0.17292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