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01|回复: 0

[徐霞客] 再论徐霞客与陈函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1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再论徐霞客与陈函辉

时间:2009年09月11日 07:10:48  来源:临海新闻网  字号:    [打印]
 

    最近,经临海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城建部门决定在巾子山上原“小寒山”遗址处,为明代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王士性、徐霞客、陈函辉树碑立像。市城建、旅游、土管、文广新局和台州府城管委会及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具体实施方案。会上笔者向与会者就以上三位名人的主要史迹作了简要陈述,大家一致表示赞同。认为这一举措,不仅为临海增光,为巾山添彩,还会引来国内外更多文人学士、旅游宾客来巾子山瞻仰这三位名人,从而推动临海的经济和社会文明建设。会上有的同仁提出,临海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为何仅是对王士性、徐霞客和陈函辉这三位名人树碑立像,其中徐霞客还是客籍人物,人们不甚了解。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作一综述,王士性已有专论,本文着重论及徐霞客与陈函辉两位莫逆之交的挚友及其不朽业绩,以飨读者共赏与缅怀!

三游台荡的引荐者
    多年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徐霞客游天台山的引荐者是陈函辉。近几年新发现的陈函辉与徐霞客的50余首交谊诗中,其中有一首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答友人问台州有何佳境》,诗云:
    万仞嵯峨壁立青,古云地阔海冥冥;
    琪花瑶草山中果,雨髻风鬟洞口婷;
    鹤驭吹笙开石壁,鹅群染翰写金经;
    无端醉后逢天姥,月照琼台梦未醒。
    这首七律的首联借用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台州地阔海冥冥”的诗句,从总体上概括台州的山海胜境,后三联则侧重描摹了天台山石梁、桃源、桐柏、华顶、天姥、琼台等景点的风光。从而引来了徐霞客三游天台、雁荡而留下四篇游记。其间,徐霞客每次都来临海陈函辉“小寒山”处“烧灯夜话”,彻夜长谈。当陈函辉问及曾登“雁荡绝顶否”,徐霞客“听而色动”。次日凌晨,语别:“予且再往,归当语卿。”“过十日而霞客来,言:‘吾已取间道,扪萝上。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再攀磴往,上数十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飘尚在。又复二十里许而立其巅,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夜绕予宿。予三宿而始下山。’”陈函辉钦佩“其果敢直前如此”。可见,徐霞客本无三游雁荡之意,全是陈函辉激成的。
    笔者在重温徐霞客三游天台的日记中,发觉徐霞客第二次自崇祯五年(1632)三月十四至十八日游天台山后;第三次又于同年四月二十日重返天台山,补游了桐柏宫、琼台双阙、万年寺等景区。徐还在日记中自责地写道:“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窟奥。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这是因为徐霞客在临海“小寒山”处“烧灯夜话”时,陈函辉告诉徐霞客“吾乡王恒叔(王士性)有《五岳游草》。”《五岳游草》内刊有王士性的《入天台山志》等内容。而徐霞客“性酷好奇书”,对此类游记与志书是必读的。当他从王士性《入天台山志》中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景区未游,因而毅然决定第三次折回再游天台山。这就足以说明,徐霞客三游台荡完全是陈函辉引荐的。

西南遐征的策划者
    徐霞客晚年西南的“万里遐征”,也是与陈函辉在“小寒山”作出的决策。徐霞客在“小寒山”处,曾向陈函辉谈及“不喜谶讳术数家言。游踪既遍天下,于星辰经络,地气萦回,咸得具分合渊源所自。云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二经,山脉三条,自记载来,俱囿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衍,遂欲为昆仑海外之游。”这也就是说,徐霞客不信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不同意方士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认为昔人地理著作与图经存在着不少陋习和弊病,主张前往昆仑海外一游。陈函辉赞同徐霞客对传统地理学的评论,因为他本人对地理学有相当高的造诣,曾参与编写《皇明职方地图》。同时他也赞同徐霞客西南远游。当徐谈到半生游历时,陈问徐:“先生之游倦乎?”徐答曰:“未也。吾于皇舆所及,且未悉其涯矣;粤西、滇南,尚有待焉。即峨眉一行,以奢酋发难,草草至秦陇而回,非我志也。自此当一问阆风、昆仑诸遐方矣!”
    陈函辉表示支持徐霞客西南遐征的壮举。并向徐霞客推荐了乡友王士性有《五岳游草·游鸡足山记》,使徐霞客开始了解临海还有一位早他40余年已游西南诸多名山的同行,从而促成了西南之游。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游鸡足山时,他经仔细观察,认定其东界之支即圣峰,对王士性游记中“以圣峰为中支”提出更正。当他游至鸡足山华首门时,见到了“天台王十岳(王士性)宪副诗谒镌壁间”,此处徐霞客称王士性为“宪副”,是指王在云南澜沧兵备副使任上时,游鸡足山并留下诗谒,故称之。这是徐霞客出自对陈函辉的这位乡友王士性的敬重。
    此时,陈函辉还向徐霞客介绍了他的一位云南朋友何凤鸣,何于崇祯年间(1630-1635)任浙江温台盐运判官时,爱钱塘山水之胜,日与名士唱酬其间,陈函辉曾向他举荐了王士性、徐霞客和王士性的儿子王紫芝(立毂)等密友,故何凤鸣作《游台荡诗》相赠,诗中有“死愧王紫芝,生愧徐霞客”等句,他将王紫芝与徐霞客并举,使陈函辉顿觉何不愧于知己也。因而就把徐霞客“西南遐征”大计告诉何凤鸣,希望他能给予照顾。后来徐霞客一到云南,何鸣凤立即去拜会徐霞客,并对徐霞客各方面予以支持与帮助。对此,徐霞客对陈函辉十分感激与敬佩,因而在西南万里遐征中,经常给陈函辉“寄书问津”。
    特别是徐霞客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在云贵高原考察探寻长江源头,终于写出论文《溯江记源》和《江源考》。徐在四川峨眉山下把这篇论文托人辗转万里寄给时任靖江县令的陈函辉。陈函辉看后很赞赏,当即建议收入正在编纂的《江阴县志》和《靖江县志》,两志先后于崇祯十三年(1640)、十四年(1641)正式出版,这也是徐霞客考察江河大川研究成果的著作首次被官家付梓印行。由此足见徐霞客与陈函辉的友情是何等深厚!

霞客墓志的撰写者
    徐霞客这位“千古奇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探险家、旅游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交友无数,可谓朋友遍天下,为何唯独要请临海的陈函辉为他写墓志铭?他于崇祯十四年(1641)去世前,病重的徐霞客自知生命有限,作手书,命长子徐屺渡江找时任靖江县令的陈函辉,望“寒山无忘灶下”。还托族兄仲昭请陈函辉为自己写传志。由此可见,陈函辉在徐霞客心目中的位置,正如陈函辉在墓志铭中所述:“墓志者,志墓中人事也,霞客先生,余石友,而其为人也雅善游”。“而先生之兄仲昭,因以志与铭下而命函辉执笔词,此又莺鸠赋希有鸟事矣。然辉与先生交最久,义不敢以不敏辞。”
    正因为陈函辉与徐霞客“交最久”、“余石友”,犹言金石之交,谓情谊坚贞之友。因而,通篇墓志铭,写得有血有肉,有口皆碑。陈函辉笔下的徐氏墓志铭,写出了徐霞客以身相许山水,为了考察大自然,既不怕苦又不怕死的献身精神和虚心好学的一生。如:写霞客童年“童时出就师塾,矢口即成诵,搦管(握笔)即成章,而滕下孺慕依依,其天性也。又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写霞客言游:“持数尺铁作磴道,无险不破。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能逢食即饱,能与山魈野魅夜话,能袱被单夹耐寒暑。尤异者,天与双研,不假舆骑;或丛箐悬崖,计程将百里,夜就破壁枯树下,即然脂拾穗记之。”记其生平:“霞客工诗,工古文词,更长于游记。文湛持、黄石斋两师津津赞美,而霞客自怡笥箧,雅不欲以示人。”同时几乎勾划出徐霞客一生考察大半个中国的旅程图。诸如:“记在壬申秋,以三游台、荡,偕仲昭过余小寒山中,烧灯夜话,粗叙其半生游履之概。自言:‘万历丁未,始乏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遗迹。”这就让后人得知徐霞客游太湖的岁月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此时徐霞客虚岁是22岁,直至崇祯十四年(1641)去世,先后游历了34年。墓志铭还详细叙述了徐霞客一生所到之地计大小景区百余处,这就成了后人制订霞客年谱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墓志还写出了徐霞客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墓志中写道:“‘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又抚掌曰:‘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人或怪其诞,夷然不屑。益搜古人逸事,与丹台石室之藏,靡不旁毙。”“至服阙,慨然曰:‘昔人以母在,此舟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遂再拜辞两尊人墓下,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以上足以说明,陈函辉对徐霞客的生平业绩、游踪经历了如指掌。正如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汉章在《徐霞客与陈函辉的友谊》一文中所述:“正是陈函辉对徐霞客一生的熟悉了解,才使得他为徐霞客撰写墓志铭游刃有余,洋洋六千字的《志铭》一气呵成,篇幅之长,当创古代墓志铭之最。”也正为此,陈函辉这篇《徐霞客墓志铭》与《徐霞客游记》一起,广为传颂、流芳千古!

志同道合的爱国者
    通过以上叙述,徐霞客这位名人的形象已比较清晰。因为他自从明末清初开始,地理学界和黄道周、陈函辉、季梦良、潘耒及大学者钱谦益等对他的人品及《游记》在地理、文学和思想等方面的价值就作了充分的肯定。称誉徐霞客是“千古奇人”,《游记》是“千古奇书”。近代新史学奠基人梁启超和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丁文江亦大力推崇徐霞客及其《游记》,丁文江还在胡适的建议下,花了10余年时间编著《徐霞客年谱》和整理付印了《徐霞客游记》。
    1941年,浙江大学在贵州召开了徐霞客逝世300周年纪念会,知名学者竺可桢、谭其骧等皆撰文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徐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58年1月和1959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可以看。”毛泽东主席的讲话为徐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徐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5年10月,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准确地概括了徐霞客精神的实质。尤其是1993年7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在领军人物朱训、江牧岳和现任会长张宏仁等身先士卒,周密组织和示范下,加之在此先后成立的有关省市徐研会,特别是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徐研会同仁的奋力协作,徐学研究硕果累累,仅见于报端和各种刊物的论文超过千篇,出版学术专著、资料和《徐霞客游记》今存的各种版本不止百种。2007年11月,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总理发来《贺信》,高度评价徐霞客及其《游记》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他赞美徐霞客“在于运用他人文精神的大文字与科学精神的真文字,将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以逼真的描画。无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方面,完成了他开拓性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徐霞客被认定为中华发展史上40位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其铜像雕塑已屹立于北京中华世纪坛,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与仰慕。
    而陈函辉由于历史原因,尽管笔者和同仁周琦、徐达会、陈经富等曾撰文在专著与报刊上作过介绍,但人们仍知之不多,本文有必要再作一较详论述:
    陈函辉(1590~1646),原名炜,字木叔,号小寒山子,临海人。少年颖悟,年12,偶见捕蛙盈筐,怜而易之归纵之池,作“仁物论”数千言。15岁至南康读书白鹿洞。后回家乡,“尝键户云峰山中,学成而出,浙东西无不知其名。”可是因为当时处于明末衰落时期,吏治黑暗,宦官专权,竞争激烈。“翰苑中正人一空”,州县残破,人民受苦,尽管函辉有志于扶危持倾,但还是怀才不遇。年过40,仍未中举。太史韩求仲称“旷世逸才”。直至崇祯七年(1634)才得中进士,九年(1636)补靖江知县。靖江地瘠民困,函辉废苛捐杂税,行“一条鞭”法,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完成了赋额,设社学教育生员当年就有人中举;致力水利,疏浚河道,开辟良田。辑《靖江县志》。吏部考绩“名列第一”。因此,得罪同僚,多次被御史劾奏,罢职归里。此时仍居“小寒山”,杜门写诗,先后与徐霞客的交谊诗计50余首,并注释《易经》。徐霞客游天台山与雁荡山,曾夜宿函辉家,烧灯夜话,成为美谈。其师黄道周于崇祯六年(1633)间在雁荡见陈函辉《前纪游》诗,对其中一诗“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二句,极为赞赏,遂以十字为韵,赋五绝十首以赠徐霞客(此诗见《徐霞客游记·附编》。)陈函辉得知,又以此十字为韵赋《纪游和韵》七律十首再赠霞客。
    其间,崇祯七年(1634),陈函辉北上抵京应试,居燕京,思念霞客,赋怀徐霞客诗二首七绝。一首对徐霞客壮游生涯的概括:“霞客为人癖好游,五无全岳九无州。此生几两登山屐,巢父前射问掉头。”一首回顾徐霞客三游台荡后在陈家小寒山“烧灯夜话”的情谊:“亦骚亦雅亦穷愁,仁伯将无许伯流。记得掀髯谈世事,夜深灯畔指吴钩。”
    甲申变起,崇祯自缢,福王立于南京,诏函辉以职方主事监河南军,以母病未赴,后诏书七至,乃行。中途改赴扬州。不久,因母病剧,驰归,到家母已亡。六月,南京失守,时鲁王朱以海居台州,函辉劝其监国,随至绍兴,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进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清顺治三年(1646),江干兵溃,鲁王出奔。函辉返台州,哭入云峰山中,赋绝命词10首,自缢身亡。著有《腐史》、《九寒》、《十青》等集。
    陈函辉在绝命词中写道:“生为大明之人,死为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父母恩无可报,妻儿面不能见,落日樵夫河上,应怜故国忠臣”;“臣年五十有七,回头万事已毕,徒惭亦手擎天,惟见白虹贯日”;“今自为方正学,前身是寒山子,徒死尚多抱惭,请与同人证此。”由此足见,陈函辉是一位忠于大明的名官和爱国之臣。清初,由于他反清复明,诛及家族。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昭雪,赐谥“忠节”。
    综上所述,徐霞客与陈函辉,同是明代的才子,徐大陈3岁而陈比徐多活5年;两人均好游,事业把他俩联在一起。明末台州黄岩籍学者吴执御所作的记载徐霞客与陈函辉交谊诗的《合刻纪游诗》序中称:“余社友陈木叔(函辉)读书万卷,髫而游百粤,历吴、楚间,顿浮家苏苕八年,北抵燕赵齐鲁,交游几半天下。江阴有徐霞客,与木叔善。独行三十余载,竟全岳而涉大千,其游无纪极。两君皆有母,敦三迁之教,丸熊画荻;而两君又以孝闻,然则远游之训非也!”后来陈函辉虽然入仕为官,终因明末政治腐败,官场争斗激烈,即便是吏部考绩“名列第一”,还是罢官归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陈函辉与徐霞客,由于志同道合,书来信往,从不同角度为社会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尤其是开发旅游贡献更大。笔者以为,两人均是明代杰出的爱国者,值得后人学习与敬仰。
    因而,在临海巾子山上“小寒山”遗址为他俩和另一位与徐霞客齐名的王士性树碑立像,当之无愧!



   作者:丁式贤     编辑:吴佳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3 09:22 , Processed in 0.23656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