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动向] 千童镇徐福传说考(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2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千童镇徐福传说考(摘)

1
曾被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齐人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三神山求仙未归之事,近年间再度引出求源热。不仅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广征博引,著书立说,日本方面也不泛许多有识之士寻根溯源,查证这带水的两国间久已潜在的文化上的认同感。以徐福东渡研究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中日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于中国,于日本无疑都是有益的举措。只是在我翻阅了大量有关徐福研究的资料及考据文章后,感觉在徐研究热中似乎忽略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对徐福祖籍、故里及启航地论之的比较多,而对作为东渡船队的主体队员千童百工踪迹的发掘与考证却是微乎其微。如果说,徐福东渡事件使日本产生了从绳纹时代到弥生时代的巨变,徐福作为东渡壮举的总导演,的确应该说是一位伟人。但是居扶桑、传农耕、授技术、絮衍生息绩却在千童百工。所以,对千童百工遗迹的追踪考证应该是徐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诚然,史料中有关千童百工的记载很少,但也并非无踪迹可寻。据考,今河北省盐山县的千童镇一带即为当年征召千童百工的结地。江苏连云港的于锦鸿先生在(童男童女考)一文中也提及:河北沧州地区黄骆县有个秦代古城"卯分城"河北沧州地区还有一个古"千童县"。于先生论及的古千童县即是今盐山千重镇一带。

又据盐山县张继忠、张爱国等先生查证:古千童城战国时曾为齐饶安邑,秦时方士徐福最后一次入海求仙在此集结千童百工,具衣食舟揖,后沿无棣沟从大河口(今漳卫新河入海口)入海,到达东瀛……此后,饶安邑始称千童城。汉高帝五年,置千童县,东汉灵帝时又改回饶安县。

古千童城不仅有书载,且有遗迹。北魏年间,为纪念千童东渡壮举,在今千童镇东街占地四十亩建一开化寺。据该县县志载,此寺共重修过九次。日本侵华战争时还有碑在。

应该说,书载与遗迹都是很有力的论据。但是我们也不妨再拓宽一下它的研究层面。我以为,活在人民口头之上的口碑文学,也是追踪千童百工遗迹很有力的佐证。

有专家检索中国文学名家名作。发现自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始有吟颂徐福东渡之举的诗句,如李白的(古风十九首)中有"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的吟咏;白居易的(海漫漫)中也有"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卯女舟中老"的慨叹。自古有民间文学是文学之母之说。秦到唐已有八百年的历史,这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其间不可能没有轶闻流传。这些传说虽然没有记载,但它在人民中间口耳相传,经久不息。开始或者三言两语,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会为它加进许多理想的想象,这些传说会越来越丰富且富于理想化。现在流传于千童镇一带的徐福千童传说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传说虽然不能称其为历史,但它又的确包含着真实的部分。这些真实的部分,即是从现实生活众多的原形和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当然,这其中的真实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它往往渗透着人民的某种意思,往往是按照人们的理想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去营造一个神秘的浪漫世界。所以我以为,将传说与历史相对照,不仅有利于千童百工遗迹的考证,而且对于徐福东渡的研究,将会达到对深层次文化心态的窥视。千童镇一带流传的与徐福东渡事件有关的传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围绕徐福及千童百工人物的传说故事。徐福是史料中确有记载的人物。又是东渡之举的总导演,千童镇一带流传的徐福传说,除与山东龙口、江苏赣榆等地流传的"除铰龙"、"三见秦始皇"等情节相类似的传说外,更独具特色的是徐福亲征千童百工的传说。如童养媳与小乞丐),说的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女孩子很小就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因忍受不了恶婆婆的虐待,听说徐福招童男童女,深夜偷跑出来,路遇一个小乞丐,两人一起去找徐福应征。徐福同情他们的遭遇,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亲赴小姑娘的婆母家,用五十两银子为小姑娘赎了身。(左永和与李荣花)的传说,讲的是一家人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举家应征的故事。诸如此类的传说还有(徐福东渡为啥带童男童女)、(童男豆腐)、(徐福收义子)等。

2
关于徐福最后一次的出航地,研究中似乎存有争议,千童镇一带流传的(徐福用计出征)或者可以做为佐证。这一则传说,说的是徐福率领东渡船队即将启航之时,童男女与百工的家人们不忍自己的亲人离去,纷纷抓住船缆不放。徐福着急之即,忽见海面上出现海市屡楼,他心生一计,谎称仙岛映现,三神山的仙人来迎接东渡船队。乡亲们信以为真,一齐匍匐在地,祷告神仙保佑他们的亲人平安远航。(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讲述东渡楼船出航,神龙为之开路的佳话,更为徐福东渡增添了些神秘色彩。

不难看出,千童镇一带流传的这一类传说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徐福这个人物多以褒为基调,贬的是秦始皇的暴政。而徐福征招童男女,是为解救这些受苦受难之人。当然这或者更多地加入了后来人的思想与意愿。就徐福导演东渡本身来说,他的伟大意义是在以后的时代体现出来的,而在当时,不管他出于何种因,对于千童百工来说,他导演的无疑是亲人离散的悲剧。正如北宋年间李嫌等编辑的(太平广记)中(陶尹二君)中记载的:"古丈夫曰:余秦之役也。家本秦人。及稍成童,值始皇帝好神仙术,求不死药,因为徐福所选。搜童男女千人,将之海岛。余为童子,乃在其选。但见鲸涛壁雪,属阁排空,石桥之柱歌危。

蓬帖之烟杳渺,恐葬鱼腹,犹贪雀生。于难厄之中,遂出奇计,因脱斯祸……"这里讲述的是一个童男因俱伯出海,想方设法逃征的故事。(史记)中也有"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之语。流传于千童镇一带的(朱龙树和朱龙村)这一传说,即是以悲壮惨烈的故事拴释了司马迁的感叹。一双即将成亲的童男女,女孩子被征东渡,男孩子及女孩儿的妹妹为了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个终生不娶,一个终生不嫁,在苦苦的期盼中渡过了一生,最后老死乡里。当时这样的悲剧绝不会仅此一家。而在(瓜哥与豆姑)、(四女寺河的来历)这些传说中,人们虽然是在赞扬了瓜哥、豆姑以及那四位年轻媳妇舍身救众的美德,但她们又何尝不是徐福东渡的殉葬者。

千童镇一带流传的与徐福千童百工有关的第二类传说,是由一些历史古迹生发出来的地方风物传说。

在传说学中,地方风物传说的定义为:一面表达人民对乡土的爱,一面对地方山川古迹的由来进行各种美丽的饶有情趣的解释。它告诉人们某个地方有个什么古迹,并对其来源加以解释。风物传说有时也跟人物传说相联系,往往是说某个地方迹象是由某人怎样而留下的。千童镇一带正是有一些这样的传说,他们把徐福与这里的一些地方古迹联系在一起,编织出许多饶有情趣的传说。

在距千童镇东二华里,有一个很大的村落叫荣庄。据老人们讲,这个村子以前叫铸铁荣,是有着悠久的铸铁历史和出工匠的地方。这里至今有老君炉这个地名,而且在被称为老君炉一带区域内,留有许多古代炉灰、铁硝、矿渣等。故此,当地人们传说,徐福当年就是把百工集中在这里,炼铁和铸造各种出海工具的。而且言说,徐福东渡时,随行的一些工匠把许多铸铁工具和他们的技术都带到了日本。

千童镇南街至今有个大水湾,当地人称其为链船湾。老人们讲,链船湾就是当时徐福选中的训童港,童港这个称谓至今家喻户晓。为什么又叫链船湾,说是那些童男女中也有许多是旱鸭子,船一颠簸,就晕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福集中了工匠们出主意想办法。有个水手出了个连船计,用大铁链把船一只只连起,这样既平稳又安全。故此,训童港又得名链船湾。当地人还说1955年挖漳卫新河,在链船湾曾挖出个大铁锚,约3米多长,每个铁钩碗口粗细。大铁锚曾存放在荣村的贾延贞家,1958年大炼钢铁时毁掉了。这个大铁锚的出现,似乎更有力地证实了这里曾是训童港的史实。这里与徐福有关的地方风物传说还有(医药庄的传说)(朱龙树和朱龙村)等。

千童镇一带还有一类与徐福东渡有关的传说,是其他区域所没有的,这是产生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一组新传说。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双方是敌对的两方面,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千童镇这里出现了一些反映日本人与千童镇亲源关系的传说。这个亲源关系的契机正是徐福与千童。

据日本方面有关资料介绍,日本民间有一种观点,承认徐福是他们的始祖。正因为此,千童镇才会产生(日本兵除夕祭祖)的传说。秦士军平是当时驻守千童镇一带的日本军队中的一个小兵。一年除夕,他所在的部队突然包围了后郭村。秦士军平来到杨观田老汉家,他一没杀人,二没抢东西,而是跪倒在一个小铜佛像面前。杨老汉本来是想与他拼命的,当知道这个小兵拜祭的是被他称为始祖的徐福像时,一腔怒气没有了,还像亲人般的招待了他。后来这个日本小兵不愿再打中国人,想投奔八路军,却被他们的长官枪毙了。杨老汉知道后,把他的尸体偷回来埋葬了。

(日本兵偷千童碑)的传说则是由开化寺中的千童碑引发出来的。老人们讲,当时驻扎在千童镇的日军中有个叫高桥的中队长,他发现开化寺中的千童碑后,每天都带着他的兵来碑前祭拜一番。他们还在碑的四周插了许多鲜花和柳条,后来干脆在碑的四周用砖砌了一道一米多高的花墙。据说,当时驻守大泽的一个相当师级的日本军官还专程到这里祭奠过一次。日本投降时,这块碑被日本兵用红绸子裹起来,运回日本去了。

据盐山县从事县志工作的同志介绍,残缺的开化寺旧址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尚在,最终灭迹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如今留下来的只有八角塔遗址和几块残破的碑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说与历史遗迹是相符的。这些传说由于时代离现在较近,它的史实成份相对要多一些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 08:53 , Processed in 0.21602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