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1

[徐悲鸿] 廖静文:徐悲鸿的许多灵感来自无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编者按:徐悲鸿是无锡籍文化名人,也是无锡的一张“文化名片”,4月13日,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节期间,无锡书画博物馆正式开馆,又有30幅徐悲鸿真迹在无锡博物院展出,这是国内仅次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大规模作品展出,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眼球。然而,这场文化盛宴的“幕后推手”就是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这位老人当之无愧是研究徐悲鸿的专家,她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中透露:大师许多画作的灵感来自故乡无锡太湖。

  4月13日上午,廖静文出席了无锡书画博物馆开馆仪式,她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夫人参加书画之乡无锡的这场活动,自然是现场的重量级人物。这位87岁的耄耋老人端庄很有风度,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记者的专访,安排在当天晚上廖老下榻的金陵山水丽景酒店进行,令记者惊讶的是原定半个多小时的采访,老人语重心长地聊了两个半小时,许多细节还是第一次向媒体披露。作为已经担任了53年之久的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徐悲鸿研究专家了,她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中透露:大师许多画作的灵感来自故乡无锡太湖。

  不过,就是这个让徐悲鸿魂牵梦绕的故乡,对廖静文来说,却曾经是一个伤心地。

  无锡,曾是我的伤心地

  “我第一次来无锡,是一路哭过来的。”徐悲鸿生前,总是和廖静文说起自己的家乡无锡宜兴,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并答应有时间要带妻子回南方看看。但在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徐悲鸿突发脑溢血抱憾离开了人世,这让廖静文痛苦万分,没能随悲鸿一起回家看看,也让她深感遗憾。为了完成徐悲鸿未尽的心愿,1956年,在悲鸿去世三年以后,廖静文只身一人来到了宜兴,怀着对徐悲鸿的思念,廖静文一路以泪洗面,这成了她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点击查看下一页
 
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
 

  廖静文说,当时她从北京坐火车到无锡,再转长途汽车到宜兴,在无锡一个人也不认识,“我找到了宜兴县政府,说我是徐悲鸿的爱人,想去悲鸿的老家看看。”宜兴县政府派了一名文化科长陪她去看了屺亭桥镇的老房子。

  晚上,廖静文就睡在悲鸿家的老房子里。睹物思人,回想起很多往事,她怎么也睡不着,成串的眼泪涌出来,半夜她趴在窗户上哭了。廖静文记得,1953年初,徐悲鸿还告诉她已经有20多年没有回老家无锡看看了,当时还拿出一只旧箱子,准备修一修,多带点东西回老家呢。

  这次无锡之旅,廖静文还看望了徐悲鸿的舅舅,因为悲鸿生前经常提起,自己与这个舅舅的感情非常好。舅舅特地置办了一桌菜来招待廖静文,让廖静文至今印象深刻。

  说起这些,廖静文的眼圈都有些发红了。在廖静文的言语中,“悲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无论痛苦、快乐,都与“悲鸿”纠结在一起。虽然她同徐悲鸿才只有7年多短暂幸福的时光,留给她的却是值得回味一生的财富。后来,无锡的这些老乡也带给他许多安慰。

  我有上百个无锡老乡

  对于无锡老乡,廖静文说都是那次无锡之旅之后才有了进一步的联络。

  记得悲鸿去世的时候,儿子才7岁,女儿才6岁,廖静文也曾经差一点失去生活的勇气,她想到自己一生遭遇了太多的不幸:生在旧中国,母亲在她11岁时去世,14岁时抗战爆发,直至22岁时抗战结束,青春年华是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度过的。1946年1月,23岁的她与徐悲鸿大师结婚,30岁时,悲鸿去世,留下一对未成年的儿女。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她曾一个人伫立在黄浦江边……
 
点击查看下一页
 
廖静文和部分无锡老乡
 

  在最难熬的那段日子里,廖静文说正是由于悲鸿在宜兴的舅舅在信中劝她,让她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徐悲鸿去世那年,她也曾经寄路费给悲鸿在宜兴的舅舅,希望他到北京工作,后来就没有下文了,无锡之旅见过面之后,徐悲鸿的弟弟和舅舅还来北京住了一个多月。而对于这些徐悲鸿家的亲戚,廖静文总是热情款待,陪他们逛逛京城、购物,舅舅也比较满意。由于在家里见到好几封毛主席写给徐悲鸿的信,于是舅舅就大胆提出最好能见到毛主席。廖静文没敢答应下来,虽然在徐悲鸿去世之后,毛主席写了亲笔信表示悼念,还专门派秘书田家英看望她,但廖静文当时觉得这是件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现在提起这件事,廖静文觉得有点对不住这位无锡老乡,当时要是胆子大一点,也许还是能做到的。后来在同舅舅的多次通信中,廖静文都表示了这份歉意。

  舅舅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好人,所以在舅舅去世以后,廖静文专程从北京回到宜兴奔丧,同时看望舅母,当时屋里屋外有上百个乡亲。廖静文从北京带来的糖果都不够分的,她就问一位亲戚:“这些都是徐悲鸿的家人吗?”

  这位亲戚解释说,他们都是你的无锡老乡,“你有上百个无锡老乡,还怕办不成事情?”这句话让廖静文温暖许多,感受到生活背后还有大师故里的无尽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给悲鸿不少艺术灵感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然而作为近现代一位举世公认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的绘画作品已经绝不是生活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思想、学问、修养、天赋和技法表现的结晶了。虽然他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中国画和油画上都有艺术成就,在采访中廖静文认为是幼时在无锡练就的”童子功”成就了他的未来,“无锡太湖给了悲鸿不少艺术灵感”。

  在廖静文撰写的《徐悲鸿小传》中,有这样的文字:“徐悲鸿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以即景成诗的艺术才华闻名乡里。他9岁读完《四书》、《左传》后,便开始随父亲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山水、人物画。”

  廖静文介绍说,徐悲鸿在幼年打下了中国绘画的坚实基础,在那个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时代,徐悲鸿悄悄地爱上了周围的许多动物,并且仔细观察和描绘它们,如温顺的牛、奔驰的马、嘎嘎鸣叫的白鹅、浮游于水面的群鸭、倦卧在墙角或成于树上的花猫……都一一出现在他的笔下,宛然如生。 

  “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人杰地灵,是出人才的地方,所以悲鸿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乡里故土的热爱和家乡的影子。”廖静文拿这次展出的徐悲鸿真迹《丽江春雨》作为例子。

  这幅作品作为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没有一根线条,全部是用水墨勾勒出来的,丽江烟雨蒙蒙,如画般的景象,灵感就来自无锡,“这是太湖清晨烟雨蒙蒙的景象已经化成了悲鸿的胸中之竹,对悲鸿潜移默化而创作出来的,这样的画法从古到今无人企及。”

  “徐悲鸿的作品突破传统,国画《愚公移山》也是如此。”廖静文说,中国画大了就很难画,比例难把握,但悲鸿在这幅作品中的人物结构却非常准确,体积感很强,中西结合,画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素描稿,功底都是在无锡养成的。“毛主席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徐悲鸿真正做到了。”说到这里,廖静文一脸的自豪。
 

  为这些画,我差点赔上性命

  痛失悲鸿的廖静文,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徐悲鸿的上千幅真迹、徐悲鸿所收藏的上千幅唐宋元明清及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而她的两个子女,均通过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就是这样,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廖静文也没能幸免,她说:“为这些画,我差点赔上性命。”

  文革时候被人陷害,要她承认那些画是“四旧”,是资产阶级的糟粕,家被抄了,廖静文也被红卫兵揪出去打,三次昏迷,又被凉水浇醒。最后用凉水都浇不醒了,打电话给救护站,通过做人工呼吸和打强心针,才活了过来。

  晚上被关在小屋中,廖静文思绪万千,想到了自杀,但两个孩子让她活了下来。所以她很感谢这双儿女,陪伴她度过了最艰难、痛苦的日子。
 
点击查看下一页
 
廖静文和儿子徐庆平在一起
 

  让她欣慰的是,一双儿女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勤学苦练,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儿子徐庆平还在书画上颇有造诣。女儿在美国完成学业后,留在了美国工作。

  支撑廖静文的另一个精神支柱还是徐悲鸿留下来的那些画。1954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美术纪念馆对外开放,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廖静文便天天到馆,风雨无阻,馆里的大小事情,事无巨细,她都要身体力行,亲自去做。从此,保护徐悲鸿大师的作品与收藏,在廖静文的眼中,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

  “文革”中红卫兵扬言要一把火把这些都烧掉。在身体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情况下,廖静文写了封信,让儿子交给总理。因为知道儿子不可能见到总理,便在信上写了急件,并打了三个圈,让儿子送到了总理的警卫手里。

  让她非常欣喜,第二天便有部队的人开车来把徐悲鸿的书画全部拉走了,廖静文知道这是总理看到了她的信派警卫来拉走的。文革13年后,廖静文才知道,这些书画都被拿到故宫太和殿的一间朝房里,这是古时大臣等待皇上朝见的地方。

  “文革”过后,由于北京地铁施工,徐悲鸿纪念馆面临拆迁,迁入的地方选好了位置,但牵涉到30多户人家要安置,只要一户人家不肯搬走,就盖不了新的纪念馆,这就需要房管部门去做工作,“我就像一个疯婆子一样,几年时间里,天天守在房管局长的办公室门口求情。”为恢复重建徐悲鸿纪念馆而奔走,花了十年的时间,新馆于1983年元月重新建成开放。

  “要是我那时手上有一幅悲鸿的画就好了,送给办事的可能就不会要十年的等待。”这是廖静文第一次在记者面前调侃当时的捐画行为。

  那些作品现在已经值十几亿,甚至上百亿的价值了。即便如此,这也不能算是廖静文的腹诽,同个人财产无关,事关悲鸿,事关艺术,事关人间大爱。

  2009年开始,作为徐悲鸿故乡的无锡陆续举办了《悲鸿故乡行――徐悲鸿绘画经典作品无锡特展》、建立徐悲鸿艺术展馆、举办《徐悲鸿弟子暨中国书画名家展》和《盛世丹青――百米长卷书画笔会》,《纪念徐悲鸿诞辰115周年――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又在2010年4月13日开幕,《徐悲鸿艺术展馆经典作品展》同时开展,共展出30幅大师不同时期的画作。

  每次活动,都能见到廖静文的身影,每次活动都离不开她对无锡故土的深深眷恋。大师作品每一次展出,都给家乡人民带来了精神滋养和文化升华。(杨东红)
 
  链接:记者眼中的廖静文
 
  每一次见到她,总给我“很美”的感觉。这位传奇女子,身上有股神奇的磁力,吸引着我,让我不由自主想靠近她。
 
  廖静文爱吃无锡小吃、爱逛无锡街景、爱这里的人与这里的一切,因为,这里是她的爱人徐悲鸿的故乡。
 
  ——无锡一媒体记者印象
 
  尽管年逾八十,作为女人,廖静文仍然很注重仪表。在经过镜子时,她的眼睛会在镜子上停留很长时间。爱美大概是所有女人的权利,无关年龄。虽然没有化妆,但是她的眉毛却被细心地描过。“我小时候经常头疼,所以常常用薄荷片在额头上擦,结果眉毛全都给擦断了。悲鸿在的时候都是他给我画。”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八旬高龄的政协委员廖静文女士全身衣着简洁、大方,脚上穿一双黑丝绒方口系带布鞋特别引人注目。她谦和地和每个人打着招呼,让人丝毫看不出她就是一代画坛宗师--徐悲鸿大师的夫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4 18:36 , Processed in 0.22843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