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2

[地方] 接力徐本禹,大山深处写青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4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山上的果子熟了,丁老师快来带我们去摘吧。”看着手机上的这条短信,关于大山的记忆一下子向丁洁涌来。虽然过去一年了,但对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丁洁来说,在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的生活依然那么清晰。
  在华中农业大学拥有这份记忆的不仅丁洁一个。自2005年开始,华中农业大学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前往位于贵州毕节地区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支教。27位学子从“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为大山深处持续输入新鲜的气息和爱的教育。
  在孩子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老师好!”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孩子们敬着队礼大声地向老师问好。
  这里的孩子大方、自信。校园整洁、干净,地上看不到一片纸屑。
  在当地,大石小学的孩子很受初中学校的欢迎,因为他们成绩好、见识广、普通话说得好。在全乡13所小学综合测评中,大石小学每年都名列前茅,为初中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这些变化,是5年来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一点点换来的。
  大石希望小学坐落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百里杜鹃风景区大水乡最偏远的大石村,当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离学校最远的孩子每天上学需要步行近两个小时。他们爬山涉水,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天黑才能到家,天天带着手电筒上学。很多孩子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只能在小卖铺里买五毛钱一包的锅巴、方便面吃,不少孩子因此患上了贫血症和胃病。
  7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放弃攻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来到这里义务支教,成为孤独的、没有“名分”的志愿者。两年后,徐本禹返校读研。同时,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每年在全校被保送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派志愿者赴当地支教一年,将徐本禹的爱心行动延续下去。
  从2008年开始,志愿者兵分两路,同时在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支教。
  在日常的教学中,志愿者们总是希望能够传播一些新知识。第五届支教团志愿者张春丽是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她的课上,课本上的每个图像都有自己的名字,她准备了一叠写着“你真棒”和“加油”字样的贴纸,随时鼓励表现好的学生。
  去年冬天,第五届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策划了“体育文化节”。趣味运动会上,智力问答、变魔术、翻跟斗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俞芳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她根据课本内容,带领学生排练话剧《负荆请罪》。从蔺相如的头冠到廉颇的佩剑,所有道具都是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
  志愿者们整理了学校的图书室,孩子们只要登记自己的名字就能借到各种课外书籍。他们还组织学生成立校报组,定期更新学校的黑板报。
  首届支教志愿者曹建强利用一个扩音器、一台录放机,开办了大石希望小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广播的校园歌曲、小故事,都由学生自己挑选、编辑、朗读。
  第五届支教团志愿者田甜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纯粹地做了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希望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梦想,并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梦想。
  架起连接山里山外的桥梁
  穿着雨鞋、打着手电筒、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前去家访,是每一届志愿者的必修课。因为除了在两所希望小学担任教学工作外,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还承担着几个爱心基金的发放工作。
  在华中农业大学,脱胎于“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的红杜鹃爱心社每年都会收到一些爱心捐助,同学们还通过收集废品等方式筹得一些资金,他们将这些钱用于资助当地家庭贫困的高中生。
  为了资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支教团的志愿者通过实地走访,确定每一个受助对象。几年来,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当地上百名高中生、2000多名小学生受到资助。
  第五届支教团志愿者田甜负责美国童心社基金的发放。她需要时常和美国方面的工作人员邮件沟通,但上网的地方需要步行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她只能让在武汉上学的男友查阅从美国发来的邮件,然后打电话告诉她邮件内容,她再在电话里把回复内容告诉男友,男友最后整理成邮件发给美国方面。
  同时,“志愿者效应圈”不断扩大。今年5月底,19名来自百里杜鹃风景区普底乡、仁和乡、高增乡等乡村小学的教师在支教团志愿者的陪同下坐火车来到武汉,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其间,他们参观博物馆,访问武汉市重点小学,其中很多教师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到目前为止,已有上百名乡村教师参加该活动。
  志愿者的到来,特别是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还能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为学校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届支教团志愿者董桥锋学的是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他为大石希望小学的校园进行设计改造,并通过网络等媒体力量筹资8万余元,为学校新添两间教室。
  作为志愿者的有力后盾,华中农业大学利用自身专业特色,5年来组织近百名种植、养殖、社会学、园林规划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赴大水乡指导,数百名学生接力开展社会调查、支教、支农等活动。
  爱与被爱的喜悦
  在支教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感受最多的是 爱与被爱的喜悦。
  几乎每个志愿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手中突然被塞进一两个鸡蛋或一块芝麻饼干,还没来得及看清是哪个同学,孩子们就哄散着跑掉了。志愿者住的简陋的房间也总是因贴满了孩子们送来的图画而变得生趣盎然。
  来大石希望小学支教前,田甜曾到邻近的永坪小学参加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她对着一幅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不同省份的特点,孩子们瞪大着眼睛,听得津津有味。那是一个美好的体验,以致让田甜觉得“站在那样的教室里,你会忘掉所有的世俗烦恼”。支教生活被她称为“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一年”。
  第四届支教团志愿者丁洁是个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犯迷糊的高个女孩,在山里却被孩子们叫做“妈妈”。支教结束后,她常常情不自禁地来到大学附近的小学,听一听稚嫩的童音,以解她对大山深处孩子的“相思之苦”。
  第五届支教团志愿者陈立和张钢仁在本禹希望小学支教临走前,和学生开了一个告别晚会。晚会结束,学生还舍不得离开,他们让孩子挤在自己的床上休息,自己则一夜未睡。应学生们的强烈要求,还没有女朋友的张钢仁提前请孩子们吃“喜糖”,并答应将来一定带“师母”去看他们。虽然支教结束了,但他和学生之间已经有了一种亲人般的牵挂。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孩子们教给我们的,远多于我们教给他们的。”这些成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曾经有网友这样评价徐本禹:“他认识到了作为一根火柴的意义。他不是第一根火柴,也不会是最后一根。”这句话无疑可以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最好注解。
  本报武汉10月13日电
发表于 2010-10-14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发表于 2010-10-1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们教给我们的,远多于我们教给他们的。
孩子天真无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18 06:42 , Processed in 0.17622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