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1

[纪实] 【原创】福建莆田状元公徐晦传(徐氏名人传记样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0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天奎 于 2010-10-31 13:23 编辑

福建莆田状元公徐晦传(徐氏名人传记样稿)
徐天奎撰




     徐晦字大章,又字五阳,徐国国君若木裔孙。
     徐国灭,子孙国人以国为姓,四千余年,族人遍布华夏神州,并播迁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人口之众,不可胜计,仅中国一脉,有人口达二千余万,为中国第十一大姓。
东汉桓帝时,有徐稚,号孺子,时号鸿儒,由下坯迁南昌,博通经史,崇尚德行,传名京师而无意功名仕途,屡征不仕,人称南州高士。孺子事迹《汉书》有传,不赘。
      孺子传二十四世,有徐洎,官至李唐太尉,谥封齐国公。徐洎生五子,长子徐永,官至南郡太守,次子徐盛,官至洪州刺史,三子徐奇,官至大中大夫,四子徐洪,官至忂州刺史,五子徐攀,官至苏州刺史。徐晦就是忂州刺史徐洪之孙,泉郡城南司仓徐矜之子,南州高士徐孺子二十七世孙。
      又徐洎伯父,名徐楚玉,唐开元六年,封东海公,父徐安素,是楚玉同胞弟,徐晦先人在唐代的兴旺,大概如此。
徐洪在忂州刺史任时,恰逢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唐朝官宦,多难自保,为避时乱,洪子徐矜,徐务等皆入闽。徐矜为泉郡小吏,而徐务则定居莆田,为福建莆田徐姓始祖。
      唐肃宗庚子年(760年)正月初七丑时,徐晦降生于福建泉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李唐皇帝又得以君临天下,继续治理大唐半壁河山,天下暂得安宁。泉州有欧阳氏、林氏、许氏和徐姓人家,都是大唐官宦子弟,与知府大人薛播。席相,观察使常衮等平常有往来。徐姓公子徐晦,欧阳姓公子欧阳詹,林姓公子林藻,许姓公子许稷等都是少年奇才,好学上进的晚生,因此格外受到当地官府赏识。而徐晦父亲徐矜,更以南州高士的故事激励儿子,又以徐楚玉、徐洎等先辈故事诱导他,因此更加促进了年幼的徐晦勤学上进之精神,又以家传武功,每日教导他,无论文章武术,徐晦都勤学不辍,并且能得其精髓。族人以“谨受父母教晦,少负大志”赞扬之。
      初唐名士王勃有《滕王阁序》文,文中有“徐儒下陈蕃之榻”句,被徐姓人引为祖上文墨的荣耀。徐晦四岁时,便可通诵王勃《滕王阁序》全文,而且文章句意,经父亲徐矜在旁点拨,都能铭刻于心。再加上徐氏家传武功,徐晦被培养得能文能武。
      泉州知府薛播,为大唐名将薛仁贵后人。因唐将李绩本是徐姓,又提拨过其先祖薛仁贵,薛姓便世代与徐姓交好。听说徐晦四岁即能诵《滕王阁序》并通解其意,便把徐晦目为徐姓奇才,有意登门考验他。
      当验证真像传言后,薛播即对徐晦父亲徐矜道:“令公子少年聪慧,他年必成国家栋梁,你应该好好珍爱他呀!”
      徐晦年方九岁时,薛播调任别处为官,泉州知府换为席相。徐、席二姓,本来同为徐国后裔,因为周人伐徐,徐灭于楚,再灭于吴,后来子孙分散各地,姓氏也各有区别了。那席知府到郡,听说徐晦聪慧,也来到徐矜府第,专要考验徐晦,并说:“我听说你四岁能诵《滕王阁序》,到如今已经不足为奇了,我要考你的是孔孟之道,经史子集,看你学有长进没有?”
      徐晦施礼而应答道:“恭敬大人出题。”
      于是席相将孔孟之道盘问他半日,徐晦有问必答,竟然分毫不错。席相赞叹道:“孺子可教,真是老夫南来少遇的少年奇才啊!”
      观察使常衮,也是饱读诗书之士,本为大唐宰相,因事谪发福建,听到徐晦少年俊秀,才学过人,不相信,就登门来考他。考验之后,果然如传言,又大加赞叹而去。
      那时闽中泉州郡,南来北往官贾云集,诗书传家的风尚,也在各大姓豪门中兴起。前文所说泉州欧阳家,蒲阳林家、许家等,都是一等一的读书门第,四家公子都是少负才名,各家父母,也有让子女互相交流的心愿。于是徐家公子徐晦,欧阳家公子欧阳詹,林家公子林藻,许家公子许稷四人,又结成少年好友。
      一日,四位公子游戏于野外,看苍天渺渺,流水汤汤,就觉得时日无情,人生苦短。徐晦道:“我等相交一场,生死就如浮云流水,一去而不知所终。诸君日后的志向,可否在此互相交流一下呢?”
      许稷道:“当以豪情报效君国,却不知君国可否让我效力?”
      林藻道:“一定坚持正气,来纠正此乾坤世事,却不知当今圣上,可否点中我为天子门生?”
      只有欧阳詹长久不说话,三人问道“欧阳公子志向如何?”
      欧阳詹沉吟半响道:“苟富贵,勿相忘,如此而已?”
三人又问徐晦。徐晦道:“我赞成欧阳兄的观点,黄白粪土,富贵浮云,只有这人间至情至义,才是最宝贵的。”
     林、许二公子,闻言自觉惭愧。
     于是徐晦、欧阳詹二人意气更为相投。
     贞元初年,席相、常衮等极力鼓励徐晦、欧阳詹、林藻、许稷四生赴京赶考。于是四家父母,各为儿子准备盘缠,令他们远离家乡,游宦遥远的京城。
      那时,一路进京赶考的各处才俊,何止千千万万,而取士数量之少,正可以说是“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那名传万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等,一生都与状元进士无缘,可知这科举考试是何等残酷无情了。
四家公子进京之时,当然免不了一番隆重的送行,那时风俗,各家送子入京,都要图个喜庆,说是送状元进京赶考,其实能否中状元,便只有天知道了。中国人总是相信命运而不敢高估自己的能力,怕就与这科举考试有关了。
      徐矜之弟徐务,听说侄子徐晦要进京赶考,当然也赶过来为往侄子送行,并叮嘱道:“侄儿此去,山水千万重,孤身在外,万事切要小心。”说完,竟激动得想流泪。
      那时,徐姓虽说祖上曾在京为官,也是时隔数代之事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已使徐姓对当年在京的亲明故旧,早没有了消息。徐务大约是想起祖上荣耀,而今自己及亲人都飘泊江湖之事,就有些伤感了。
      徐晦见叔父这般光景,心里也很难受,却道:“叔父不必伤感,侄儿此去,定为徐家光宗耀祖。”
      徐务道:“那样当然好,那样当然好。”
      徐家满门都对徐晦千叮万嘱,然后才送他出门,让他与欧阳詹、林藻、许稷等结伴往京城而去。
      那时福建泉州到西安,差不多六千里路程,几人日行百里,到得京城,而一路平安无误,也须二个月行程。由于路程遥远,到京又要熟悉、适应应试环境,所以泉州四才子,提前六年就从泉州出发,往京城长安迤逦而去。时在贞元二年秋月之末。
      一路行来,不觉冬雪降临,徐晦却在路途之中病倒了。
        欧阳詹、许稷、林藻三人与徐晦结伴而出,当然时他百般照应。到京城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这四个才子,一路子曰诗方地互相盘考着,虽然照顾病中徐晦多添了些麻烦,倒也不觉得有什么负累。
唐代是中国诗歌极其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向着鼎盛的高峰迈进的时代,盛唐的风貌,在徐晦、欧阳詹他们的眼里却看不到了。大战后的肃条,在长安随处可见。
       这四位泉州才子,入得京来,当然少不了要到处走一走,看看京城的繁华和名胜古迹。郦山是不能去的,华清宫被禁令不许对外开放。先皇帝李隆基的荒淫误国,在他的子孙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椎心的痛。
       在京城过了一段时间,徐晦的病也好了一些了。只是南方人的不适应感却明显地在他的身体上表现了出来。饮食居住,都让他大不习惯。
欧阳詹、林藻、许稷这些人,平时都自以为才学不及徐晦,认为徐晦如果不能考上状元、榜眼或者探花,那他们几个更是陪公子读书了。见徐晦不适,都很为他着急。
       徐晦内心也很着急,可是这环境的变化和身体的不适,让他一点也没有左右自己命运的办法。他只有每日强装欢笑,鼓励几位好友认真用功。
       唐德宗贞元八年(793年),欧阳詹、徐晦、林藻、许稷等参加了当年科考,那一批考生当中,就有后来名震华夏古今文坛的大文豪韩愈。皇榜揭晓之日,泉郡四才子当然都急忙去看自己考试的结果。
       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考试结果,数以成千上万的考生的考卷,经过考官初选,主考官再选,确定入围考生名单之后,便呈奏皇上御览,由皇上选定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各等级。因此那些最终榜上有名的人,就被称为“天子门生”。
        四人到了皇榜前,看那榜文时,已知今科状元为河北才子贾棱,而欧阳詹也中了榜眼,第三名探花为昌黎人氏韩愈。这韩愈不是别个,就是后来中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一代文宗、大文豪韩昌黎公。林藻、许稷也进士及第。四人中夺魁希望最大的徐晦却落榜了。
朝廷那报喜的帖子和报喜的人,由京城传出层层下报,一直报到泉州欧阳姓、林姓和许姓府第,几家那光宗耀祖的喜庆,直让宦绅士大夫们惊羡不已。
      却说欧阳詹中了榜眼,林藻、许稷也中了进士,当然对同路而来的徐晦,好生鼓励和招待。当林藻、许稷二姓公子离京为官之后,欧阳詹又将徐晦留下来,说:“徐君与我当初相约‘苟富贵,勿相忘’,凭你的才华学识,实不在我欧阳某人之下。君不可因一试失意而灰心,当勤奋备习以图将来。我愿与君共富贵贫贱,希望你能坚持留在京城。”并作《徐十八晦落第》诗赠送给他:

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
汲汲有所为,驱驱无本情。懿哉苍梧凤,终见排云征。



      徐晦闻言并见诗,当然感动,而他的父亲徐矜、叔父徐务,知道了欧阳公子美意,也从老家寄信来京,劝其留京备考,勤学勿怠。
      徐务在莆田,开馆授徒,当了乡间教书先生。因此给徐晦的书信,也别有意义。徐务在信中这样写道:
     “叔务启:
      近闻贤侄秋闱落第,不甚怅然之至,此天不佑我徐门,以致麒麟折肱耳。念我先君,大尊祖讳楚玉公,天子柱臣,而封公拜爵,尊祖讳泰安公,教导有方,而有祖讳洎公之宏图俊业。叔伯父辈,一门五刺史,而有各地徐姓发祥。至安贼禄山,史贼思明叛,天下崩溃,致误功名于吾辈矣!
      然则吾侄少小聪慧,英迈过人,乡里党人,皆目而言之曰:此徐氏门中玉麒麟也。前知府薛公,后知府席公,观察使常公,均登门拜访,实冀贤侄一展骥足,以增乡里荣耀耳。不意一试竟如此,悲夫。
      然昔者圣人之未达也,游说诸侯,志不得坤,时人讥之曰:“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何其狼狈也。故亚圣有言以概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大贤大贵者必由之路也。
      盖仅以眼前而观之,贤侄落第,是我徐门后继无望矣,伤哉!以长远而观之,是亦天将降大任于吾侄乎!故未为可悲也。无志者沉论,知耻者而后勇,侄其勉诸?
      方今国家承乱而治,天子求贤,如旱禾之盼甘霖耳,贤侄守大志而存义方可矣!
       这是一篇文言文书信,译为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
       “叔父徐务说:
        近来,我听说侄儿在京应天子门生考试,落榜了。心里面真的是忧愁到了极点。这是老天爷不保佑我们徐家呀,以至于让侄儿这样优秀的才子考试都没有被录入皇榜中。想想我们的祖先,我和你父亲的伯曾祖父,讳名叫徐楚玉,是唐天子得力的大臣,辞世之后,被皇帝封为公爵,我们的曾祖讳名徐安泰,教育有方,教导出了我们的祖父讳名徐洎,让他宏图大展,光耀徐氏门庭而创下我们徐家的发展基业。到我们的伯父徐永、徐盛、徐奇、父亲徐洪、叔父徐攀、弟兄五个,都做了刺史一级的官,因此徐家在各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到了反贼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天下卷入战争而河山分裂,我们这一代的人功名也就被耽误了。
      可是侄儿你从小就聪明颖悟,智慧过人,又长得英俊伟岸,常人不及,乡亲、朋友等辈都说你是我们徐家的玉麒麟。前任知府薛播大人,后任知府席相大人,观察使常衮大人,都到你家里拜访你父亲,事实上都是希望你能像千里马一样在朝廷发挥你的才干,来增添我们地方的光荣。想不到考试的结果竟然会这样,可悲啊!
      可是,从前圣人孔夫子在没有得到好的时运的时候,就到诸候中去宣传他仁爱的主张,他的志向也是到处无法实现,当时的人们就讥笑他,说:“他那匆忙不停的样子,就像一条没有家的狗,他那急促逃命的样子,就像一条挣脱鱼网逃生的鱼。”这真是多么狼狈呀!因此亚圣孟子说:‘所以上天将要把人间大任降临到这个人身上,一定首先要让他的心志遭受困苦,让他的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肚腹遭受饥饿,让他的身体受到贫穷,让他的行为经历种种不顺利的尴尬,以此来触动他的心灵,培养起他坚韧的品格,增加他原先所不具备的才能。’这正是大贤大贵的人须经历的人生过程。
     如果我们仅仅从眼前来看,贤侄这次考试落榜,这是我们徐家后继无望的不幸事件了,这真让人伤心呀!而用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这难道也是老天爷要把重大的职责降到侄 儿你的身上吗?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没有志向的人,遇上挫折就永远消沉下去了,而有志向的人就会将挫折看成是不可忍受的屈辱,并且用更加勇取的精神去迎接挫折的挑战,走向成功,侄儿难道不应该用这样的话来自我勉励吗?
如今国家才经历了安史之乱,正要谋求太平之治,国君渴望贤才,就像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贤侄只要坚持自己远大的志向,而又能够修炼自身美好的品行,那就一定会得到国家重用的。”
     徐晦接读了叔父徐务的来信,真是又悲又喜,于是接受好友欧阳詹劝导,留在京城认真复习功课备考。
却说大唐自经安史之乱,国势日微,那北面辽阔的锦绣河山,尽为吐蕃国占领。吐蕃王室,因文成公主嫁于吐蕃,与李唐向来称为翁婿关系,助唐平叛,确实也有些功劳,于是趁机夺取西域至东北广大的唐朝地盘,却以托管之名,不肯归还李唐了。唐天子德宗皇帝意欲向吐蕃用兵,但朝中文武大臣,都是打仗打怕了的,因此也难有开国皇帝李渊及太宗李世民那样的雄心壮志了。
      杜樊川有一诗,写的就是那时仕人才俊者的心境。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园上望昭陵。


      因为大唐河山颓废,朝廷治理也不明朗诸事,天下藩镇,又趁机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因此朝廷精力,从想要对外用兵,又转入了对内削藩的斗争中。科考之事,也在军务紧急的情况下,几度废弛。或者开考,都是作弊重重,党争不断,所以徐晦应考,一连十年都无好消息。而他的人生,也已度过了四十年多了。
      好友欧阳詹,当然对他多方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欧阳詹英迈之年,却染上了不治之症,命丧黄泉了。临终之时,徐晦守在欧阳詹病床前,不住地流泪。欧阳詹拉着他的手,也流泪道:“徐君十年之前,我与你、林兄、许兄四家公子游宦京城,我的才思,实在不及君,而天命弄人,让我荣登金榜,而让君落第。方今天不假年,我就要身赴黄泉了,万语千言,不可尽述,但愿徐君勿丧其志,争取报国有时,也不枉你我深交一场了。”
     徐晦闻言,号啕大哭,欧阳满门,也流下不尽悲泪。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春,徐晦好友欧阳詹病逝,临死托徐晦照顾其老母亲及妻儿。
     欧阳夫人以徐晦与欧阳为至交,叮嘱他作文来悼念欧阳詹。
     徐晦于是写下《悼欧阳詹文》,其文曰
    “呜呼,欧阳吾友,泉郡俊才;少而聪慧,乡称其贤;侍母侍父,恭孝为先;敬友敬客,礼义周全;乡称其美,郡道其贤;前后知府,登门与言;观察常公,壮其志坚;游宦京城,俊志得圆;天子门生,榜题在前;闽中争传,光耀乡间。为官益瑾,爱民当先;视民若子,众口称贤。
呜呼欧阳,天不永年;英年俊伟,魂归昊天。愚在少年,与公交游;闽山闽岭,同登同攀。戏许富贵,不可相忘,一言九鼎,在公心房;君为榜眼,我独不贤;游宦京城,十有余年;赖君相助,不落街前;恩重如斯,岂敢违言;欲求后起,答谢君前。一时无常,徒悲昊天;哭灵不应,涕泗涟涟;亡魂云散,血泪难干。
      呜呼欧阳,意重情长;阴阳渺渺,断我肝肠;高堂母在,竟游仙乡;斯痛何极,斯事何伤?吾嫂吾侄,顿失宇梁,风雨人生,苦亦何量!天丧良栋,摧我心房。
      思君幼年,骥足神骥;圣人至德,成诵不忘;心思所慧,名震一方。负学远游,金榜传扬。
      思君为宦,公正贤良;耿介忠诚,帝王褒奖;民欲其风,僚属景仰。道德隆隆,标昭帝乡。
       思君为国,竭尽忠肠,随朝任事,恭谨不爽。圣主所托,必克勋长。国用正炽,悲赴仙堂。
       晦也不才,多承教谕,宏恩难报,犬竭其诚。事君之母,如奉娘亲;事君之室,如奉嫂尊;事君遗爱,如事儿孙;以情报德,唯肯谆谆。
       呜呼欧阳,天地各方;欲同阴赴,有君托阳。苟且余身,以慰君肠。哀哀尚飨,来格来尝。”
      徐晦祭文回顾了欧阳詹的生平事迹,也写出了他对欧阳詹的深情厚谊,突出了欧阳詹忠心国事的事迹,当他读到“呜呼欧阳,天各一方,欲同阴赴,有君托阳”诸句时,欧阳詹一般同僚,以及同科状元贾棱、探花韩愈等,都感慨不已。
      另有韩昌黎祭文,也是悼念欧阳詹的,道: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  
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     
      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呜呼,詹今其死矣!     
      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翱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求仕与友兮,远违其乡;父母之命兮,子奉以行。友则既获兮,禄实不丰;以志为养兮,何有牛羊?事实既修兮,名誉又光;父母忻忻兮,常若在旁。命虽云短兮,其存者长;终要必死兮,愿不永伤。友朋亲视兮,药物甚良;饮食孔时兮,所欲无妨。寿命不齐兮,人道之常;在侧与远兮,非有不同。山川阻深兮,魂魄流行;祀祭则及兮,勿谓不通。哭泣无益兮,抑哀自强;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诚。呜呼哀哉兮,是亦难忘!
      京兆尹扬凭,据传为汉赋大家扬雄之后。当时在京师,也被人们奉为词赋圣手,读了徐晦祭欧阳詹赋及韩愈悼欧阳詹文,对徐晦极为赞扬,认为其文其人,都可为他人师范。
      这一年,徐晦随欧阳詹亲人一起,奉送欧阳詹灵柩回闽安葬。
      待欧阳詹安葬事华,新科考时间又逼近了,徐晦与徐姓族人,都不断到欧阳家慰问,那朴质淳厚的乡情、亲情与友情,真让人感动。
      欧阳老母见徐晦每日都来探望自己,尽如人子之礼。就怕他误了考期,于是敦促他道:“徐公子不可忘了我儿临终寄托,赶紧进京赶考去吧!”
      于是徐晦依依不舍告别欧阳老母及欧阳家人和徐门老幼,取道山东,赴长安赶考。一路想着欧阳詹对自己友情,不禁悲泪难住。
      不知不觉之间,却已行到了山东沂县境。徐晦又让书童人伴等,在沂南青驼镇住下来。听当地人讲,当地有砚石沟,出产上等好砚。于是徐晦心中好奇,便叫了随人,向砚石沟走去,见路边沟中有一奇形片石,形色十分可爱,于是令人取出,雕磨成砚,藏于身上备用。
那山东店户人家,听说徐晦是进京赶考的读书人,也很羡慕他,对他的招待更是多方殷勤。徐晦见进京赶考时间,尚有富余,于是在此店中琢磨其砚,流连数日不去。
      贞元十八年(802年)春试。天大寒,砚冰坚,多少参加考试的才子,因砚中墨凝成冰不可化解,因此考试大受影响,而徐晦用沂南砚石沟所得砚石制成的砚,却独墨润如油,任其挥写不滞,于立盏之间,已写就《海上生明月》赋。当科主考,正是京兆尹扬凭。
      徐晦赋云:
      巨浸不极,太阴无私。褰积水之游气,睹圆魄之殊姿。皓皓天步,苍茫地维。泱漾崩腾,助金波玉浪之势。晶荧激射,当三五二八之期。盖进必以道,岂出非其时。继倾曦以对越,擅浮光而在兹。嗟乎!空阔之容若彼,清明之状如此。蜃楼旁起,疑庾亮之可从;珠蚌潜开,异隋侯之所委。躔次虽游,风涛讵弭。出霞岸而不迟,过鳌山而孔迩。顾兔摇拽,?娥徙倚。将运行以故然,谅涤濯之难揣。远绝昏霾,回临津涯。竟无幽而不烛,斯冥力而上排。希逸之赋可称,铭镜界於斜汉;元晖之诗有作,映彼清淮。未若皎皎初吐,苍苍可阶。叶朝夕以晦朔,宁望断而意乖。风映空洞,雪翻烟弄。水族将蟾影交驰,浪花与桂枝相送。凝目是远,赏心斯众。苟佳景之必存,孰良辰之不共。滔滔节宣,冉冉徂迁。循彼万流,差广纳而观海;推夫两曜,候久照而得天。客有吟想此夜,淹翔有年。感浮桴而偶圣,庶乘槎而逢仙。亦将览孤景,盥洪涟。聊学抽毫而进牍,岂追羡鱼以临川。
      杨凭先时已知徐晦文采,天下难得,而见其当科考试之中,又交的是首卷,且文采书法,他生莫比,于是点评为当科第一,奏明德宗皇帝。那德宗皇帝也已听说徐晦孝义,传满京城,文章才华,又为大家赞赏。于是御笔亲批,点徐晦为当科状元。
      千百年后,闽中尚有人赞叹说:徐晦“选拔为魁首状元,打破了福建自隋朝创科举以来,一百八十年内无状元的历史空白,为福建人争了光彩”。然而又有几人知道,徐晦大器晚成,历尽了多少艰辛啊!在京游学十二年,也真够漫长了。
      徐晦得中魁首状元的消息,自然又层层报送,一直报送到泉州徐晦老家,当然又是重重欢宴与喜庆,不提。
       却说徐晦高中状元,心中更加珍爱山东济南所得砚石,于是让长子徐潘迁居其地。并到店中答谢店主人。店主人听说徐晦果真中了状元,大喜,便将店名改为“徐公店”。闽南泉州读书人,听说徐晦山东得砚石故事,也争相往砚石沟采取石材,制成墨砚,称为“徐公砚”。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夜宿徐公店晨炊》诗云:


莫道下山不为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的这首诗,借徐晦当年故事,述说人生哲理,让千古以下的人读来,又各有所获。所以这人生际遇真的是非常呀!不表。
      而今单说徐晦状元得中,立即又被德宗皇帝诏见,这是每科状元都可享受的殊荣,也是新科状元所面临的又一场奇特考试。如果这次诏见,讨不得皇帝欢喜,那新科状元的荣誉就会立即被取消,重者还难保身家性命。
      徐晦上朝,到了皇帝面前时,已经是四十三岁的中年人了。但他仍然面如冠玉,气色光鲜美丽。这德宗皇帝,原本想做个有能为的皇帝,曾利用王伾、王叔文变法,只想革除弊治,励精图强,重振国威,哪知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当朝权贵,王伾、王叔文一班所谓新党,变法损害了大唐大小官吏的既得利益,举国上下的官僚,都联合反对。德宗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对各地及朝中实力派的陋习,已是尾大难掉,便只好革了王伾、王叔文官职,又贬了柳宗元、刘禹锡一帮新党,然而这些,亦不足平息旧党厌恨,最终一直弄到抄斩王伾、王叔文满门,也依然党祸不断。徐晦对此,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应皇上朝对时,把那心里想说的话,都已酝酿得胸有成竹了。当值太监出来宣令,道:“宣新科状元徐晦晋见。”
      徐晦立即应声:“臣在。”又急急忙忙登在玉阶,在文武百官众目睽睽之下,跪倒在皇帝面前,敬祝道:“臣徐晦奉吾皇圣旨晋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德宗皇帝道:“徐爱卿平身,你身为当朝新科状元,必谙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可有什么本章奏朕,尽管呈来。”
     徐晦道:“臣不曾有本,但凭皇上任用,臣为朝廷效犬马之劳,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德宗皇帝怪道:“此前新科状元,面见寡人时,多有万言本折上奏,尽言各自政见,而徐爱卿独言无奏,这就奇了。”
     徐晦道:“臣只知道凭陛下指使,为朝廷分忧,故不敢妄奏。”
     “那么,你想要为朕用武,还是为朕用文呢?”德宗皇帝问道。
     徐晦道:“文武都凭朝廷需要而定。”
     “你是文科状元,能为朝廷作武备么?”德宗皇帝说到此,一脸严肃。
     徐晦道:“臣家自先人徐楚玉、徐洎及五刺史为官以来,深受皇恩,后代子弟,多是文武兼修,时刻想到为国效力,安贼禄山,史贼思明叛乱以来,臣大父徐洪,为朝廷守土,竭尽忠诚,父徐矜,为朝廷备仓粮,秋毫不敢有所私,今臣蒙天子鸿恩,点拔成状元,安敢不为朝廷竭忠尽智。”
      德宗皇帝闻言,龙颜大喜,道:“当今朝廷,正需武备,朕就任你为栎阳尉,为朕协助栎阳军政事务去吧!”
      徐晦闻言,急忙谢主隆恩,即日便赶赴栎阳上任去了。
      徐晦到了栎阳,尽心施展自己才学,亦文亦武,把那栎阳地方,治理得有声有色,官吏人民,都颂扬他的政绩。
      扬凭获罪,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亲友怕受牵连,无人敢送。宰相权德舆原来与扬凭交情最深,亦躲之不送,知徐晦亲送杨凭便道:"今日送扬凭,定受连累!"徐答:"我一向深受扬公眷宠,扬公被贬,我岂能无言而别?"权德舆感慨万分。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扬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扬凭,肯负国乎?"
     皇上知道后,更是龙颜大悦,于是不久又提升他为殿中御史,入朝为官,并告诫徐晦道:“徐爱卿先人徐楚玉、徐洎等,都是我大唐鼎盛时的良臣,如今国事艰难,爱卿正当发扬先人勤于国事的精神,为朝廷效力啊!”
     徐晦闻言,恭敬领旨。不敢懈怠。
     朝廷中有要想托情谋取私利的人,见徐晦清贫,于是夜里派人送给徐晦黄金三十斤,只说是友情相助,并无他求,希望徐晦笑纳。
     徐晦见了,严辞拒绝道:“我是天子命臣,尽忠国事,不敢有丝毫谋私之举。家境虽然清贫,又怎么敢私自受人金银。你家主人美意,我心领了,所送大礼,却丝毫不敢有所取,还麻烦你全部收回。”说完,再不回顾。来人不敢多缠,只好乖乖地将金银收了回去。
     徐晦夫人黄氏,贤而美,是福建莆田黄氏之女,名叫黄昌娥。妻弟黄昌朝,为浙江金华县令。徐晦在京为官,对昌朝为金华县令之事,也从来只讲亲情,不徇私。黄氏夫人对娘家人有所求,只尽私人力量给予帮助,也不苛求丈夫动用国家分毫来满足私情。而长子徐潘,已被徐晦派到山东沂南为民,次子徐湖,自己定居连江,三子徐江,落籍泉州,都不让其随父母在京,安享富贵。黄氏夫人每每与儿媳等辈见面,就告诫道:“你们的公公在京城做官,是要为国家尽心竭力做事,而不是为自家谋私利,你们在家,各自好好相夫教子,尽到人妻人母责任,切不要妄生贪念,害人误己。”
     各位儿媳乃至孙媳辈,都知道婆母和祖婆婆贤能公允,不能违背她的话。
     德宗皇帝知道后,又将徐晦拜官为晋州刺史,当了朝廷封疆大吏。为着表彰徐晦夫妇贤德,德宗皇帝又下旨,令徐晦在福建老家,修建“徐状元第”。徐晦当然谢主隆恩,奉命回到家乡,在闽南古镇安海兴胜,选址修了“徐状元第”。千余年后,福建人为纪念家乡这位为人耿直,崇尚气节,为官清正,刚正不阿的好官,就将安海兴胜徐晦当年修“徐状元第”的街道,命名为“徐状元巷”,这是后话,不提。
      却说徐晦回到泉州,又想起欧阳詹生前对自己的恩情来,与亲朋故旧谈起欧阳詹,都是未语泪先流.于是又准备好厚礼,到欧阳家拜望其亲人,欧阳老母还在,他见了欧阳老母,更是敬爱有加。“徐状元第”修成后,他又马不停蹄,让人备好祭礼,率人赶赴莆田广化寺白岩塔,祭拜欧阳墓道,答谢知遇之恩。乡里对徐晦知恩必报的举动,十分感动。那徐晦在欧阳詹墓前,哭得死去活来,无论众人如何劝慰,都劝他不住。
     后人有诗叹道:


英雄相知徐状元,闽土长安心意连。
故友乡情千金贵,生死阴阳万古宣。
一饭欲报增三叹,片席无地显十环。
仙境远游欧阳子,此日闻悲心未安。



      那徐晦在家乡,叙不完亲情故旧之谊,悲不尽欧阳詹先天之殡,不觉拘延数月,却传来德宗皇帝驾崩消息,朝廷催命还京紧急,于是匆匆别过亲人故旧,回到京城。
     国丧完毕,又急忙到晋州刺史任上赴任来了。
当时的晋州,已经要算大唐边关了,北方的吐蕃人,依仗着实力强大,经常南下扰民。前任刺史害怕触怒吐蕃王庭,不敢声张。徐晦到了晋州,革新吏治,苦练精兵,保境安民,吐蕃人有所犯,则严加整饬,将那些敢于来犯的吐蕃人,悉数擒拿,课以唐律,并传书于吐蕃边关大将,严词责之。
     吐蕃边关大将徐舍人,自称为大唐开国元勋徐勣之后,徐勣,就是前文所说的李勣,本姓徐,字茂公,为大唐开国第一功臣,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战功卓著,为人谨慎,朝中人人钦敬。到武后当权时,其孙徐敬业,自领扬州大都督,率兵三十万反武后,欲复辟李唐,败死,武后抄斩其满门,因此有子孙逃到吐蕃,徐舍人就是其后人,伟而美。
徐晦斩杀吐蕃侵入晋州不法之徒,吐蕃边将大怒,与晋州开战,便擒拿晋州军士数千人,押送徐舍人处,求其处置。
徐舍人一听大唐有人竟敢触怒吐蕃王庭,真是自安史之乱以来闻所未闻之事,心下也十分吃惊,就问晋州唐将是谁。当有人回答为状元徐晦时,徐舍人沉吟半晌,对那吐蕃边将道:“我知道了,此事我自会处置,你们一定要戒令部下,不得再入唐境扰民,否则,轻开两国战端者,杀无赦。”
      那徐舍人立即带了自己亲信之人,押了被俘唐兵,来见徐晦,道:“我家先人,就是大唐开国元勋徐勣,不幸因武后篡权,满门遭殃,我辈无奈,逃到吐蕃,幸得吐蕃国王念我一门忠义,收留我先祖,而使得徐勣公不绝其嗣。今日见徐刺史,如见亲人。我已戒令吐蕃边将今后不得再犯大唐,你手下士兵,全数在此,领回去吧!今后只要我徐舍人在,保证再无吐蕃人侵犯晋州事了”。
      徐晦当然知道徐敬业讨武曌之事,只是不知敬业竟有后人在吐蕃,听他一口中原话,流利无碍,又见他美髯阔颡,果然是标致的中原人物,便于情于理,都将他好生款待,并想为他表奏朝廷,迎他回中原。
      徐舍人道:“人生际遇,世事无常。若无吐蕃王隆恩,则我徐氏一门,尽死于武后之手了。我一门众族不可再回大唐了,徐刺史与我有同宗之谊,我也敬重这个‘徐’字,因此发誓与你誓不相侵,至于保奏之事,切莫再提了。”
      徐晦无奈,只好与徐舍人依依惜别。从此晋州再无吐蕃侵扰事,军民安居乐业。不久,朝廷以徐晦政绩出众,拜任中书舍人。又因其治军有方,拜官福建团练观察使,再拜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带领福建一批儿郎到北地戍边。世事承平,所到之处,政绩昭著,无话。
      那大唐边疆,边事时时难稳,吐蕃军人,不时就南下侵扰,雄才大略的唐朝德宗皇帝李适,却在徐晦为官才三年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年,顺宗皇帝李诵登基,不到一年又朝中易主,皇位交给了宪宗皇帝李纯,李纯在位仅四年,又交了帝印,到穆宗皇帝李恒登基,李恒在位四年,又将皇位传给了李湛,李湛在位方两年,便传位李昂。这样,从805年到26年,21年的时间里,唐朝皇帝竟换了五个,政局的动荡真让人心惶惶。文武百官,欲要做些大事,却也被这皇室走马灯般的易主,弄得无所适从了。徐晦在如此动荡的政治环境里,在同州刺史任上,一晃就过去了二十一年,大唐值此频繁的权利交替之后,国家形势,更加不可逆转了。
      公元826年,敬宗皇帝殡天之后,太子李昂继了帝位,此时的徐晦,已经是67位高龄了。从他43岁中状元,到此已经历奉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共六位君主。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员,可是朝廷局势的动摇浪费了他所有宝贵的壮年时光。只是凭着他为官清正和不结私党的高贵品质,让六位君主都没有找出他的什么罪责,因而对他信任有加。这本是古往今宦海人生的一大奇迹了。
然而因为报国奇志难以舒展,又加上习武练兵的劳累,徐晦却在晚年不顾命地酗酒,来打发他那些自以为无聊的时光了。
文宗皇帝李昂,敬重徐晦贤能,但总因他年龄太大,就只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再拜太子舍人,平素讨论一下军国大事,再教太子读读书,这就成了他全部的工作。
      然而这对这样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也算是一种殊荣了。
      可是徐晦却无法忍受这种凄楚的人生境况。他是一个文状元,可也有一身好武艺,自从效忠大唐以来,就一直为朝廷作武备之事。也曾在晋州、同州戍守边关,也曾回福建训练团练,然而报国大志,却无从施展。于是便如那亦狂亦癫的先人徐稚日日误酒,自称酒中圣哲。
皇帝李昂,心念他是六朝元老,为官清正,耿介闻名,不仅不怪他酒后话多,反而赐他御酒,让他喝个够。徐晦见皇上对自己恩爱如此,又想到自己一生竟无收疆复土之功以报效国家,醉后即歌。歌曰:
      “壮士生兮东海之滨,提龙泉而四顾,生不劳兮功不遂,惟仗酒以回眸。时不逮兮岁将晚,岂百年而无处?岁不远兮空回首,思百友而杳然,望长江兮东逝,惟心意亦难坚。”
      这首古歌是说:“我徐晦亦文亦武,出生在东海岸边,是个壮士啊!手提龙泉宝剑,我把四下张望。只可惜我生不逢时,没有为国家出力,建不成大功业啊!所以只有整天喝酒买醉,来打发这许多时光。人生的时光留不住,我已经到了晚年啊!难道我这百年人生,就没有建功立业的地方?过去的岁月并不遥远,但我回头却看不到那一切人事了啊!想想我的好朋友,他们都已经去了黄泉路,再也不闻半点音讯,看看长江水,它不地向东流去啊!我的心情就是那样的慌乱,完全失去了人生进取的方向。
     徐晦生活的年代,确实是中国文化万马齐鸣的年代,文坛上的韩愈、柳宗元,诗坛上的白居易、刘禹锡、元稹、贾岛、孟郊等等,尽都与他有过交游,这些人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真是万古耀眼的巨星,而贾棱、欧阳詹一帮文人才士,更与徐晦结下不解之缘,可是这些人大多在人生浪涛里先后沉寂了,只有徐晦还在,他怎能不感到孤独呢?
      他的酒歌,传到了李唐皇帝耳里,皇帝也为之感慨不已。于是朝议升迁徐晦为礼部尚书。
      可是这个时候的徐晦,已经是七十五岁高龄了。
      那京中故旧,达官贵人,都知徐晦耿介清廉,敬重他为人,因此登门相邀者,络绎不绝,不是请他喝酒,就是与他论文、论武。
徐晦与知己闲谈时,叹道:“古时老黄忠七十五岁,尚有为国一战而死的机会,只可惜我今生,先皇帝时,也曾回福建为朝廷操炼团练,到如今行将老矣,也不得踏出国门半步,而为国收拾旧山河呀!老矣老矣,行将就木矣!”说罢,又流泪不止。
      众人闻言,也只有陪着他感叹而已。
      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836年),礼部尚书徐晦因纵酒致使双目失明,不可视物与上朝,文宗皇帝特准徐晦告老还乡,隐居福建安海。
      徐晦在安海,又上书奏于当朝,说徐姓本源在古代徐州,为齐鲁之境,希望皇上恩准他百年之后,葬于齐鲁。文宗皇帝念他六朝老臣,行为无违纲乱纪之处,就同意如其所请。
      开成三年(838年)戌午十二月十五日寅时,徐晦病终于福建安海,走完了他极不平凡而又漫长的人生路,终年七十九岁。文宗皇上记住了徐晦生前遗愿,于是令福建地方,协助徐姓亲人,将徐晦送葬于山东淄县徐厝。
       同时,朝廷又广开宏恩,对徐晦一生为国做武备的事迹给予表扬,追赠他为大唐兵部尚书。
       他走了,像一颗文明巨星,划过闽南泉州的历史天空,倏然殒落了。然而他在闽中徐姓中与当地文明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巨大的。后来福建从隋唐到满清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十一位科举状元,其中徐姓就占了五位,而尚书徐晦家族后代一门出了二十一名进士,依次为:徐徽(宋政和壬辰科特奏进士);徐瞻(宋政和乙未科进士官广州通判);徐光实(宋建炎戊申科进士官连州知府以清俭闻);徐宗义(宋淳熙戊戌科特奏进士);徐升堂(明永乐十九年状元曾鹤龄榜进士);徐宗礼(宋淳熙乙未科特奏进士);徐浩(宋开禧乙丑科特奏进士);徐定(宋绍兴辛未科进士官潮州太守迁居浙江温州永嘉徐公店);徐实(宋乾道丙戌科进士);徐容(宋乾道已丑科进士中书教官);徐洵美(宋隆兴癸未科特奏进士);徐晋老(宋绍兴乙丑科进士);徐伯嵩(宋庆元丙辰科进士);徐履正(宋庆元丙辰科进士);徐挺(宋开禧乙丑科进士);徐明淑(宋绍定壬辰科进士历官漳州通判兵部侍郎);徐德闻 (宋宝庆丙戌科进士);徐荣(明嘉靖十一年状元林大钦榜进士);徐晋芳(会魁明万历二十九年状元张以诚榜官监察御史);徐大受(清康熙五十二年状元王敬铭榜进士官内阁中书),可以说他的后代,也为他争尽光彩了。“徐状元巷”至今犹在,更是他的家乡对他最好的纪念。
      黔中徐姓名天奎,千余年后游闽,考查徐晦事迹近一月,乃书成此传且有诗云:

唐代先贤夸徐晦,美须阔额真俊美,
英雄故事古来多,后昆新迹今存伟。
百花洲前尚书居,万人巷中状元粹。
金玉之言传千年,樽酒何须损前辈。


这当然又是后人感叹,不表 。

                               (全传终)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14000字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6 17:36 , Processed in 0.24067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