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3

[人物] 沈阳军区徐文涛--为历史打开尘封的红色传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和平区南十一路沈阳军区联勤部院内,有一栋神奇的小楼:它是全国唯一一所部队后勤史馆——沈阳军区后勤史馆。2005年以来,史馆接待了超过十万名来访者。而史馆的创建者——全国年龄最大、级别最高、最有魅力的讲解员——享受副军级待遇的徐文涛大校的建馆故事,与史馆一样动人心魄。
  “馆居一隅,遥见白山黑水;物涵万象,隐闻玉震金声”——《后勤史馆赋》
  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后勤保障是决胜之根本。为联勤工作奉献了35年、当年已55岁的徐大校,最深知后勤历史及其重要性。所以2004年底,他毅然辞去二分部副部长的职务,接受建馆任务。
  然而当他来到场馆门前时,依然感到了一丝无力。这里原是一座机关食堂,3000平方米空荡荡的厅堂,没有展厅、没有助手、没有文物、没有资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然而,就凭着一份责任心,徐文涛咬咬牙,像燕子衔泥般一个字一个字地垒起了沈阳军区后勤60年的历史丰碑。6年来,他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却阅读了两千万字各种史料,走访了几百位后勤老前辈,搜寻大量史料。曾经,他查实一份史料直到天黑,被人误锁在资料室里;为翻出有用的资料,他曾经埋头几十麻袋的废弃文件中,废寝忘食;为斟酌好一段说明,他常常半夜惊醒,在枕边小本上匆匆记下一闪而过的灵感。为了给部队节省每一分钱,从制作展板到安装灯箱,从构思解说词到打扫卫生,他事事亲力亲为,谁能想到,就连场馆里的大理石地面,都是徐大校自己到市场砍价、雇工人安装的。通过自力更生、废物利用所节省的经费,累计达上百万元。
  徐文涛的真情感动了很多革命后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同志捐献了陈云同志在东北时送给他父亲的棉大衣等文物。毛主席的早期卫士龙开富将军的女儿,捐献了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医院的针线盒。杨至成上将的儿子捐献了父亲在苏联留学时的笔记。何诚将军的女儿捐献了在朝鲜战场上利用敌机副油箱改制的浴盆……最后,展馆中云集22位后勤元老、6位红色经典人物,56位红军将士,300位同根百将、100余位后勤精英、5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2000多幅历史图片,4万多字的文字解说。6年里,满头黑发的徐文涛熬成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
  这个史馆好看到什么程度?只有去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曾经有一位中央级媒体的老记者来访,声明只能参观5分钟,然而在徐文涛的介绍下,他竟然流连忘返,涕泗交流,整整看了三个小时。临走,这位见多识广的记者紧紧握住徐文涛的手说:“老徐啊,后勤不‘后’,史馆有‘史’,别具特色,令人震撼。我好久没有这么感动了,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进此馆也,记忆闸门顿开;感其事也,思维泉水立清”——《后勤史馆赋》
  “侵吞中国国土最多的是哪国?谁能说出一两位抗日英烈的名字?”能回答出准确答案的观众百不存一。“我们的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岂能因生活的富足而忘了国仇家恨?”为了保证来访者的参观质量,花甲之年的徐大校毅然负担起全部解说任务。开馆六年来,他真正做到了“零拒绝,全天候开放”,无论是百人以上的团体还是一两个人要来参观,不论是小学生、农民工还是国家领导人,他都热情接待。许多来访者看着他的大校军衔和三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很可能许多观众一生只能来一次,我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我坚信,感动一个市民就能感动一个家庭,感动一个领导就能感动一个单位。我不求大家能记住具体内容,只要大家知道这片江山来之不易就够了。”有时一天四场解说,这位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不得不用手扶着腰,才能缓缓地坐下来休息。
  针对不同的参观群体,徐大校有不同的侧重。当观众是政府机关,他就重点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百万民工支援前线的史实,提醒人们要永怀对人民的感激之情;当观众是大中学生,他就重点介绍反映列强侵略中国的《中国疆域变迁图》,提醒他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朴素原理。他将亲手撰写的八百余字《后勤史馆赋》倒背如流,利用一切机会呼吁社会“牢记历史”“勿忘最可爱的人”“党是人民的党”。
  每一场解说都是一次再创作,每一次感动都凝结了徐大校的拳拳深情。六年来,一千多场次、十余万名观众均深受感动。目前史馆已收到上万份参观感言,一位老红军后代写道:“感谢你以无限的忠诚、热爱和情感为默默无闻的父辈们整理了家史,建立了家谱,吹响了集结号。”
  “忧乐而怀天下,警策而励人生。不唯可歌可泣,更在知荣知耻”
  ——《后勤史馆赋》
  既然建史,就要有史家风格。在展馆里,一些有争议的人物与英烈并肩而立。有人问徐大校,你这样安排不怕会惹来非议吗?徐文涛淡然一笑:“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后来犯的错误,而抹杀他当年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卓绝贡献。”这是何等的诚实与勇气!
  是的。在徐文涛心中,历史的真实不容更改,战士的血泪更不能抹杀。抗美援朝伊始,我军备战十天即开赴前线,因保障暂时跟不上,大量士兵挨冻受饿,有的部队减员高达25%以上,有的连队甚至整编冻死在战场上。徐文涛没有回避这些惨痛的数据,而是通过历史图片,忠实还原了朝鲜战场上后勤保障部队的艰苦卓绝。这种展览理念也得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高度肯定。
  史馆开馆以来,经常有各方面的人士来查阅史料,寻求各种帮助。徐文涛坚持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抗联老战士高鹏万的女儿前来求助,徐文涛查阅大量文献,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高家感动万分,送来茅台酒和两万元钱,却被徐文涛拒之门外:“要谢就谢**,我们党是不会忘记那些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的。”
  “史馆不应只铭记历史,更应为现实服务。我要用史馆这个‘红色家谱’树立党的崇高形象,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沟通党和人民血肉之情。”徐文涛说。
  “先贤不朽兮风浩浩,后继可期兮柏青青” ——《后勤史馆赋》
  六年来,后勤史馆被辽宁省评定为“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沈阳市列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军区政委黄献中曾亲笔批示:军区后勤史馆是一项创新型建设,看了的都说好,应当尽力发挥其作用。2008年,沈阳军区为徐文涛荣记了二等功。
  但这依然不是终点。“我常常追问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是为党旗军旗添彩了呢还是抹灰了呢,能不能做到更好,让更多人感受到我党我军的伟大?”2010年,在联勤部政治部的支持下,全军第一个军史馆网站建立,更多的人能够在网上参观史馆。2010年1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在视察后为史馆题词:“沈阳军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你们读懂了历史,也给大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就是徐文涛,一位为后勤奋斗终生的大校军官,一位心怀历史眼望未来的红色传人,一位以“十年感动百万人”为人生目标的功勋讲解员。
  主任记者 孙智超文并摄
发表于 2010-11-2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忧乐而怀天下,警策而励人生。
发表于 2010-11-22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徐文涛大校致敬——敬礼!
发表于 2010-11-2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副军级待遇的徐文涛大校!好样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 08:34 , Processed in 0.20563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