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2

[热点] 徐云鹏:王平委员惊人之语剑指高教诟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1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8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3月9日 《信息时报讯》)

王平委员的话没有错,我也不赞成对由此招来的污言秽语。如果有人认为她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时说出的“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是“惊人之语”的话,我倒觉得,惊人之处恐怕还是在于她的话毫无顾忌,剑指当前中国高教诟病,太实在了,太敢实话实说了。至少我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这样看待。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是一项构筑人类灵魂,摆脱蒙昧无知,摆脱野蛮庸俗,搭建起科学知识的桥梁,塑造出人文艺术的彩虹的事业。在我国,大学作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肩负着让国人智慧更深刻,品格更高尚,心灵更柔美,品位更高雅,道德更仁厚的艰巨任务。

然而,从宏观角度来说,当今的中国大学教育,却起来越让国人大失望了。一些大学已经坐上市场的物欲快车远去,已经逐渐蜕变为市侩的、乏味的、黑暗的、科学与人文枯萎的赚钱机构。这几年,我国大学一方面是学生多了、校园大了、钱多了、建筑豪华了、名气大了、层次提高了,另一方面是办学指导思想偏了、专业设置市场化了、教学方式陈旧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思想道德放松了、学风和校风变差了、负债多了、浪费严重了、管理混乱了、学生无法就业了、家长的钱白扔了。形成了“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贬值链,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教这些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已经备受国人诟病。

另外,一些大学日益成为“面子经济”的载体,消极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如今,恳出钱就能上大学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封建“官本位”文化影响,许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为了自己的夙愿,也为了自己和家族的颜面,把供子女上大学当成“出人头地”的赌注,为此不惜债台高筑,而不管这所大学是什么性质、教学质量怎样、学生就业前景如何,也不管学费多高,路途有多远,专业是否合适,只要叫大学就念,“一窝蜂”地上大学。甚至有人称,如今的二级院校、民办学院就是农民子弟的“集中营”。再加上就业各种“潜规则”,就业歧视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即失业,连工作都找不着,本人又顾及面子不肯回乡,蜗居城市艰难度日。

面对这样的境况,一个有责任感、有良心的人,应该发出“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呼声。这种“不鼓励”的基本含义决不是不让农村的孩子念大学,而在选择教育的时候,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清醒,一定要从个人和家庭实际情况出发,从未来就业需出发,学有所好,学有所值,学有所用,不能无为地为大学学费高、城市生活成本大而无为地支付父母的血汗钱。事实上,成人成才的道路千万条,适合自己最好,不必都去挤上大学的“独木桥”。毕竟,“大学里不光培养人才,也培养蠢才”(马克吐温语)。不盲从、不偏激、不为面子所累。

其实,王平委员采取“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的表达方式,其本意更在于唤醒全社会对当今大学学费高、就业不乐观、城市生活成本高等问题的密切关注,政府要采取具体办法,真正解决好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加强人才培养的分流引导工作,形成规范有序的梯次培养模式,确保学有所用,人尽其才,以遏制“一人上大学,全家陷贫困”的悲剧,在广大的农村继续上演下去。如果不这样解读王平委员的“惊人之语”,那才是中国社会真正的“悲哀”。所以,我们对王平委员的实话实说要感激,而决不谩骂。

发表于 2011-3-1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中国教育大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回潮之势。
发表于 2011-3-1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不可能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7 13:46 , Processed in 0.22949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