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83|回复: 3

[评论] 徐纪周:当年人文东西的流失没有现在这么严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8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edd43fb80abb9426955ee8f7201cbd89.jpg
当年《士兵突击》逆袭市场 今天《战雷》又陷窘境———
2007年,没有女人、没有感情戏的《士兵突击》,靠口碑逆袭了收视率;眼下,正在北京卫视和搜狐视频播出的《战雷》,气质和遭遇与其惊人相似——同样的反市场,同样的口碑上乘,同样的首轮播出收视不佳。目前的成绩不敌同期播出的偶像剧、年代传奇剧,四大播出平台全国排名最靠前的也在第七、八名上下徘徊。寄希望于靠好口碑逆袭收视率,折射了当今电视剧市场的残酷、畸形、狭隘。
32集的《战雷》,导演徐纪周用近20集的篇幅、工笔画一般细细描摹每一个排雷工兵的背景、个性、特色以及悄然发生的转变。除了枯燥的排雷,几乎没有向前推进的情节线。强调文学性,强调塑造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忽略掉外部戏剧冲突,这些特点与《士兵突击》异曲同工。但是,作为近年比较成功的商业剧《杀虎口》《永不磨灭的番号》导演兼编剧,徐纪周也承认,在市场压力下,《战雷》最后10集“不得不”重新回到他擅长的强情节剧上。
《士兵突击》vs《战雷》:
前者如果是现在播出,会更加曲高和寡
“番号”大火之后,业内大量资源涌向徐纪周,希望得到复制品去市场赚快钱,但徐纪周拒绝了这种自我消耗。也有人把《战雷》收视不佳冷嘲为人性规律,“导演成功了都会狂,喜欢玩儿风格了”。此规律当然哪个导演也不会承认,徐纪周说自己的初衷很单纯,就是不想重复,“现在电视剧口味都这么重,一上来就急于展开情节、事件、大逆转,这套我太熟练了”。
确立了自废武功的路子,创作《战雷》的过程充满了自虐式的作茧自缚。首先徐纪周规定,“番号”的成功法宝全不许再用,逼自己练套新的功夫,例如“番号”中李大本事身边的兄弟、女人一个个离去,每隔几集就有一个死别的情绪高潮。而《战雷》里徐纪周自制硬性规定,“解放军一方只许伤,不许死人”,于是全部的情感张力都是来自一个个“生离”,难度系数陡增;其次,排雷这个题材本身又极其枯燥,除了渲染点“闪电雷”、“雷公雷”的传奇色彩,视觉和情节上可以炫技的空间几乎没有。
如今,很多观众觉得《战雷》跟《士兵突击》靠人物取胜的路子很像,其实并非徐纪周有意为之,而是堵死了所有讨巧、轻松的道路后,在自虐式的创作磨砺中寻找到了新的景色。“就是用大量生活细节将人物刻画到极致。例如新兵营里高等喝猪血、改歌词等各种调皮捣蛋,如果做一部强情节剧,大量这样的桥段可以不用。”
但是,《战雷》如《士兵突击》一般颇为令人惊艳的开局风格并没有贯穿始终,在浓墨重彩塑造了十余个丰富立体的人物之后,结尾变成了他们一起高对抗打boss,故弄玄虚的情境还颇有美剧《迷失》的影子。徐纪周承认这是照顾一般观众的收视习惯,其实是迫于电视台和市场的压力。记者问他,无法坚持初衷的经验之后,是否格外能体会到当年《士兵突击》保持完整性的艰难?徐纪周的答案很中肯:“《士兵突击》如果是现在播出,会更加曲高和寡。”
许三多vs赵保家:
前者靠近“有志者事竟成”的理想,
后者则是许三多们在残酷现实的真实际遇
《战雷》在风格上乍看与《士兵突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精神内涵和立意其实完全不同。许三多是毫无天赋和资源可言的农村兵,靠着不抛弃不放弃成为兵王,是个理想化的励志人物。而《战雷》主人公高等是个叛逆自大的“军二代”,“被迫”学习排雷后终于一步步被周遭人感染,最终拆除“心雷”。徐纪周说,这样设置主人公并非刻意跟《士兵突击》的草根视角区别,而是为了更贴近自己及当代年轻人的心灵世界。“我相信许三多这样的人,普通人身边很少遇见,《战雷》里的高等,更贴近我们这一代的内心世界。现在的孩子,孤傲和桀骜不驯的东西很多,也是我的精神世界能够触摸得到的。”

除了高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有农村兵赵保家。徐纪周认为《士兵突击》的许三多靠近“有志者事竟成”的理想,而赵保家更接近生活真实的残酷。“像这样一个身无长物,无身份无背景,不掌握任何资源的人,而身上又凝聚着全家希望,靠在部队立功改变命运,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最后只能用近乎殉道式的牺牲为家人换来一些生活保证,这是他能力的极限。赵保家总说立功,那不是虚荣,而是改变生活现状的迫切愿望。他母亲接他时的话我特别难受,‘我儿子笨,什么事都落在后面,今天他伤了,我反而踏实了,(没牺牲)可以回家了。”徐纪周说,在赵保家这个人物身上他想说的其实是“许三多”在现实中真实的际遇。
《战雷》的主题是借排雷排除每个人的心雷。徐纪周说创作这部剧也治愈了他的一个心雷:那个不让拍什么偏想拍什么的艺术青年远去了,从对抗到学会融合。但是,《战雷》的播出情况并没有像他期待的理想,“《士兵突击》生在2007年,那时人文的东西流失没有现在这么严重,口碑和话语权还没现在这么沦落,电视剧制作和播出环境也没这么恶劣。如今,审美标准跟当下观众越来越脱节,这是传统创作者最大的困惑,也是内心最不平衡的东西。”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发表于 2013-6-2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发表于 2013-6-29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脑袋空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进水
我是不是太肉麻了!徐氏宗亲网我来了!
发表于 2013-7-2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
徐氏宗亲网越来越好!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4 06:03 , Processed in 0.30604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