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徐洛海 于 2022-10-31 06:54 编辑 5 F5 e' ]7 j# e8 D9 W& d* Z; [3 c
3 G; `+ b @+ p1 N. |东夷——摘自搜狗百科
$ \1 ]/ \; r# A2 _ w
( s [$ r: {3 h4 W i* u4 U古时对东方民族的泛称。其居住和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1]先秦时期,东夷民族众多,主要指以传说时代的太皞、少昊为代表的部族,《禹贡》称为“鸟夷”。又有“九夷”等名称。夏商周三代,华夏诸国与东夷多有征战,亦有通使会盟,渐至融合。近年出土的春秋时期徐国(徐夷)铜器,其文字、形制、纹饰已与中原器物无别。“九夷”之名犹见于战国,但秦并六国后,淮、泗诸夷皆散为民户,到汉代已无夷、夏之别。
! c' F( j' A. b+ n. N5 M, q4 w4 C2 P5 Q* o3 F# M
; S1 n+ Y! l+ q! d
" G" ?* \, ]9 X. W
1释义
+ G" T6 M8 w) R, v/ } V% M4 i8 N《礼》书有云“东方曰夷”,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夷字在商代甲骨文中经常出现。这个时期“夷”、“蛮”等词并不含贬义,只是代表部族的名称,“东方之人”而已。按造字法,“夷”字为“人”负“弓”合成,表示东夷人是善于射箭的部族。到了周代,人们以中原为中心,“夷”开始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以外周边的部族,这时才有了“东夷”的称谓。所以东夷就是指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他们具体的范围包括了山东全境及其毗邻地区的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河北南部及辽东半岛等广大地区。 [3]
* K! J0 e: _1 H$ ]
8 c* ?; q/ a9 h7 I; B东夷集团在早期中国的国家形成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华夏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所创造的东夷文明也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东夷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文化发展一脉相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做出了巨大的史前文明贡献。 [4]: q9 f5 ~/ N1 M- Y. ~# b
$ R+ Z* @% z) H( c: [* m* x( d
2起源发展/ C9 Y% ~ y" A- o% r: g
在久远的新石器时代,东夷文化已经生根发芽。探寻东夷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不能被忽略。* l/ I* @* l) U
- G6 a! ^% o M北辛文化
6 g( j$ Z8 q! N D9 X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 ~+ d5 I: [$ Z( e2 T# @
; i0 d- h/ w) O* l9 _# Y北辛文化的农业较之前的后李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从遗址发掘的器物来看,主要表现在农业工具的比重加大,种类增多。农业的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带动了家畜饲养业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在苑城西南遗址,考古学家采集到大量的猪骨。& U$ r. H. _+ S% d
5 |+ n" V3 v) r6 V" h4 f/ D
北辛文化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石器、骨器和陶器的制作上。在新石器制作方面,首先是数量增多,和后李文化相比,在相同的发掘面积内,北辛文化的出土数量大大增多。其次是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占主导地位,骨器制作相当精细,绝大多数为通体磨制。7 a* u* z- N8 v% Q' _8 b- q/ |
. i* X! ~3 ~: ^: y; Z
在房屋结构上,北辛文化时期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与后李文化相比,首先是房屋面积显著变小。其次,房屋内结构有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灶的数量减少。在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看来,小房子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的,从大房子到小房子的变化,并不是因为当时人们建筑房屋的能力下降,这是较小的人口单位——家庭产生的标志。
! N# X- H: Q: }1 z+ k6 {
5 A" y" t$ P3 d2 l* b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即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单位开始出现。整个社会已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而所有制的形式,则开始由氏族公有制向家庭私有制转化。[5]! f& |8 j7 f, P3 n
9 _2 e5 \, q& l. Q7 G4 G
大汶口文化时期
& z$ a, S9 c: Z2 B% r f8 z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夜
; I; b/ [, s3 k2 K/ Z* s$ O% u, b% Q
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有家族墓地出现,并且开始产生贫富分化现象。在这个时期,男女社会分工已经较为明确,男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女子则从事纺织等家务劳动。在刘林遗址墓葬发掘中,这些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石凿、石斧等多出自男性墓,而纺轮多出自女性墓。( `( v3 y$ j. z( m. g0 o; g5 {
. E' Q. z. m8 ~* b) e距今5500年前后,大汶口文化进入中期阶段,手工业发展迅速,以快轮技术发明为代表的陶器表明,手工业很可能已经脱离农业,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大汶口文化中期墓地的发掘表明,家族墓地进一步分化,贫富分化进一步严重,许多大墓已经出现人殉现象。这表明部落之间的战争日渐频繁,许多战俘沦为奴隶。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大汶口文化进入晚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已经出现,商品化性质比较明确的首推制陶业。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大汶口文化创造出了图像文字,这些文字均刻在大口尊的外表,多为每个器物上一个字,有的还在图像上涂朱。这在大朱村、尉迟寺、尧王城等遗址中都有发现,并传播至其他地区。[5]
+ m) J# ^/ }5 y- B2 X# [, i* m) e6 @
龙山文化时代
) T& p4 \& ]5 a' O# p7 D文明形成 邦国林立
3 v: h6 D1 V0 A% {$ ~1 t3 e8 R7 H$ S( Q5 O- P5 t! z
到了距今4600—4000年,海岱地区进入龙山文化时代,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标志,确认了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存在。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按照传统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观点,中国文明社会的形成和中央集权国家的产生是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龙山时代是探讨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关键时期。" r7 g# i2 k, H
0 W/ o( p# T# B' s' R城的产生是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海岱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发现城子崖、边线王、丁公、田旺等数座城址。对城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在这些中心城址周围,往往分布着数千至数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一般、级别较低的村落遗址,呈现出“众小拱一大”的形式,城乡对立、“国野”分居共处的格局开始显现。
" q9 Z. m. A7 N9 d, f( f0 m4 I; G" s' y( X! g
在与邻近地区同时期诸文化关系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的小朱山三期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冈二期类型、豫中地区的王湾类型关系密切。就与中原地区的王湾类型的关系而言,整体上,王湾类型对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分布于豫东、鲁西南地区)影响较大,尤其是龙山文化晚期,有明显增强的趋势,王油坊类型对王湾类型的影响比较微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表明,中原地区崛起,其势力开始向东部渗透。[5]1 j0 n* L& J# [! f/ P. S
: Q- L0 A+ ?4 c) ~6 [% `夏王朝纪年时2 u2 f# g" l2 q' W4 x! o+ J
文明延续“断裂”之谜9 r: @! r9 b: k. u' c" `# s
1 j% y7 t& P5 q, Y% [距今大约4000年,中原地区进入“天下之中”的夏王朝纪年时,与其突出的中心地位相对的是,周边的四方被称为“四夷”,东方海岱地区成为“东夷”也由此形成。龙山文化晚期万国林立的文化格局面临一次历史的重新“洗牌”。
7 h. a+ c4 ^. Y7 W
/ r$ Y/ s: E1 f2 \目前考古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包括山东、河南东部和江苏、安徽北部一带,与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分布基本一致。20世纪30年代发现城子崖遗址时,学者发现一定岳石文化成分,但这一遗址长期被学界归为龙山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岱地区建立起了从北辛至大汶口、至龙山,再到岳石的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随着发掘资料的增多,学界对其文化特征、分期和年代、地方类型、族属、来源以及与其他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逐渐展开了深入研究。”栾丰实介绍说,对岳石遗存中所反映的东夷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上古史上这一段带有神话色彩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平度东岳石村、泗水尹家城、牟平照各庄、青州郝家庄等典型岳石文化遗存的分析,学界逐步认识和掌握了岳石文化的一些内涵和特征。栾丰实介绍说,岳石文化以其风格独特的器物群,尤其是含有大量的夹砂褐陶而显著区别于以灰、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此时铜器已普遍出现,石器是工具和武器的主体,骨器较多。
, U# l3 s7 g, t7 Q" w% d* ^# N% x5 X- k: J
然而,在岳石文化遗存中,人们同时也发现,这种新出现的文化在社会发展程度上远远落后于此前的龙山文化,以及同时期的二里头文化。“岳石时期代表当时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青铜制品出土量,较之龙山文化时期明显增多,筑城技术也较前大为改进,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提出,但总体上有衰退、落后的迹象,如体现人口数量和人口规模的遗址数量减少。与龙山文化相比,岳石文化陶器生产呈现出明显的落后特征。. @, }+ | Z. S' s9 K
8 H8 Y/ M& w( k/ H! Q& L
海岱地区进入到岳石文化时期,在考古学文化上表现出了文明延续性的“断裂”。[5]) E, A: ]3 |' j# K- v) _
# v3 X) O } K商代中晚期( n, W$ K6 j3 w* [6 P+ _
夷夏融合与东夷文化的尾声6 ?1 Z0 G; J( o. R0 d
! G2 h+ V$ p- y4 L7 \: _位于山东中部的济南大辛庄遗址就是海岱地区一座典型的商代遗址,商代遗存从早商后段延续至晚商后期,自20世纪30年代遗址发现,大辛庄遗址先后经历了多次调查和发掘,一系列发掘成果成为学界研究商代时期夷商关系的重要资料,尤其是2003年与2010年两次由山东大学等单位负责的发掘,先后发现罕见的甲骨文以及高规格商代前期墓葬。发掘出土的遗存中,丰富的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角器等遗存,既体现出与中原商文化的共性,又具有与中原商文化不同的特征,表现在器类的数量、形制的差异、陶器的纹饰等。此外,遗址中还有一类与典型商文化伴存共出,却带有明显地方土著文化因素的陶系器物,被学界称之为大辛庄“第二类”遗存。“大辛庄遗址第二类遗存在文化内涵和特征上,如陶系以夹砂褐陶为主、制陶技术、陶器装饰手法和主要器类的形态特征,以及石刀的形制和制作方法等,都表现出与此前的岳石文化有直接继承关系。”; ?5 v2 K- z: n6 d
; P! X* O) O+ ] ~在鲁北、鲁南等地区发现的商代遗址,体现出夷商混杂的态势。总的来说,早商时期,非商非夷的比重较小,随着时间推移,土著居民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大量吸收和借鉴商文化,非商非夷比例逐渐增大;另外还体现在地域因素上的差异,遗址分布越靠西,商文化因素越多,夷人文化因素越少,由此也昭示了商文化由西向东扩展的趋势;遗址规格、等级因素在这种混合文化面貌的差异上也有体现,遗址等级越高,商文化因素越浓厚,反之,遗址等级越低,夷人文化因素越多。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在长达6个世纪中,夷商之间延续着民族冲突与斗争。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一件有铭铜盉,也证明商代薛国曾经对夷方作战,并俘获了夷方的首领,为商末征东夷战事的文字史料。. a2 R& Q/ N4 |' W2 a2 Z+ Z0 P4 t: L
% }/ C( n0 r$ @7 c! @商代晚期,海岱地区的文化整体体现为商文化与珍珠门文化对立,在淄博等鲁中地区则呈现商文化与珍珠门文化杂糅并存的格局。既有商、周文化遗址,又存在珍珠门文化遗址,在商周遗址中也存在珍珠门文化遗迹、遗物。珍珠门文化是东夷文化的衰落阶段,退缩到胶东半岛的最东端,文化面貌也较原始,陶器几乎全部是夹砂素面红褐陶,铜器和石器发现较少。[5]
' i | {/ D4 U* b! Y5 y5 \: I5 X" T1 Q4 R/ D" p
周朝
S q7 P8 Z6 g6 T8 j, k" o两周时期海岱地区的夷人文化因素较之商代进一步弱化,在夷周关系融合中,逐渐形成极具特色的“齐鲁文化”。+ B( w4 ]3 {8 V) Z5 j: D9 J
0 s( k( y+ w' v: j' T/ s
而在鲁北地区的两周遗址中,发现仍然存在比较浓厚的夷人文化因素,与鲁中南地区差异较大。但总的来说,鲁北地区的夷人文化因素所表现的物质文化遗存在遗址中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减少以至于消失。" {- @7 M5 [' p8 {, ]
" [( ~5 t! \3 A+ l
两周时期的胶东地区,保留的夷人文化因素则多于其他地区,在一些位置偏远、等级较低的遗址中,甚至存在夷人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但随着时光更迭,其比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以致与周齐文化融合而消失。[5]- R3 }' a# T& f& s4 V0 @
, k! h* g: p" x$ H2 B
秦统一六国后,东夷一词便不再作为海内部落的名称出现。所谓“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6]: a/ L1 I' v4 w7 k
1 x0 A. H5 |( A6 }. B" b
3东夷各部
# \" F- b4 A% x% f- v东夷是夷族的总称,它有许多支族,如莱夷、嵎夷、鸟夷、淮夷、徐夷等。东夷各族组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联盟较早的首领叫太昊,也叫伏羲,姓“风”。太昊部落和其他东夷各部落一样,是以凤鸟作为部落图腾的。凤鸟作为东夷部落图腾,传递着东夷先民的众多文化信息。[3]
. i1 l+ H' W! }% T( p! o" _( G5 _, \9 W3 \
在东夷部落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伏羲氏、蚩尤、少昊、大舜等。[7]东夷人最初只是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半岛丘陵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东夷人在蚩尤的领导下到达鲁西北平原,与东进的炎黄部落开始接触。经过夷夏“涿鹿之战”,东夷集团被炎黄集团逼回原地。随后炎黄之间也展开了“阪泉之战”,结果炎帝部落被迫东迁,与东夷人杂居错处。之后黄帝部落向东推进至豫东及鲁西北平原之地,与东夷人联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共同创建了最初的华夏文明。[8]
1 ~6 d; K# V: Z* t$ P0 ~6 Q6 c" l' X! c+ p1 A
4东夷文字
0 b8 A* Y1 P9 Q: u作为古代东夷部落的主要聚居地域,山东目前已发现东夷文化相关考古遗址100多处。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在一些兽骨上发现刻画的符号,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距今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e6 ?0 K! U' d
3 \. o7 t6 F/ M% K1 j; J
自2010年底开始,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致力于系统破译骨刻文,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论证其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已经破译“骨刻文”800多字。 [4]
8 W1 J6 b/ d# Z6 a
9 V, s4 k) Q# r F( F4 D5文化意义
/ N9 g% ~7 @4 c6 I山东的东夷史前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摇篮,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东夷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对探索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起源、迁播、融合乃至对其他文明的辐射和影响,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国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交流对话,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和创新发展,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 j; P+ ?5 r3 d参考资料:8 Z d9 x1 |3 u8 S
1.% c9 O7 M8 [/ i+ k; y9 V6 H% p
东夷3 z5 t" E6 K: m. Z2 n
" n, m( [) U) P. |! b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引用日期2021-06-02]
0 q$ R" R& z7 _0 t2 w2.1 H! R1 G1 z) r$ Q) n% O7 o
东夷文化简介0 S/ l( L n4 G0 Y5 G3 Z
0 s1 i, Y# S5 J" W
东夷文化博物馆[引用日期2021-06-02]
% [* n& ^) r- J0 |6 q3.
( Q; H% X: g% |; r: v% f/ r* c熠熠生辉的东夷文化
7 U1 T0 w/ z& q) ]2 }0 V/ @7 M X/ p. @7 S5 p9 {, W7 ]
临沂人大网[引用日期2021-06-02]# O3 P( x$ v+ `/ E1 [$ N% V
4.
) \% p, p: Q) x2 d" F# P. P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 A; y, x& n2 W4 f* J! Z
4 W$ K8 X8 n1 {& p. `& k8 B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21-06-02]
e3 {+ t' [5 B ]" o5.; p: Q7 G ^$ M2 P. a
探寻东夷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N" b' o g+ n F; _3 @( l+ G1 B- D# y' I2 C" [; ?* P- ^2 s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21-06-02]8 e$ D4 h/ K/ J4 r4 i3 A
6.
$ X' C6 S) x7 E. Z# i5 @! Z$ Y老子思想与涡淮地域文化关系密切) ?. h; I! v4 e
! l; e# U) Z" Z! w光明网[引用日期2021-06-02]) P8 o3 O r) ?1 M1 i! K( e
7.
7 G5 L" O! q# N9 o; r5 {/ Q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
: w& O: N5 o6 ?1 {3 z- k0 d1 c: f! A7 z% w& P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6-02]5 A$ o7 k$ J, h+ Q- ]( J# }
8.5 X+ @* [, r F/ Y6 j1 A
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6 ~! k ]2 [# }$ r6 }( E% A
7 Q- K1 s# s) o: W9 G5 A: z
9.
( f/ i) r2 Q/ E) k2 S东夷史前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 G/ i: w! H8 V. K5 ?+ \6 X6 h9 g: G* N0 X( D, X! X. @7 w
光明网[引用日期2021-06-02]
+ k% w8 U7 Q, v B7 x7 n! g) g' U5 X* s5 F" O7 d8 o9 g. `; e; g
. ^. i' b3 c& D; s6 |9 o! ?' b9 F!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