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元尊 于 2022-12-1 10:18 编辑 7 h M% }& }; t5 K& o
) G6 M' e) A( T: m 六朝医家徐氏考辨 1 V, h2 R( W8 w3 ?+ N
——以墓志为主要材料[作者简介]章红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届博士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610064。
3 a8 {' k/ W7 F L& n# F. a, s# ]3 C* K' T7 M0 _2 N
中医学在六朝以前最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类:: \0 P' e- F: h8 M
一是师徒传授,
$ `3 l c4 n! U- P6 C二是家世相传.前者以三国时期的华佗为代表.其著名弟子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后者则以六朝徐氏家族最为著名.徐氏世代业医,家学相承.代代闻名.但由于历史久远。 z* F$ \5 c5 U0 J
传世文献对其世系谱牒、职官履历以及徐之才生卒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少讹混和失误,至今尚未澄清.所幸的是1912年和1976年分别出土了《徐之才墓志》、《徐之范墓志》再加上隋唐时期徐氏家族的另二通墓志,对于清理徐氏谱牒,消除分岐, 纠正讹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今据墓志,结合各种传世文献.对其进行考辨,以期为中国历史,中国医学史的深入研究为相关文献的准确理解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6 N1 `3 l0 o! i: W2 O. T
一徐氏家族考
; W2 R# n+ ^% w7 A7 \5 h# n6 L徐氏家族在六朝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家族。而其族系却错综复杂,至今没有人进行全面清理.历代传世文献记载又多有分歧、讹误,影响了历史,科技史的深入研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略作考辨,
5 q0 S7 \, L: j% t4 h3 T6 q& _(一)徐融、徐仲融、徐熙应为同一人 1 _" m- f5 g C0 G, N
徐氏谱系,据《元和姓纂》“徐"姓载:“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又载偃王之后各支系有“东阳.偃王之后,汉徐衡徙高平,孙饶又徙东阳,七代至融。融五代孙之才、之范".《南史·徐文伯传》云:“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又说:“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 “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亦精其业,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不以医自业,”“(文伯) 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能清言.多为贵游所善.”“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医说》卷1“徐仲融”条:“徐仲融,不知何郡人,为濮阳太守。性好黄老,隐秦望山.有道士过之,求饮,因留一葫芦,遗之日:‘君习之,子孙当以道术救世,位至二千石.'仲融开视,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名振海内,仕至濮阳太守。”按:以上文献记载出现了三个人名,即“徐融”、“徐熙“和“徐仲融”,三者之间是何关系,彼此都没有交待,考《南史徐文伯传》与《医说》所记.虽然人名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致.可以推知, “徐熙”和“徐仲融“当是同一人。
1 r) z- A. v. K4 f p" ]又据《南史*徐文伯传》载:徐之才,之范乃徐秋夫之四代孙,徐熙的五代孙。由此可知.《元和姓纂》所载“融五代孙之才、之范"中的“徐融",与《南史》之“徐熙"实 为同一人,综合以上分析,“徐融”“徐熙“和“徐仲融”必为同一人之异名,。从词义上考察,“熙"与“融"都有光明、和乐之义,《玉篇·火部》“熙,光也。”《广韵·之韵》 “熙,和也.”又《东韵》“融,朗也,”《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杜预注:“融融,和乐也."根据我国名字相覆的人物命名传统。当是名熙.字仲融.简称融.典籍记载或称名,或称字.或为字的简称,亦符合古人行文辞例。再证以《徐之才墓志》:“王讳之才,字士茂,东莞姑幕人,*...高阳斯降,奄宅徐方.胙土开家,秉珪承国,......十二世祖饶,汉郁林太守.属陈圣陵迟,当涂驳杂.黄车受命,紫盖程符.自他有耀.故世居江表.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映三春之华.挺九秋之实。多能多艺,举世知名.考雄, 不幸早卒.终于员外散骑侍郎."其传代脉络是徐熙(融、仲融)子秋夫,孙道度,曾孙文伯,玄孙雄 ,来孙之才,不算自身,刚好五代,与《元和姓纂》“融五代孙之才,之范“的记载也完全吻合,。/ ? e6 T3 [4 p8 x. Y" v
(二)徐之才之祖父、徐雄之父是徐文伯而非徐成伯
: P6 I5 A/ U9 U* s$ T( R' F( ^. R《魏书术艺·徐謇传》:“徐謇,字成伯,丹阳人,家本东莞,与文伯等皆善医药......成伯 孙之才,孝昌初为萧衍豫章王萧综北府主簿从综镇彭城。”/ o" A7 @+ s! `2 E5 ]* {/ m. S
《太平广记》“徐之才”条引《谈薮》称“齐西阳王高平徐之才,博识有口辨、父雄,祖成伯,并善术,世传其业”.《医说》“徐雄”条:“徐雄,謇之子也.为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至雄子之才,贵盛”。按:以上三书均以徐謇,字成伯者为徐雄之父.徐之才之祖父。但《徐之才墓志》却明载:“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 ……考雄.不幸早卒”.《徐之范墓志》亦载:“祖文伯,……父雄,梁员外散骑常侍,通直散骑侍郎”。到底孰是孰非?我们认为,墓志撰书者一般为同时代之人,情况熟悉父,祖时代甚近,定不会弄错;又因墓志被埋于地下,未经后人改动,其真实可靠性更强。徐之才兄弟二人墓志前后相距12年,内容却完全吻合,皆以文伯为其祖,以徐雄为其父.所载应该可从。再考其它材料.《北史·术艺下·徐謇传》附“从孙之才”,称“徐謇,謇兄孙之才,王显、马嗣明.姚僧垣、褚该、许智藏方药特妙,各一时之美也”;又载其兄“文伯仕南齐,位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子雄,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事并见《南史》。雄子之才,幼而俊发”;徐之才入北魏后, “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所有记载均以徐文伯为徐之才之祖,徐雄为徐之才之父.徐謇为徐之才之从祖,《南史徐文伯传》“文伯,字德秀,.…子雄,亦传家业.“所载与《北史》亦合.将二史与二墓志对勘,内容完全相合.可证《魏书》、《太平广记》、《医说》的记载必误无疑。(三)徐熙非徐秋夫;徐道度非徐熙之长子;徐叔向非徐熙之次子,。《医说》卷1“徐熙“条:“徐熙,字秋夫,不知何郡人,时为射阳令,善医,名闻海内。”“道度”条 : “道度.熙之长子也,器宇宏深。节行清敏.少精医术,长有父风位,至兰陵太守,"又“叔向”条:“叔向,熙之次子也,志性温恭,敏而好学。善于政理.尤工医术。官至太山太守,”并《宋书》。
1 Y0 z0 U4 u+ k/ }2 }0 M查《宋书》并无以上记载.《医说》所注资料来源不可信,《医说》记载,徐熙字秋夫,有两子,长曰道度,次曰叔向.似乎其亲属世系甚为清楚,但结合各种材料综合考察,便会发现其错误甚多。《南史·徐文伯传》:“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 ......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 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 .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子雄,亦传家业。……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前文已证.徐融或徐仲融与徐熙实为同一人.据《南史》及上文所引之才、之范二人墓志,可清理出其世系。徐熙与徐秋夫为父子关系,《医说》“徐熙.字秋夫”.误其子为其字。徐道度是徐秋夫长子。徐叔向是徐秋夫次子,二人乃徐熙之孙,《医说》谓“道度,熙之长子也”,“叔向,熙之次子也”,均误其孙为其子。(四)徐氏谱系。除了前文论及的徐氏子嗣,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该族人的记载,罗列于下。《魏书·徐文伯传》“(徐謇)子践,字景升,小名灵宝.袭爵。…… 践弟知远给事中。" 《北史·艺术下·徐謇传》附“徐之才“云:“(之才长子林。字少卿太司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弟之范亦医术见知位太常卿。特听袭之才爵西阳王.”但《徐謩墓志》载,徐謇“父林 卿"”据其弟名“同卿”例之当以“林卿”为是。《元和姓纂》卷2· “徐"姓载:“之才官至尚书令.孙师顺.唐胜州总管:高平公之范.孙仲宗,卫尉大卿.任城公.生庆,祚。”《徐之范墓志》:“大子敏信,济阴太守;第二子敏行,尚书驾部郎中;第三子敏璞,安定县令;第四子敏直.给事中;第五子敏智,太尉府墨曹参军;第六子敏贞,给事中;第七子敏鉴,早亡;第八子敏廉,通直散骑侍郎;第九子敏恭,著作佐郎;第十子敏宽;第十一子敏惠;第十二子敏通,公第四弟之权,谯郡太守、散骑侍郎。”
% M. i$ c8 @- v《徐敏行墓志》“(徐敏行)大子长嘉,第二子季温。”《徐謇墓志》:“君讳謩,字师謩. 祖之才,尚书令、西阳郡王。……父林卿,太尉府司马、西兖州刺史,"又载“子守一”。据以上文献记载,徐氏家族谱系基本上可以清理出来。其谱系图附后,请参考。
! r& r, d7 D& e. P' X: m4 K 二徐氏家族职官考
; v" E. N! J2 Q. C$ `% r: v: l徐氏数代侍医仕于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官位亦显。但典籍对其职官的记载。存在一些讹误之处。下面分别辨之,
0 ]) T" S& F* m; l4 U(一)兰陵太守之职当属徐文伯,而非徐雄。《北齐书徐之才传》:“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又《北史·术艺下·徐謇传》“文伯仕南齐,位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子雄,员外散骑侍郎。” 1 O R8 v, J% T, w) k
按,《北齐书》与《北史》在“兰陵太守"一职的归属上存在分歧.一则属徐雄,一则属雄之父徐文伯。对此职官,之才、之范兄弟二人的墓志都有明确记载.《徐之才墓志》:“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考雄.不幸早卒终于员外散骑侍郎.”《徐之范墓志》记载更为详细,“祖文伯,宋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东莞兰陵太山三郡太守.......父雄,梁员外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追赠通直散骑常侍、太常卿、仪同三司、兖州刺史"墓志一般在写好之后,都要经过认真查核,确信无误,才能 刊于贞石。又因其藏于地下,属于同时文献.故其记载应是可信的。据墓志可以证明“兰陵太守“之职当属徐文伯,与《北史》相合。《北齐书》以其职属徐雄,误矣,1 c7 t5 I8 M9 \( i( k* Z7 m7 U9 y; _
(二)徐之才官职之一为左常侍,而非右常侍。《北齐书·徐之才传》“豫章王综出镇江都,(之才)厦除豫章王国右常侍。”按,《北齐书》本传以徐之才被封“右常侍”,但《北史·徐謇传》附之才谓“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又以徐之才为“左常侍”,二者孰是?如果没有别的证据很难断定是非。可喜的是,《徐之才墓志》有载,称之才“释褐豫章王国左常侍”,与《北史》所记同.应当肯定,《北齐书作“右常侍”误。# c& N1 L# \' v# |" a3 H7 O
(三)徐之才除昌安县开国侯当在永熙即位时,而非武定中。' r( P6 ?' p+ t% g
《魏书·术艺·徐謇传》谓徐之才“武定中,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昌安县开国侯,”按,《魏书》所载徐之才被封“昌安县开国侯".时在东魏武定中,即武定元年(公元543年)至武定七年(549年)之间,而《北史·徐謇传)附徐之才谓“武帝时,封昌安县侯”,武帝指北魏孝武帝元修.他于公元532年4月即位,改元太昌.12月改元永兴.旋改永熙元年,公元534年去世。由此推之,《北史》以徐之才被封“安县开国侯"当在公元532年至534年之间。二者在封爵时间上相差十余年.今以《徐之才墓志》考之,志文明载“永熙即位,封昌安县开国候,食邑八百户,从班例也",与《北史》所记相合,可从。《魏书》误作“武定中",当据志文正之。 & j5 ^0 G+ D9 z& Z' w& c9 {
(四)徐之才两受“赵州刺史"”,其中一任一不任,而非一受不任.《北齐书·徐之才传》“(徐之才)见文宣政令转严,求出.除赵州刺史,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北史》卷90、《通志》卷183所载亦同。
0 V! C8 X6 b/ X- ?5 P! ^按,据以上三书记载“赵州刺史"一职,徐之才只被授予一次,且未赴任。今核之以墓志,却有出入。《徐之才墓志》;“(天保)五年,除使持节、都督、赵州诸军事、赵州刺史,将军、开国并如故。势均羽翼,用切股肱,思媚一人,未遑之述,"又,“(天保)十年,换仪同三师,又除赵州刺史,阴邓豪强,匹南阳之不问;京华衿带,犹北门之掌管。水火胥济,琴瑟爱张,六条有序,九里云润。"由志可知,徐之才于天保五年除赵州刺史,因“思媚一人,未遑之述",这应该就是史传所载“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天保十年再除此职,则是上任了的,且有政绩。只是任职时间不长,第二年,即“乾明元年,征金紫光禄大夫,俄转左光禄大夫”.这段历史,史传失载。墓志记载甚详,可补其阙漏,
: s' ?) [. c6 \- f( j F 三徐之才生卒时间考 5 Q2 f3 e& _0 _3 b+ P( z
徐之才的生卒时间及其享龄,历史上多有迷误。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徐之才春秋八十。: Z5 y# a* O& q+ n9 G, ?
如《北齐书》《北史都载:“(徐之才)年八十,卒。”《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称:徐之才生于492年,卒于572年,其享龄亦是八十。​其二,徐之才享年七十九长青认为:“(徐之才)约生于南齐建武三年(496年),卒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享年79岁. 以上所载可见不仅徐之才的享龄不同,其生卒具体时间亦有分歧.孰正孰误?如果仅据传世文献。实难做出准确判断。所幸的是《徐之才墓志》对此有详细叙述,云:“武平三年岁次壬辰,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遘疾。薨于清风里第,春秋六十八。“清楚记载徐之才享龄为六十八,与以上传世文献都不同.考其卒年为武平三年(公元572)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干支亦合.由此推知,其生年当是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志文所载生卒时间与《徐之才》全异,与《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所记卒年相同,但出生时间却相差十余年,根据出土文献的特征.其记载是可信的。而且据志文内容,亦可以钩稽出很多证据。
7 y$ q' r; O" r f志文载:“但虞渊不驻.归塘未已,悬车将老,岱游遽迫,”古人以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班固《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后因此借指七十岁.志文所谓“悬车将老”,可证徐之才享年未及七十。又说:“中卫将军、尚书令陈郡袁卬.民之望也.时以本任领丹扬尹。藉甚声价,饥渴徽猷。下车辟为主簿.”考《梁书·袁昂传》载:“普通三年(袁昂)为中书监、丹阳尹。”“卬”即“昂”.查普通三年即公元522年,去武平三年公元572)其间共计五十年。志文叙袁昂“下车辟(之才)为主簿",是安排在“十三召为太学生”、“十五丁员外君忧”之后,“释褐豫章王国左常侍”之前.据墓志行文序列,可推知袁昂辟为主簿,之才时年当在十八岁。加上担任主薄之后的五十年.与其享年六十八又恰好相符。我们推测传世史传文献之所以全误,可能是在记录或传抄过程中将“六十八“先漏脱“六”字, 仅剩“十八”.造成与事理不合,于是又将“十八”误倒为“八十”。后世因袭而不辨,故疑误依旧,今当据墓志记载改之。 ( _ z1 [" o% ]4 v
四几个问题: (一)徐之才从兄徐康不知所出。《北史,术艺下·徐謇传》“雄子之才,……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 。 《北齐书》所载亦同.徐之才从兄徐康所出,他书没有记载,不知是徐践之子,还是徐知远之子,甚或是另有一徐氏家族之子,未能确定。(二)徐嗣伯和徐成伯的关系不明。《南史·徐文伯传》:“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又“嗣伯,字叔绍."书中详载嗣伯治疗怪病数事.《医说》卷1:“徐嗣伯”条:“徐嗣伯,东阳人也。文伯之弟。”“文伯之弟”不确,据《南史》,应是“文伯从弟”。各书均未载嗣伯之子嗣,也未载同成伯的关系。考二人履历行事,《北史》详于徐謇(成伯)而不及嗣伯,《南史》详于嗣伯,而不及成伯,《徐之才墓志》言及成伯而不涉嗣伯,究竟嗣伯与成伯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我们根据各种材料,初步判定嗣伯与成伯非一人。 (三)徐雄之兄无考。《南史·徐文伯传》:“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俄而兄亡,扶杖临丧,抚膺一恸,遂以衰卒。”遍查群籍,徐雄之兄的名字及其行事均不载,无从考察。 《南史徐文伯传》:“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 恸,遂以哀卒。”遍查群籍. 徐雄之兄的名字及其行事均不载。无从考索。(四)徐之才另有一弟未知其名。《徐之范墓志》*公第四弟之权,谯郡太守,散骑侍郎,*说明徐之才共兄弟四人。今于各种文献典籍所载,可知者有之才、之范、之权.尚差一人。应是第三弟,惜未见记载。% _* N& ~: A/ f" {
(五)徐珍惠家世不明,徐之才还有一侄儿徐珍惠.《外台秘要方》“黄疸,身眼皆如金色,但诸黄皆主之方.*…...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侄珍惠说密用。出第一卷中,”徐珍惠究竟是徐之才哪一个弟弟的儿子,无材料可证。
- @9 F6 q( E# i(六)徐仲宗父子未明所出。《元和姓纂》卷2·“徐"姓下:“高平公之范,孙仲宗,卫尉大卿,任城公.生庆,祚。”据《徐之范墓志》之范有子十二人.都有题名,但未载字号。新出土材料只有《徐敏行墓志》所载子嗣也与庆,、祚无涉.仲宗属于之范的哪一个儿子,并不清楚.故我们无法将仲宗父子排进族谱。
! P" z& c) G; v7 z$ ]8 m* _7 i' i4 J$ }(七)徐敏齐与徐敏行的关系不定。《医说》卷1·引《(隋书》:“徐敏齐.太常卿之范之子也.工医,博览多艺,开皇中赠朝散大夫。 又.《历代名医蒙求》“徐敏齐,太常卿之范子,代传攻医,博览多艺,隋开皇中为驾部郎中。”徐敏齐不见于今本《隋书》和《北齐书》,亦不载于《徐之范墓志》,但其职官“驾部郎中"与《徐之范墓志》所载“第二子敏行,尚书驾部郎中"相合,二者是否同一人,亦未可定。以上存疑,在文献无征的情况下,未能作出推测,因此除徐嗣伯,成伯外,我们都暂未排入谱系.只有期待新材料的发现才有可能得到解决,祈望专家随时赐教。
& |1 ]4 {3 [8 Q徐氏谱系图:
; s+ W7 b, ^6 p3 Q8 c徐衡--?--徐浇-中经七代一徐熙一徐秋夫-徐道度徐文伯一徐雄徐之才? ——徐林卿——徐师顺徐蕾謇(师謩)一徐守一。! L4 l$ Z; |0 a
(徐之才?)——徐同卿。& S2 W5 V! M4 y0 S/ }" Y, t
(徐雄)——徐之范——徐敏信
- O+ N( Y6 \! E2 @$ s% s6 B(徐之范)——徐敏行——徐长嘉徐季温
1 _2 A) {, H8 [& n9 }(徐之范)——徐敏璞 徐敏直 徐敏智 徐敏贞 徐敏鉴 徐敏廉 徐敏基 徐敏宽 徐敏惠 徐敏通
6 a+ A4 h! [: C" P! X (徐雄)——徐之权(徐道度)——徐謇(成伯)一—徐践 徐知远0 b( }/ Q5 b# q- ]# ~
(徐秋夫)——徐叔向一一徐嗣伯(叔绍)。
4 X6 K: c. X! _! H[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社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批准文号075038。另外,本文在写作申获得西南大学毛远明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谢!](责任编辑:秦蓁)$ y- J# [- w; \; r& i4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