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542|回复: 1

[讨论]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徐”氏起源,2000万人的徐氏得姓始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洛海 于 2022-12-18 06:21 编辑
, Y$ O/ P/ R  c( d, w/ k# z2 a) T
徐姓是中国第十一位大姓,尤其在苏、浙、皖地区人丁兴旺。当今徐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51%,总人口大约在2000万。
" G% D3 A  K& d7 d* k9 Q: K/ P
* V, E2 z' _+ q+ H6 m3 ?9 {徐的名义和图腾:
/ _4 x- x# t. u2 h2 n% C; a8 L' s  p) n6 b! ]) B0 A% z
古时徐、余二字通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上筑有鸟巢形,而徐字像古代南方民族巢居形。这与原始社会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的传说是一致的,说明最早的徐人应居住于森林茂密的地方,据考证应在今河北玉田北的徐无山,亦称徐吾山。徐人后来迁移到江淮地区的低洼、潮湿地区。那么在平地上或者在低湿地上建高脚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善于这种建筑的人群当然首推来自北方的余氏族,而族徽则加双人旁为徐,象征众人搭筑木屋,有别于北方余人直接在树上筑巢的原始方式。徐人所居之地称徐,建立了城堡称为徐邑,最终发展为国家和姓。
' J! V! P7 l; p" s( G1 A! g
7 N9 ^5 t9 T' A/ R% h7 J徐姓的起源与演变:
- s5 ]" t) Q7 p& W. }. [
9 T% Y8 b; a, w. ~+ X构成当代汉族徐姓主要有两支:嬴姓和子姓。
! E+ D8 s; k9 X  \6 I% V8 C4 y8 K" a% Y
第一支出自嬴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金天氏少吴。少昊氏族最早活跃在今河北盐山东南,后南迁到山东曲阜地区,为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一支。少昊之孙皋陶在尧舜时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皋陶之子伯益为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公元前511年,楚国灭越,徐国的领土归入楚的版图。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4000年前的夏朝,徐国获封,到战国时国灭,徐姓至少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 X) I! P' n& S3 L: L) V' @1 s6 z
; O! Y) V8 n0 [第二支出自子姓。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 m- M* _6 W& u4 R
2 ]$ i& F4 @& |; X$ m' u外族基因的流入:
6 ?4 Z; O: C% e. u- j. Z6 p" b$ t  B% T1 k8 M1 J' F3 y* r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徐姓的外族血缘融入事件有:东晋北地氐族中有徐姓,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蜀人賨族中也有徐姓;进入南北朝之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徐姓基本都同化为汉族了。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B9 m/ Z; t2 L- @: M
​历史上徐姓的分布和迁移:
0 N: {* X" c4 c. z% r! [
9 A6 E4 x4 z) `6 J7 s& \9 w" ~# {$ ^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徐姓已经发展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时,徐姓始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入台湾。由于徐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徐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尤其在宋元明时期,徐姓在赣、浙、苏、闽四省繁衍最盛,形成了东海、高平、琅邪、濮阳、东莞五大望族,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大姓。" P% C; [. f/ }. q# @* a9 n; v9 J2 c
$ J5 g3 l, j2 t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大姓第十七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五省,又占徐姓人口的8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7 _# o5 j" W/ G1 x% w: m
& x. J2 B7 i0 @" l) G  R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1%,排在第十位。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四省,又占徐姓人口的21.6%。全国仍以长江口三角地区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
9 }1 b! z" r7 ~" ]/ U/ a; I. B
  m  j' u3 a3 q4 b7 q当代徐姓的分布和图谱:( ~& c; f# E2 ~/ h& A
# r: {6 ?+ d7 u2 k. @6 D
当代汉族徐姓的人口已近1900万,为全国第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1%。徐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浙江、安徽四省,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西、四川、湖北四省,又集中了26.5%。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11.3%。全国形成了长江口三角地区、鲁豫、川鄂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中心。" s: O! d; B& U) a) n/ ^4 l

, |8 t$ E2 @; U+ A" _" m: N6 z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浙、安徽大部、山东东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端、湖北东端、新疆西北端、云南中部和南端,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8%,以上,最高可达3.2%,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3%,居住了大约40%的徐姓人口。在安徽北端、山东西部、河南大部、湘鄂赣闽大部、台湾、川渝贵、云南大部、桂西粤东、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部和中部、河北东部、京晋、黑吉辽、新疆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9%—1.8%,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5%,居住了大约50%的徐姓人口。: z- ?$ y& l# |  T8 c. s
​徐姓的传统文化:  I" e% z) j) X  {$ @. ~: Q9 G# N

9 e, C1 U5 k9 n, P郡望和堂号 徐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支派众多,人口也多,故形成的望族也多。徐姓的郡望有东海、高平、东莞、琅邪、濮阳等。以东海最为著名,除少数民族的徐姓外,其他各分支多出东海郡望。因此,多以东海为堂号。/ G. M- j& t3 k2 O. V
: m; s0 l1 L2 y+ b' D9 n
还有圣交、麦饭两个重要的堂号。这两个堂号均典出宋朝的徐大受,徐大受因才高德贤被特别保举为进士。被后人颂为圣人的大儒朱熹听说徐大受的才和贤,特意去访他,恰遇徐大受正在给弟子讲《论语》中颜渊的“三月不违仁”一句,他解释这句就是杜甫诗句中“一片花飞减却春”的意思。朱熹很是欣赏,二人遂成为好友。徐大受很穷,一天晚上朱熹上他家来,大受端出葱花汤和大麦饭招待他,这虽然很简单,两人都很高兴,历史传为佳话。
" F% I' f- n& B" w9 o5 c: ~! u$ d3 t: F) _
楹联 重要的徐姓楹联有以下六副:, D9 |4 u6 ^# U2 Z' m" c1 b
7 N! l8 g6 H/ z; r# }6 G- b1 h
人中骐骥;天上麒麟。
5 M. v: v" @/ D1 T9 ?0 M* q' X9 H- S& i: d
南州高士;中山首功。
- ]/ b4 B. N! Y- ?8 r1 M+ |; O: c' l6 _4 v! d
梦应五凤;家庆八龙。
" \1 u, c0 j' g- W9 L$ d/ g# H9 {1 }7 X' L7 g% R9 h% u0 V8 D0 x+ e
东海家声远;南州世泽长。; G1 M9 i# J7 J. t

; l0 w0 F9 e8 e+ L5 D- B" o幼慧作小山名著;夜读借东壁余光。  n% ?  u& J7 Z1 M# i; U5 |( `6 y
1 ?% h$ u" n0 I1 E1 R
云烟细玩三春景;风月间供一夕谈。2 ^& x2 C( R4 ^: ?3 ?
5 k4 C! ~2 v; l
家训格言 徐氏家训首推南朝梁时期的徐勉,东海郯人(今江苏镇江人),幼年孤贫,但勤学苦练,累官中书令。他为政精励,节操清高,梁朝言及百官品才,无不推崇徐勉。他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训子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积极作用。他告诫儿子“见贤思齐,不宜忽略以弃日,弃日仍是弃身;利人才能利己,修身理家均如此”。他要求子女要尽孝,尽孝并不是简单的赡养,要“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徐勉要求子弟靠自己的力量来发达和致富,不能单一依赖上辈。他特意提到“假使尧水汤旱,吾岂知若何;若其满庾盈箱,尔之幸遇”。无非是说,我留下的很有限,碰到艰难与险情,我也帮不了你;你自己去开拓创造吧,如发达了,那是你自己的福分。他的人生哲理是“人遗子孙之财,我遗之以清白”,提倡“清白传家,重视操行,人贵自立,家贵清白”的中国传统的政治家的胸襟和美德。
* a; q8 m/ ]) M8 ]- p9 M​
+ @5 e9 n! o6 I  u​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 D; Y! o4 c: X
7 ]3 F7 A0 Q1 [" a7 Q《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徐姓历代名人685名,占总名人数的1.5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位;徐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7%,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5%,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22%,排在第九位。
6 d3 Z+ ?6 @8 R) x3 V, h1 j& e/ q7 F3 @' Z/ t3 B% [
扬威于我国东部的大姓徐姓,历数其名人,可谓济济一堂,在人文和艺术的领域中,徐姓人物尤为突出。秦始皇时.率领三千对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徐福;西汉时下邳太守徐光;东汉著名哲学家徐斡;三国名士徐庶;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魏经学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彦若父子;五代宋文学家徐铉;明朝名将徐达,著有《徐霞客游记》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家徐光启,文学家兼书画家徐渭;清朝医学家徐大椿,清末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的徐世昌,民国诗人徐志摩;教育家徐特立,画家徐悲鸿,历史学家徐中舒,古植物学家徐仁,电工学家徐士高,当代作家徐嗣兴(路翎)。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简介0 w) Q' J3 J& C+ P9 r7 U2 [
3 e: `6 E1 n. G# k4 ~# t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4 o9 k" u' N, u* G
0 w; e8 C6 L" V$ g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 W, g. d9 b3 W) e( s
0 _' y: a! X1 Z1 w徐(xu)姓源出主要有三处:
. F" [6 W# _/ ]- q: l$ t% \% n+ ^; {8 K
& Q3 {$ t( d" x$ s) H
​徐氏得姓始祖$ D8 m' \. R$ I! Q3 x. \( b! ^

( @7 \* Z2 A4 r" L8 k& V- t. j; s7 f. w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J0 ]& ^+ u. C- l( S  ]
' a) e+ {9 E& E$ H8 W# o. l8 x
6 }* m( C6 g- a
5 K1 U, y$ A  R7 G
徐氏图腾
# A& a) x4 x/ p- Q9 S4 ], J" ?3 Y- h  R; x, K7 N- e$ e2 N
古时徐、余二字通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上筑有鸟巢形,而徐字像古代南方民族巢居形。这与原始社会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的传说是一致的,说明最早的徐人应居住于森林茂密的地方,据考证应在今河北玉田北的徐无山,亦称徐吾山。徐人后来迁移到江淮地区的低洼、潮湿地区。那么在平地上或者在低湿地上建高脚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善于这种建筑的人群当然首推来自北方的余氏族,而族徽则加双人旁为徐,象征众人搭筑木屋,有别于北方余人直接在树上筑巢的原始方式。徐人所居之地称徐,建立了城堡称为徐邑,最终发展为国家和姓。
+ q6 _5 |. R: l; l5 a( u' E" i6 H​, c# f. D( ?* u0 R% G% Z: c
​徐氏族歌
2 n0 ~3 x, Z  W' e( J
& C5 I+ D2 E, w1 s/ F$ c只有心怀梦想,才能走向远方,路慢慢其修远兮,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徐氏肩负家族的历史使命,为了家族的振兴、崛起不断努力,徐氏族人万众一心,携手并进,发扬光大,名扬四方。我姓徐,我骄傲,我姓徐,我自豪,我姓徐,我奉献!。
+ A6 R5 m: S/ E6 l4 U% C- j9 k# \$ E7 c/ Q8 m& H4 h
在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徐氏一直都是历史上的主角,徐氏祖先留下宝贵的家族文化,千年经久不衰,成为了徐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魁宝,徐氏领导中华文化发展,推进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直到今天。9 t" h& T0 o3 r2 c! R: S& ^& m1 R$ e
' `6 g/ D, l% a- j9 ~
徐氏祖训中字字珠玑,对子孙后裔的修身齐家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徐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一盏耀眼的明灯,照亮并提醒着我们前行。
  w3 j2 n# C' [7 k3 B
5 R  U6 A* ^: B徐氏家训是先辈留给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我们谨记着祖先遗训,严于律己,吾辈应该继承先祖精神,发扬光大。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20 20:35 , Processed in 0.02802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