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68|回复: 1

[人物] 清华紫光董事长徐井宏:破茧成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卷首语

第一次见徐井宏

是在清华大学的羽毛球场

他说,身体是做事情的根本

第二次见徐井宏

是在英语培训学习班

他说,学习是他这辈子要做的事情

第三次见徐井宏

是在采访的现场

此时,他哭了

白色的雪花唤起了他儿时的记忆

黑色的山脉给予了他飞翔的翅膀

实现梦想不仅要有对希望的执著

还必须要有一种让自己破茧成蝶的力量

片花:

他心存感激,让自己点燃自强的希望。

他脚踏实地,将命运浸润厚德的滋养。

他眼望未来,凭大爱再造清华的影响。

一个人的命运,正见证着清华下一个百年的理想。

解说:1963年,徐井宏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的一个边远小县,这个小生命的来临,虽然有幸躲过了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但是,从他记事起,父亲却因为是右派而被迫常年劳动改造。为了照顾四个尚未成人的孩子和老人,他的母亲用她不足一米五的瘦弱身体支撑起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

徐井宏:那么在我懂事之后呢,四五岁,五六岁的时候,文革了嘛,妈妈还受爸爸的冲击,也被关过,我都有很多很多的记忆,但是她就是那么坚强地,把我们养大。我从小,我们家很穷,在那个时候,当然在我大一点就好多了,因为哥哥他们都长大了。所以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可能都想象不到,但是从来我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妈妈会把它洗得非常干净,补丁回补得非常齐整。说我们可以穷,可以穿补丁的衣服,但是一定是干净的。

解说:那时候,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灾难式的社会变革。许多家庭都由于政治运动而走向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凭借着自己的坚强,徐井宏的母亲不仅让孩子们得到了不幸中的幸福,也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家维持了下来。

徐井宏:有的时候想起母亲,会有一个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我五周岁,六岁,妈妈被关起来。不让我去看,那时候我只有五岁,妈妈最想的就是我嘛,然后我哥哥就带我去到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妈妈那个窗户和门都有玻璃,但是都被报纸蒙上。然后我就想妈妈嘛,所以就哭,和那个人恳求,我哥哥那时候比我大九岁,然后在那里给人下跪,就让我弟弟见一下我妈就可以。然后就是不可以。我相信妈妈在里头她比我难受,因为我还是很小,只是想念,但是妈妈心里那种刀绞的感觉,我现在才能够体验。那个印象就是她把那个糊在门窗上的报纸给捅了一个缝,露出一只眼睛在看着我。所以我想到很多时候,我看到就是那只眼睛。

徐井宏:我到现在为止,虽然是那样的家庭,我很少去看很阴暗的东西,很少觉得如何如何不好,因为她带给我的就是阳光,那一只眼睛就像阳光一样。

徐井宏:这束阳光给我勇气和希望,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要坚强,这是我那善良、瘦弱的母亲教诲我的,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解说:那一场文化大革命在中国持续了十年,所幸运的是,徐井宏并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在心里留下过沉重的阴霾,即使在社会的动荡时期,他的生活都是积极向上的。

徐井宏:幸运的是给我们留了很多书籍,我们家是一个从小兄弟姐妹可以读书的,在那个小镇是非常少的,我们自己做的一些游戏,当时在那么一个偏僻的地方,什么游戏都是那种说成语,大家对对联,这样的。所以很好的,非常和谐的一个家庭,

解说:1977年,中央恢复了高考,让那些不甘于在社会混迹的年轻人,纷纷拿起书本专心备考而最终走进大学殿堂。经过两三年高考制度的影响,人们开始把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年轻人谈论高考的话题,其实就是探讨人生方向的命题。三年后,当一封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入学通知书,真真切切地落在徐井宏手中的时候,小镇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徐井宏:我姐姐结婚,然后就在我的大姐那天结婚的时候,我还一起跟着忙,因为在那种小镇里都是在自己家里摆一些宴席,请亲戚朋友一起来吃,所以都在那儿热热闹闹,还有我的一些同学一起参加。这时候邮递员来,说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然后拿出来大家就很高兴,对那个喜事又添了一件喜,还是蛮高兴的,拿到那张通知书才觉得这是完全真实的事情了。

解说:不知道这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徐井宏在高考前曾经看过一部叫做《美丽的清华园》的纪录片,那遥远的北京城中,一座静静地校园,曾经一度是让他走出农村的最大诱惑,这就是徐井宏在接到清华大学的通知书时,为什么会暗暗激动的原因。

徐井宏:在考大学之前就没离开过那个县城,所以火车就是从电影里,或者从小人书里能够看到,所以直到考上大学才坐汽车到了哈尔滨,从哈尔滨换上了火车,火车就是这样。然后坐火车,现在火车提速了,从北京到哈尔滨据说才十个小时,或者九个小时,当时特快列车16个小时,我眼睛都没有闭,就一直看着窗户的景色,包括夜里,看着车里,觉得一切都是很新鲜,也不觉得累,然后就到了北京。

主持人:1988年,徐井宏在清华读完了五年的本科课程和三年的硕士课程,留校担任了校团委书记,校长办公室主任,行政处处长,以及副总务长等职务。虽然这些工作在大学里不像教学或科研那样属于“正门”,虽然他也曾为没有教过一堂课而感到过遗憾,但在清华低调与内敛的风格的影响下,徐井宏认定自己即使扫厕所也要扫到最好。而就在1993年,负责学校后勤及建设的徐井宏,第一次听到了要在清华搞园区建设的消息,这显然是个新命题,关于这份工作的头绪,却让他一时无从寻起。

受访者:有人问我,到企业来工作之后,感觉一个很大的差别是什么?我说一个最大的差别在学校里面,我过去所有的那些职务,对它的评价只是好与不好,但是在企业不一样了,是生与死,就是企业做不好企业是会死掉的,它是整个市场的竞争中,在你整个推动事业的这个过程中,去让它怎么样能够持续地健康地能够走下去,能够发展下去。

解说:当时,改革开放的风劲正酣,活跃的经济意识蔓延到了校园。为了不让大学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被送到档案馆,清华领导决定,在南门外的一片棚户区和一个冰棍厂的旧址上,开始进行中国第一批科技园的探索。

清华副校长:当时我们提出来建设科技园三个目标,就是说要达到三个要求,第一个就是要技术创新的平台,要变成国家创新体系里面的。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第三就是培养科技包括管理人才,人才的一个创新。

徐井宏:所以在那个时候清华大学在原来叫做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前提下,提出了一项新的大学功能,叫做服务社会。所以我们现在叫人才培养清华大学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那怎么去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我们到底怎么能够和我们的生产直接密切联系起来,和我们的产业直接密切联系起来,大家不知道,所以希望能够开辟一个渠道,一个窗口,来从事这样的事情,建一个科技园区,然后能够推动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够起一定的作用。

清华副校长:徐总这个人我觉得做事是很实在的一个人,而且很有思路。你交给他什么什么事情的话,只要明确了任务,他会想出来一些新的思路,现在的说法叫创新,什么叫创新?实际上就用一些新的思路在做这件事情。

徐井宏:最初应该就是一种需求,当决定做这件事之后,那么就开始去研究、去学习、去了解这样的一些事情到底是怎么来进行,逐步地通过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创新,来找到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清华副校长:因为清华那个时候还在协助国家筹办会计学院,其中会计学院最早,最早大概清华派的也是总后勤派的。

徐井宏:一边做国家科学院,一边筹建我刚才说的清华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到2000年七月份,才真正地注册完毕,正式的公司才成立,但实际上1999年的9月份开始已经进入工作,那时候我们一边注册一边开始新的主体园区的规划,开始进行启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访者:实质上虽然像科技园这样一个形态,实际上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它本身不是一个行业,它是一个形态,一个领域,所以全世界的科技园区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大家总体把它定义科技园的核心的目标是促进和推动创新,这是大家的一个共识。那么至于怎么来推动创新,可能各个国家,各个不同的园区不同。

徐井宏:我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对中国教育产业方向和科技创新的大胆尝试,我要做好准备,必须要到管理学院继续学习,旁听生也没有关系,

解说:2001年,清华的校办企业紫光股份出现了第一次经营性亏损,在经过了年报披露和股东声明之后,清华的决策者,开始把徐井宏纳入了视线。2002年初夏,紫光股份把一份董事会的决议,向社会公开:徐井宏成为了公司新的总裁。这一次,他能否在企业里靠战略能力加上管理与文化的综合运用,向全体股东证明自己的实力,就成了他待解的谜底。

紫光总裁:因为在这样一个最低谷的时候,徐井宏作为临危授命来承担这样历史的,叫结点的一种责任。当时他来到紫光的以候,首先提到是什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想在这点上来讲呢,实际上就在大家都很迷茫的时候,他提出了这样一种要脚踏实地的看路,特别他那句名言,大家现在都一直说非常欣慰,心怀感激,脚踏实地,眼望未来。是本着这样一个方法去做事,首先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有这样一个舞台,在清华大学整个产业的环境中,其实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是在一个大的背景条件下去做,所以紫光扭亏为盈是必然的。

徐井宏:我从来觉得工作不是一种压力,无论做什么,而是一种你自己去做就好了,所以如果说压力会不会有,看从哪个角度,这些角度不是说我自己会不会,我能不能做好。而是你在苦苦地思索,找它的道路的时候,包括我去做紫光,我也从来没有做过紫光这样的上市公司的事情,觉得就是好像每一次都是很有信心的,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你就去做就是了。

解说:徐井宏把行政工作的细节管理方法应用到了紫光的改革。一个月内,他完成了全公司范围的全国互通互联;三个月内引入了基础的物流和预算模式,实现了对业务终端流程的监控,同时引进管理咨询机构,对公司进行全流程梳理。在进行完企业主体再造之后,他把公司不擅长的业务剥离掉,努力为紫光领回一个“新孩子”,引进一个新产业。那一年里,他坚持不看股票,不接受采访,始终坚持,“行胜于言”。

紫光总裁:特别是当时做了一个资产置换,等于清华科技园的优质资产注入紫光股份,把相应的IT产业做了一个置换。这样的条件下,使他整个产业结构更加专业化,更具有竞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紫光扭亏为盈,来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徐井宏:人的一生其实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如果从简单来讲,就是能够做那么几件事情还是有意义的,还是当你老了的时候,看到它你还会很自豪的,觉得没有虚度。

解说:2003年,徐井宏把总裁的位置让给了别人,回到清华科技园的他,实际上并没有停歇。当时国家教育体系正在剥离校办资产,包括清华紫光、清华同方等上市公司,名称前面清华两个字都被隐去了,清华科技园也正式更名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服务清华科技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经营,这就意味着,它也要找到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独立在市场中闯荡。一直秉承清华大学的支持而幸运着的科技园,接下来就要面临真正的市场挑战了。

徐井宏:如果能够带动起这样一个行业,这才是最终我们的要实现的一个梦想,就是在中国,为了推动创新,为了帮助创新科技成长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而这种社会服务体系完全是市场化的,那我觉得那个时候中国离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不远了。

科技园管理层:我相信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然他做得比较好的,或者以他为班长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确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战略,叫以快致胜。而且是,量力而行,以快制胜,我们的创新大厦,整个主力军建设的第一个单体。

徐井宏:做到科技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业,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好的好模式,要想盈利更是要经过一个痛苦的阶段,所以这段时间我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忍耐。

解说:作为全球科技园组织最为高端的两个协会,世界科技园协会和亚洲科技协会,第一次联手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第一次在清华,举办了盛大的联合年会,共同分享清华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此时的徐井宏,正代表着中国规模最大、运作情况最好的商业科技引导中心,将目光投向了世界。

徐井宏:我们把这些理念讲给我们国际的同行,他们都觉得很好的,他们也要发过来学我们,听了我们的介绍之后,我说我们都是和你们学的,我们当年什么时间我去硅谷学习,什么时候到波士顿去学习,看你们怎么做,然后我们回来把这些结合我们的实际做,所以应该说清华科技园的成长和发展,和你们的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说应该感谢你们。他也很客气,他说过去五十年是你们向我们学习,可能未来五十年我们向你们学习了。

解说:按照徐井宏及团队的构想,在年会召开的这段时期,正是启迪股份向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型科技企业增值服务提供商、特色地产开发商、投资及基金管理专家转换的关键时期。所以徐井宏,接下来的日子,每一天都不能有空白和失败。

徐井宏:所以未来抛开公司我个人要做什么,我希望未来的若干年,在我老了之前,能够真正地在中国整个推动创新型国家整个战略的进程中,和我的这支团队一起能够为这样一个战略作出我们更多的贡献,能够对国家推动这样一个战略真正造福后代的事业,能够做出我们的价值。我想那样我就会觉得不愧一生。

解说:2008年初冬的一天,徐井宏按时来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上课。来这里学习的,大多是忙于为将来发展而充电的年轻人。作为中国知名学府的领导者,徐井宏的身份,显然与他们不相称,但这丝毫没能影响到他对待学习的认真。走出平日里的光环,他时时都在寻找自己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或不足,那种引导创新、服务创新的职业标准,也时时地向他提出新的要求。

徐井宏:清华科技园到底做什么,我们把它定义为,我们就是后台,比如说是一个演员剧团,我们就是副导演,我们甚至连导演都不是,我们要做一个很好的副导演来把这个舞台搭建很好,那有些我们不会做的,比如灯光师、音响师,我们请来最好的灯光师,最好的音响师。后来由我们自己的技术专家顾问团,由我们的投资专家顾问团,市场专家顾问团,希望我们联接所有这些好的因素,但主角不是我,主角是那些科技企业,是那些创新型科技企业。我们希望把这些企业,拥有我们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都成长为明星。

解说:清华科技园的运营结构中,共有建设开发、孵化器、创业投资、技术、资产经营、人力资源、物业管理等多个专业服务平台。徐井宏每天的工作重点,就是调动各种条件,为入园企业提供爱心服务。

徐井宏:如果没有爱心,你不能够热爱这个世界,不能够热爱你的事业,不能够热爱你的同事,不能够热爱为你服务的那些其它领域的人们,你就不可能做出任何事情。所以有爱心真正地去热爱,你才会真正地有激情。

解说:徐井宏用把这种激情带到了企业管理中,感染着所有人。一个基于产业创新的真诚服务体系,正在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取向,所以,他的财富创造理论,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比真诚更进一步的爱!

徐井宏: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何其芳的一首诗,叫《生活是多么广阔》,其中它有四句叫去过平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炬,以心发现心。所以如果你非要让我用一个字来表达财富,我说是“爱”。你付出的爱和你获得的爱,无论对于亲人,对朋友,对同事还是对整个的社会。那如果你能够觉得你全身心把你整个的情感赋给了你的社会,赋给了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亲人,同时你又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回报,得到了你亲人、朋友、同事的那样爱的回报,和整个社会对你的承认的回报。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财富。

解说:2008年8月8日,当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一个叫做鸟巢的建筑的时候,它所承受的,所诠释的已经不是一个建筑体了,在焰火冲天的那一段,它点燃的是全世界的热情,它把一个百年奥运的寄托凝固在了人类和历史的印记中,它一切的力量不是本身,而是每一个当天的,在场的参与者。

徐井宏: 我相信它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光是这些建筑,而是在这个园区所形成的这种文化,这种精神将持续地推动这个园区比较好地走下去。等我老了走在这片区域里带着我的孙子或者怎么样,我觉得很愉快,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清华科技园有一句著名的口号,空间有形,梦想无限。空间有形这件事现在摆在这里,梦想无限的事我想还没有做完。

[责任编辑:louislau]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19 02:58 , Processed in 0.16688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