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2

[评论] 徐月:城市发展的代价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据7月1日《新华网》)
  古代皇城要求“左文右武”,都是按照皇帝来说的,皇帝在故宫里面南背北,他的左边(东边)应当有一座以“文”命名的城门,他的右边(西边)应当有一座以“武”命名的城门,因此把东边的门叫做“崇文门”,西边的门叫做“宣武门”。所以,紫禁城东边有一个城区叫“崇文区”,西边有一个城区叫“宣武区”。现在,根据国务院的一纸批文,崇文区和宣武区即将成为历史。对于这个规划方案,网络上一时争论不休,在百度的词条搜索中,“北京 合并”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搜索词。有人认为,改个名字而已,没必要这么大惊小怪的。也有人认为,如果连名字都改了,那宣武人、崇文人还有什么立场保留自己的文化?甚至有人说,既然改个名字没什么,那如果中国的名字明天改为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那个名字能被人接受?话虽不免有些偏激,但道理还是在的。
  笔者认为,城区的发展与名字无关,无论以什么要的理由,都不应该、也没必要这样做。根据国务院的介绍,这次的城区规划是利大于弊的。城区合并后,有利于统一管理、减少行政开支、促进经济发展。是的,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宣武和崇文的经济发展相较于东城、西城来说,是落后一些的。但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来说,对于自身文化的保留与保护,应该是与经济发展并重的。
  一直以来,作为南城的宣武和崇文,一直外地人、外国人感受老北京风情的地区。一提到“南城”,许多人脑海中涌现的都是百年前的人们,在皇城根儿下提笼架鸟的情形。在北京作为首都,不断发展的今天,整个城市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包围、被很多所谓的“新文化”所熏染……
  笔者一直认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所以会发生在古代,是因为曾经的人们心里有所敬畏,也就是现代人口中的“迷信”,他们相信有报应一说,所以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可是,在以“科学”为主流的今天,人们心中的敬畏早已遗失,一切的行为都以追求经济为目标。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已经抛弃道德、违反法律,现在也要放开文化的手了。那么,以后再说到“中国拥有五千年文化、北京是六朝古都的时候”,会不会被人反问一句:证据在哪里?
  如果是为了城区更好的发展,真的只有合并这一个选择么?转换南城的发展方向,以老北京文化风情作为自己的主打“招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自己的经济支柱,难道不可以么?笔者只是一个学生,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政府官员们的考虑,但是,经济发展真的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么?以文化为牺牲,这个代价会不会有点大?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欲灭一国 先灭其文化”,把这句话放在这里,也许有点过,但是,如果有一天,宣武和崇文的旧文化遭到冲击,一句“连名字都没有了的地方,凭什么保留自己的文化”就可以让南城的人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月
发表于 2010-7-2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应发展。
发表于 2010-7-3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历史会回答的,目前说不准。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17 10:14 , Processed in 0.14799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