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2

[地方] 留给后人读 徐乾学"传书不传财"藏书能传多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0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近日读汪琬《传是楼记》,知道昆山有个传是楼。楼主徐乾学是明末大学者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职。他经30余年的搜罗、集聚,收藏了各类书籍数万卷,可谓“藏书甲天下”。

    馆成之日,徐乾学召集子孙,郑重其事地说,我一直想传一点东西给你们,却不知道传什么东西好。拥有土地房产固然好,但未必代代富有;传一些珍宝鼎彝确实不错,但后人未必能够世世珍藏。还是传下这些书吧——“所传者,惟是矣”。于是,徐乾学将手指的藏书楼命名为传是楼。

    汪琬在《传是楼记》里说:“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是啊,藏书重在守书,守书重在读书。藏的书守不住,跟不藏书没什么区别呢?守住的书却不能读,这跟守不住有什么不同呢?

    书是好东西,但书给人带来的灾难也是很多的。在极端的历史环境下,读书人不如文盲,能够保全身家性命,如历代的文字狱等。书本身遭受的灾难则更多,譬如大家熟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如南朝梁元帝在灭亡前夕疯狂自焚藏书,致使江东百年积藏毁于一旦;还有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毁灭的书籍更是不计其数。由此可见,书厄多矣。

    大凡读书人,每到一处,总喜欢拜谒藏书楼,到昆山也不例外地要去看看传是楼。可是,传是楼早已废弃,连个遗址也很难寻觅。用“废弃”这个词也许不甚恰当,但只好用它,因为我实在搞不清楚传是楼是怎么没了,又是什么时候没了的。百度“传是楼”,词条下方只有250字。最后一句是“传是楼藏书后几经辗转,大多归清怡亲王胤祥所有。”我想问,传是楼数万卷藏书现在还能找到几本?这些书又有几人读过,有读书笔记吗?另外,我还想问,徐乾学的后人受过传是楼的益吗?据说他的后人很不善于管理传是楼,自然就荒废了,落到他姓手里。

    我问的这些问题,也许昆山的文化人会给一个比较准确答案。可惜我昆山没有熟人,不好打听。

    传是楼留给后人的启示不仅仅是徐乾学的“传书不传财”的做法,关键是传的书能不能留给后人读,到底能传多久?怎么让后人传下去?——这就是怎么留读书的种子问题了。(包光潜)
发表于 2010-7-2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书的少,看书的更少。
发表于 2010-7-2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穷不卖书留子读’是中国古训。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18 18:14 , Processed in 0.16052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