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3

[人物] 徐冰:那些告别却不会消失的身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上任、演说,卸任、演说,并不为我们这个时代以及社会所习以为常。除了习俗传统、行政惯性等原因,很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他们”人生中的阶段和起伏,远不是普通大众能够近距离感知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深刻的遗憾。因为,他们实在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他们看似只可远观的身影,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12月25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卸任部长一职。当天,他最后一次以部长身份出席工信部年度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两万字的工作报告。在26日工信部会议最后,他对同事们说:“不要说再见,因为我们仍然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但这个场景,从工信部的网站上却查询不到。而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得知,26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李毅中还首次向公众公开了对自己的评价。他表示,自己并非众人眼中的铁腕人物,回顾3年工信部生涯,作为工信部最主要使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部制改革,二者依旧任重道远,令他略感遗憾。
话虽简短,却囊括了李毅中主政安监总局和工信部两个重要位置的自我简评。而在常态化和机制化的公共测评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这样的自我评价,以及来自网民的评价,大体填补了公众人物社会测评的空白。可是,之于一个成熟的社会和行政运行来说,这样的总结还远远不够。
李毅中被称为“性格部长”,这个称呼基本源自他在安监总局局长任上的多次“怒斥”。但应该说,李毅中的“性格”表露并不丰满,他任工信部部长的几年时间,在“性格”上面就没有多少表现。这使人无法形成对其“性格”以及个性多角度的感性认识。比较而言,在“性格”的“围观”价值上,李毅中不如李荣融。
8月24日,李荣融从干了7年的国资委主任位置上卸任。9月3日,国资委网站刊发了他卸任当天的讲话。在1000多字的讲话中,李荣融四次表达谢意,同时评价自己是一个忠臣。由于“忠臣”一词于今已经陌生,并且与现代观念存在一定的价值冲突,李荣融的自我评价立刻引发了舆论争议。但是,这种稍显“个色”的用词,却也将其“性格”生动表露出来。在其任期内,李荣融就对垄断行业和企业多次抱不平,委屈之情溢于言表。其卸任后,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依然称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垄断是正常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自然,他的这番表态又一次引来舆论哗然。
纠缠于观点的是与非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有“性格”未尝不是庙堂与江湖的距离在拉近。本质的要害在于,很有特色的“性格”一旦施之于具体的行政运作,受其施政影响的公众如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围观”吗?这当然需要,但除此之外呢?“围观”是一种利益表达的参与,但与“制衡”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由此不能不提到秦晓,前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今年9月卸任。7月19日,在其卸任前一个多月,秦晓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秉承普世价值,开创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演讲。尽管关于现代化与现代性、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的思考和见解,秦晓在任之时就多次提到,但在清华的演讲,却真正地将其思考和观点普及开来。尤为重要的是,秦晓的相关思考无形中将他与众多的国企领导者做了区分。虽然不能断言其他国企领导者就没有相似的思考,但秦晓迥异于2010年的国企掌门人的地方在于,他超越了单纯企业领导者的角色,进入了公共知识分子的领域。就个人来说,秦晓展示的不是“性格”与个性,而是公民的身影。
发表于 2010-12-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老套路了——留下难解之谜,你们会永远想着我的。
发表于 2010-12-3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国道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发表于 2010-12-30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官卸任,表功憾言是常事,也是中国现有模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19 06:11 , Processed in 0.16881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