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新闻事件:自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1月7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48次提及「幸福」二字后,该词已经成为媒体流行语,百度搜索目录达到538万篇。广东这个中国的经济大省将如何在发展中演绎「幸福」,牵引着海内外舆论的视线。
对话人物: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
入选理由:「建设幸福广东」将成为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核心。经济第一大省率先打出的「幸福」牌,能否成功倒逼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从「GDP」的数字标签向「幸福指数」的人文标签转型?广东的亿万民众又将如何将「幸福」的概念转化为民众切实感受的幸福生活?同时,「幸福」牌会给中国新一轮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香港商报记者 杜洁菡
取代「GDP」第一 以人为本
「幸福」取向非偶然
香港商报: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在年后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48次提及「幸福」二字。几乎与此同时,重庆也打出了「幸福」牌。可幸福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概念,为什么会被两地高官引入执政理念中呢?
徐景安:经济大省率先打出「幸福」牌,不是偶然的。建设幸福广东、幸福中国,是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走了30年,GDP年均增长9.8%,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3.3%的水平,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东也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可这是从政府层面看问题。如果从民众的角度去看发展,答案或许不一样。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看病贵、上学贵、住房贵,**、事权、物权得不到保障。在一次分配中,中国内地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15.7%,降为2007年的11.3%;在二次分配中,2007年中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11%强,为世界最低。而行政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是世界最高。美国9.9%,中国25.7%;在三次分配中,2009年,慈善捐赠占GDP比重,中国、美国、英国、巴西、印度五个国家中,中国最低仅为0.01%,美国的比例为2.2%。这就导致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群体事件从1995年6千起到2009年23万起,每2分多钟就发生一起。
「为谁发展」问题30年未能解决
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并没能解决「为谁发展」这个问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此现象总结说:「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却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所以,不能按发展第一的老路子走下去了。
广东此次明确以民众「幸福」为执政取向,正是在为谁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起到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作用。同时,「幸福」这个新的执政理念,也才真正为2007年汪洋刚出任广东省委书记时提出的「解放思想」、「争当排头兵」找到了落脚点,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抓手,抓到了纲。
香港商报: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执政理念层出不穷,从建国前后的「为人民谋幸福」到改革开放后的「以人为本」都在关注幸福。这次的「幸福」牌和过往地方政府提出的执政理念有什么不同呢?
徐景安:尽管「为人民谋幸福」这句话在《东方红》歌词中就有,但是既没有考量的目标,又没有保障的制度,并没有落地。改革了,发展了,我们又以GDP为目标,也没有真正把为民谋幸福作为执政理念。
以民众「幸福」为执政取向和终极目标,将取代发展为第一、GDP为目标,从而改变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把民众幸福放第一,由民众来评价幸福不幸福,就将改变政府行为,起倒逼的作用,推动政府的理念、方法、制度、政策、路径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
香港商报: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转变?「幸福」理念在广东破题,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徐景安:汪洋书记明确指出:“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我们过去讲,扩大内需、关注民生,这是为了促进更好的发展。把民生作为手段,把发展作为目的,没有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发展是为什么?从中央到各地搞的《十二五规划》,都有了一个规范的定式,就是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讲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区域发展,最后提一下改善民生。通篇看不到人,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将来又如何?所以,现在制定的各种规划,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无关,老百姓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幸福广东的提出,真正把民众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转折。
幸福广东第一步
缩小贫富差别
香港商报:「幸福广东」现在还只是一个理念,政府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找到突破口?
徐景安:我认为,建设幸福广东,首先应该把缩小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放在第一位。汪洋说:「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
为此,我建议广东应该制定「十二五民生规划」。建国以来,一共制定了十一个五年计划与规划,全是生产性的,从来没有制定民生规划。建设"幸福广东"就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先调查了解广东8000多万户籍人口、1000多万常住人口、2000多万暂住人口就业、收入、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的生存状态,尤其要统计属于贫困与低收入群体多少人,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十一五」期间他们得到了哪些改善,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再确定「十二五」期内,他们的生存状态将发生什么变化、达到什么目标?这必须是量化的可以考核的指标,改变历来发展实、民生虚的状况。然后再确定通过什么路径、措施、方针、制度来实现。用这个民生规划「倒逼」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区城规划、财政政策、制度改革以及政府的职能转变。
香港商报:以GDP为考核指标,至少能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快慢。以「幸福」为考核指标,有可操作性吗?
徐景安:幸福感是人的主观感受,所以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但人的幸福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的重大需求满足后产生的愉悦感。归纳起来,人的幸福感来自物质层面、情感层面、精神层面。这就为提高民众幸福感提供了客观依据。
这包括两部分:一是可以量化统计的幸福指数,比如就业、收入、医疗、教育、出行、住房等民生问题;其次是安全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治安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第三类是社会组织化程度。培育社会组织,让老百姓表达意见、反映诉求。同时,社会组织也可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社会组织登记制度要改革。通过社会组织和基金会吸引慈善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与贫困人群。第四是全社会普遍勿视的自杀率与精神障碍率。这是衡量精神健康的两项指标。通过专家讨论,提出一个指标体系,在网上公布,让老百姓投票,你认为幸福指标应有哪些,汇总以后再由专家研究报政府确定。二是采取民众满意度调查的方法进行测评。客观的评价指标与民众满意度调查加权,各占50%,就是广东的幸福指数。这可用来考核政绩。
香港商报:就广东省而言,珠三角和两翼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建设「幸福」的标准能一样吗?主要途径是什么?
徐景安:建设幸福广东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是推动下属各市创建幸福城市。比如汕头市李锋书记提出「建设幸福汕头」,包括五个满意和四个倾斜。五个满意是指:让生活在汕头的人民对生存状态感到满意,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对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感到满意,对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感到满意,对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感到满意。四个倾斜是指: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坚持投入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十二五期内,首先把广州、深圳、汕头等一批城市建设成为幸福城市,采取结总结、评比、考核的办法逐步推广。
「幸福」理念引发热议
体恤民众才有「人气」
香港商报:与广东同时打出「幸福」牌的,还有山城重庆。两地的路径有可比性吗?能互相借鉴吗?
徐景安:这里有必要指出,广东应该学习外省市的成功经验。比如,重庆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基尼系数由0.42降到0.35,这是全国首创;重庆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但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率先达到国家教育规划要求的水平。重庆还将国有企业的利润,作为第二财政,用之于民生。
我刚考察完陕西省神木县,他们率先实现了公务员、城乡居民的统一水平的免费医疗,城乡居民统一水平的养老保险,十二年真正零收费的义务教育以及超过贫困线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所有这些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制度突破。
建设幸福广东一定要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在制度改革上有所创新,比如广东可以在阳光财政、公共财政上为全国做出榜样。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民主建设上有所推进。切实重建公权力的公信力,政府的所思所为才有「人气」。你看,「幸福」理念就很受欢迎、能引起民众共鸣。上周我用百度搜索「幸福广东」,一下子跳出来550万个词条目录,现在已经超过580万条了。可以对比一下,过去政府发的文件、做的报告、搞的规划,有多少能有如此热烈的反响呢?正如汪洋所说,「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这种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变。
增强外来工幸福感是大问题
香港商报:广东是流动人口大省,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也实现幸福?
这是一个大问题。各地政府都是对户籍人口负责,比如我们深圳户籍人口才240万,常住人口650万,流动人口500万。深圳的财富是1400万人创造的,我们只对240万人负责,这公平吗?合理吗?降低户籍门槛是一个思路,重庆规定在重庆固定工作几年以上就可以入户籍。农民工的土地可以在土地流转市场自愿转让。而深圳的户籍政策依然实行高门槛,十二五规划户籍人口才到300多万。我们所说的民生幸福,如果不包括1200多万的非户籍人口,这说得过去吗?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重庆,他们能做到,深圳为什么做不到?深圳幸福感排名为什么落后,把绝大多数人不作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幸福感能提高吗?以发展为目标,外来劳务工是利用的手段,他们的幸福不会被关注。以民众幸福为目标,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必然纳入政府议程。
庞大社会再造工程
幸福非政府能包办
香港商报:问1000人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可能会得到1000种答案。在那些政府给不到力的地方,应该依靠什么力量来建设「幸福广东」?
徐景安:政府要为民众幸福创造条件,为此就要进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改革。如果发展第一、GDP为目标,那只是发改部门唱主角,其他部门打边鼓。而提高民众幸福感,所有政府部门都可以出力。当然,幸福不是政府能包办的,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改善社会行为,推动创建幸福社区、幸福企业、幸福学校。还要改善民众行为,创建幸福家庭、幸福人生。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再造工程。横向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以及政府所有部门,纵向关系政府、社会、民众所有层面。为此,我们要调动所有人为建设幸福广东而努力。可进行全省幸福社区、幸福企业、幸福学校、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的评比。
香港商报:你说到幸福感还来自精神层面。这可是一个没有人深刻思考的问题,怎么创造精神层面的幸福呢?
徐景安:今天的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社会、民众都把财富、金钱作为价值目标,没有了理想、道德、精神的追求。这个社会能和谐吗、能幸福吗?提出幸福广东,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为党找回理想与追求,树立正义与神圣,为人民谋幸福就是党和政府的宗旨。
对我们每一个干部来说,凭什么为民谋幸福,因为你可以从中体验幸福、感受幸福。你为老百姓做了事,提高了幸福感,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戴,老百姓会永远会怀念你,这是当官的最大幸福。反过来,当官为自己谋私,要么被查处,要么被老百姓唾骂,你这个官一定不幸福。当官也好,发财也好,这只是手段,归根到底要给人民、给社会带来幸福,那你才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你才真正幸福。所以,创建幸福广东的过程,一定是学习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幸福的过程。
幸福是信仰 也是知识
对民众的教育也是大问题,政府发展第一,民众就是挣钱第一。除了信钱以外其它都不信。这就是所谓信仰缺失。什么是信仰,就是人的终极追求与心灵的敬畏。人生幸福是终极目标,要过得愉快、快乐,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这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十分短暂。确立了这个信仰,就会树立对金钱的正确态度,金钱是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幸福,不要昧着良心去挣钱,也不要损害健康去花钱。同样,权力与名誉,只有用来造福社会才会带来幸福,谋取私利就会造成不幸。所以,幸福可以成为当今人类的新信仰。
幸福是信仰,也是知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谋生的技能,更要懂得人生幸福的道理。今天美国哈佛大学最热门的课是“幸福的方法”。宣传部门要传播幸福的知识,举行幸福演讲比赛。
这样做了,将重塑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党和政府是真正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找回当年**的正义和神圣,凝聚一心建设幸福广东。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立省、文化强省。
徐景安
1941年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工作。1985年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调深圳任体改委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理事长。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兼职教授。著有《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论集》、《深圳特区的崛起与中现代化》、《你的未来与你的选择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