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2

[评论] 徐光华:城市之堵,痛并幸福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865256576998dad0e850cde2.jpg

  深圳工作区停车费上限拟涨至每天200多元,北京再提评估单双号限行可行性,上海车牌拍卖价突破6。6万元大关,广州车牌摇号越来越难并传“限制外牌”……近期,一线城市治堵“限”字频频升级。治理拥堵,但不少百姓感觉并不舒服:是不是到了非用“限”的地步?面对“堵城”之困,“限”字令还能管用多久?(新京报10月25日)
  上班高峰堵、恶劣天气堵、节假日更堵。堵,从牢骚、骂娘、咆哮到堵成习惯,人们已见惯不惊。从 “咆哮体”“泄愤体”的网络躁动,到以堵车为别名的城市“首堵”、“天堵”、“成堵”、“广堵”-------的无聊,堵已成为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城市生活必须承受之痛。
  10年前,开车出行是每个市民的梦想。10年后,有车了,路宽了,开车出行却成为一件很烦人的事情。未来10年,车辆的绝对数还将呈现爆发性增长。痛在无休止扩张。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以治愈的顽症,也是一个处于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国家都必然面临的问题和经历的阵痛。
  这种痛是成长的痛、幸福的痛。堵,表明有车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代表着繁荣,代表着发展,代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国家经济面貌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城市升级转型的见证。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80年代,摩托车成为交通工具中的“新宠”。近10年,轿车已成为个人实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鼓起的“腰包”,给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跨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60辆,从“两个轮子的梦”演变成“四个轮子的梦”,经历和见证的是中国经济与城市的发展之路。
  堵,又是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城市道路的建设,远远跟不上人口、汽车剧增的速度。城市管理水平,远远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节拍。市民素质的提升,远远跟不上现代文明的要求。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0亿辆,中国占10%。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低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国。
  交通工具在变,出行方式也在变,生活质量更在变。城市的急速扩张,常常使规划变成了废纸,谁都不知道明天这个城市会成什么样子。修建时曾饱受批评的宽阔道路,几年工夫就变成水泄不通的窄巷子。一切变化都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以10倍的速度飞速发生着、变化着。从城市规划、燃料供应、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到管理体制机制、汽车文化、售后服务等,各种问题集中爆发呈现“井喷”。
  治堵透露的城市发展之痛,背后是城市快速发展的相关配套的欠账。它考验着城市管理和智慧,也是政府必须应对的一场“大考”。
  治堵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汽车社会爆炸式增长和城市快速扩张形成的顽症,需要从文明交通、管理创新、城市功能规划、公交优先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规划上,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把好交通容量和建设开发的关系,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兼顾车流、人流、路网、流量、流向,提高道路的交通弹性。管理中更多地征询规划等相关部门意见,加强管理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交通建设上,大力推进公交、地铁的协调发展。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提升公共交通的品质和服务,打造舒适、干净、便捷、安全、专业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做好轨道交通,把更多的人赶上有轨列车,城市才有可以用时间丈量的距离。通过上跨高架、下穿隧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改变混合交通格局,实现人车、车车的空间分流。
  管理上,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协调方式由垂直式向水平式转变,运用组织间网络实现跨部门边界管理,提高协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计划地建立和普及先进管理技术平台,向管理数字化、民主化、柔性化和精细化迈进。
  汽车社会在百姓的期待中慢慢成熟,城市在拥堵的阵痛中渐渐成长。我们需要耐心,更需要努力。“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之叹只是幸福征程上的一点痛,阵痛之后就会驶上幸福的快车道。
  稿源:荆楚网

发表于 2012-10-2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谁之过也。
发表于 2012-10-27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给新建城市一个提醒:马路宽度一定不要小于200米。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6 11:53 , Processed in 0.16229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