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821|回复: 10

【纪实】三个老太太的故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3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三个老太太的故事(三)

她仅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老妪,因为没有儿女,被丈夫赶出家门。在经过数不清的坎坷和痛苦后,他把医院当成了最后的归宿,在守门老人留下的那垛柴堆上,继续燃烧出生命之火。 在医院免费提供的小平房里,我们见到了在恬静中安度晚年的白老太太。和前两位老太太相比,白老太太没有她们那么多的传奇的故事,既没有范老太太古刹清灯的相思之苦,也没有何老太太疆场杀戮的血雨腥风。但从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依然可以见到人生坎坷留下的创伤。我们去找她时,白老太太正在和其他几位老太太打麻将。看到我们,她把头抬起来的一瞬间,我们惊奇的发现,她的眼睛亮起来了。 两年前,她患了白内障,眼睛差点失明,她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带领下,花1000多元到外地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她的眼睛是可以看得见了,但就在她回来的第二天,由省残联和红十字会组织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就来到了她住的这家医院,而她却错过了这一次绝好的免费机会。于是,她叹息她的命不好。话题也就自然的讲到她得命。 白老太太1922年出生在县城附近的一个圩场,她的父亲开了一家叫“金兴泰”的商店,在当地也可称得上是富裕人家。她小的时候曾经帮助父亲碾过米,卖过货物,也上过一年的小学。18岁那年由父亲做主嫁给了她的前一个丈夫。19岁时她就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三口过着也还算是平静的日子。 儿子一岁时,侵华日军占领了她的家乡。她抱着儿子与丈夫一起逃难,在邻县一个亲戚家里躲了两个多月。疲惫的奔跑和难耐的饥饿,让她和儿子从此一病不起。在一个冰雪纷飞的夜晚,年仅一岁的儿子便从她的怀抱中永远失去。她的希望破灭了,她哭着,喊着,揪心的凄苦撕碎了她做母亲的梦。 失去儿子之后,她原先还以为自己能再生几个,谁知她从此便没有了生育。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开始她的丈夫还能等待。但是一年过去了,二年又过去了,到了第十年,丈夫实在是对她毫无信心,厄运也就随之而来。丈夫明白地告诉她:这个家再也没有她的位置。拳头和白眼像幽灵一样时时缠绕着她。 1961年秋天的一个夜里,她实在无法忍受丈夫残酷的虐待,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悄悄离开了她曾经充满幻想,也留下无限悲哀的家。她象祥林嫂一样,只身外出流浪。为了混口饭吃,她帮招待所洗过被褥,也帮公共食堂里种过小菜,还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她帮人打工的唯一条件是只要别人给她一碗饭吃,她什么都干。她唯一不愿意的就是有人劝他回家。她怕回家后再受皮肉之苦。她也怕她的男人来找她回家,因此,她经常转换地方。她对那个狠心的男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在她出去后没过多久,她那个狠心的男人就把另一个女人带回了家。有了新的女人,她的日子也就安静下来。 1972年,她经人撮合,与县人民医院一个丧妻的守门老人结成了搭伙夫妻。这时她已经49岁。守门老人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老人又患有肺结核,需要人来照顾。她就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尽管她没有工作,守门老人的工资也少,但守门老人对她很好。虽然生活清苦一点,但她从此不再受皮肉之苦,她很知足。她的精神也开始好起来。除了帮老人做饭、洗衣、煎药、煮汤外,还抽空到处去捡点废品卖了补贴生活。她把自己的下半辈子全寄托在这个守门老人的身上。 然而,她的命运总是那么坎坷,1992年,她照顾了守门老人20年之后,守门老人却先她而去。她又成为医院里一个无人照料的老人。她已不能像20年前那样去帮人洗衣、种菜。她的生活已经要靠别人帮助。医院里就又出现了一批学雷锋的志愿者。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老旧房屋逐渐被拆除,老太太原先住的房子也被坼掉。购买新的商品房老人又没有钱。看到这个情况,医院领导把施工人员临时住的房子压缩一间免费让老人居住。那里没有自来水,医院花了好几百元钱买了几十米水管,从车库接一根管道安装到老人住的平房里。那里没有灯,领导又安排医院电工从保管室接两根线出来,为老人在厨房和卧室里各安装了一盏电灯。住房、水、电都免费让老人使用。 住房问题安顿好后,老人的生活费又成了问题。她从原先的那个男人家里跑出来后就成了盲流,没有户口,也没有到民政部门登记。尽管和守门老人结合后有了家的温暖,但终因守门老人长期患病,手头没有多少积蓄留给她,只在她俩生活过的房头,留下了一座小山似的柴薪。 医院经过多方奔走,把她当成遗属对待,每月按标准发给她生活补助费,过年过节,院工会慰问离退休职工时,不忘给她带去一份礼品。她本不是医院的员工,每年的困难补助,医院总要为她补贴一二百元,让她添置寒衣,购置过年的物品。还发给她一些木炭,让她在丈夫留下的柴堆上,继续燃烧出生命之火。许多护士长,护士、医生等医务人员还经常给她送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等让她尝鲜。她经常讲:“你们对我这么好,我这辈子活着不能报答你们,就是到了阴间,也要保佑你们平安。” 人们听得出,她已经把医院当成了他最后的归宿。其实,人们心理都明白,要他报答什么呢?让老人带着希望走进医院,又带着关爱走向天国,不正是世间人们多少年的祈盼么?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3-8 11:1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13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明老哥娓娓道来,平实感人。 前面的两位老人我却没有见到帖子。 那副照片好是很好,与文章也没有联系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久长宗亲问好

久长宗亲好,上面的文章是我自己写的,在博客上发表的时候就在博客上找了几幅照片配上去了,随便乱贴上去的。这次是从博客上直接拿过来贴上去的,好像与文章没有什么关系吧。以前我不知道该怎样发帖子,今天我到日志上写日志了,好像三篇文章才凑到一块儿。
发表于 2008-11-1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位老太太的命运坎坷,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但她们都在晚年遇到了好心的医院朋友。我们应该多多体谅身边的老人,不幸的人,在我们还年轻充满活力的时候,也要为他们做点善举。相比较他们的风雨人生和不幸,我们能体会到生活给我们多少好处。他们都不会去报怨老天,命运,我们在今天的美好环境里还报怨什么呢。
发表于 2008-11-1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大哥的文采很好诶!真实感人······ 我怎么看不到照片呢
发表于 2008-11-1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人的故事启发我们心底的善念。
发表于 2008-11-18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图说话: 虽然体形如槁,但有众多同类守护; 虽然身单力薄,但确顽强根置沃土; 虽然历经风云,但仍然结出了果实; 虽然世海苍凉,但确受赐天地祝福。
发表于 2008-11-1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老太太1922年出生在县城附近的一个圩场,她的父亲开了一家叫“金兴泰”的商店,在当地也可称得上是富裕人家。
应该是白老太太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是白老太太

感谢红普宗亲,看来,红普宗亲看贴是十分认真的。在这一点上,我要很好的向你学习了。这样认真的对待每一篇帖子,是发帖人没有想到的。在这里再次表示感谢。
发表于 2008-11-19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大多命运都很坎坷的,这位白老太太还算是幸运的。
发表于 2008-11-1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察觉现代文明的不足。往往我们注重历史的发展,而忘记了我们的历史使命。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7 05:00 , Processed in 0.45463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