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5

[纪实] 徐鉴:琼州百姓心中的好知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卫 于 2011-1-18 09:51 编辑

  五八○年前,有一位从北京来的官员上任“琼州知府”,他名叫徐鉴,江苏宜兴人,在琼四年间,爱民若子,深得人心。徐鉴死于任上,百姓闻讯哀恸不已,仿佛死了自家的孩子;当他的灵柩离开这个海岛时,送行的民众密密麻麻,挤满了海滨。
  在《明史》、正德《琼台志》和多种《琼州府志》中,都有徐鉴的简略传记,而对其事迹记述最全的,恐怕当属丘濬为他撰写的《明故琼州知府加赠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公神道碑铭》。这篇2000多字的铭文,灵活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方式,夹叙夹议之间,抒情感怀,叫人至今读来仍难免神伤。
  遗憾的是,徐鉴在海南任职时的故迹已然不存,方志中也找不到他的画像。于是,记者近日托人到江苏省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寻访徐氏宗亲,得知徐鉴的坟茔由于城市扩建,已经迁往他处,故居也不复存,好在宜兴市档案局提供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徐鉴故居的旧照。不过,尚在修葺中的徐氏大宗祠尚存,而且将被列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
  受命于危难
  在丘濬笔下,宣德(1426-1435)皇帝朱瞻基在位初年的国家现状是:“有司贪残庸懦,失牧民之术,以致泽不下究,民多失业。”官吏要么贪赃枉法,要么慵懒懦弱,没有管理民众的才干,使得大明朝廷的恩泽无法惠及生民,老百姓大多无业可就。这种状况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来说,不可谓不危难。
  1430年,朱瞻基当机立断,选出一批勤政且有显著政绩的“京官”,分守地方大郡,时为户部郎中的徐鉴被任命为“琼州府知府”。赴任之前,皇帝明确表态:地方官员中,凡有越职和违法的,全部如实上奏;凡是执法无情和玩忽职守者,立即押解进京。
  徐鉴深感天子知遇之恩和委任之专,接命后当即日夜兼程赶到海南,宣读皇上的诏书,官吏和百姓听后都说:“大哉!圣言明见万里之外矣。”正式接印上任后,徐鉴按章办事,各级衙门的运作井然有序。据丘濬记述,当时琼州的老年人都对年轻人说,这是自前琼州知府王伯贞离任二十年后,才有的一位好官。于是,“莫不室家相庆,欢欣鼓舞,如得更生。”
  王伯贞是江西泰和人,洪武年间(1368-1398)来琼,任琼州知府14年,为政宽简、亲和、体恤,曾使一万三千余名流民回归家园,百姓深受其益。如果丘濬文中提到的“二十年”是个确切数字,王公去世应在1410年,即永乐八年。
  丘濬为何对徐鉴如此了解呢?原来,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随祖父丘普到府衙拜会徐鉴,受过徐公的点拨,徐公的平易近人让他记忆深刻。
  也许是缘分所致,景泰五年(1454年),徐鉴的长孙徐溥又与丘濬同时考中进士,后来又同为宰辅大臣;待到徐鉴和丘普由于孙子贵为首辅,也被加赠为相同的“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而且还是在同一天。也就是在那一天,徐溥想到祖父徐鉴的坟茔一直没有神道碑文,便请求丘濬亲自撰文,说是对其祖事迹最了解的,世上没有比得过丘濬的了。
  督贪有技巧
  海南有很多地方特产,宦官(一般都是皇帝的私使)络绎不绝前来索取,其中有姓阮、韦和冯的三人,每年至少要来一次,阮某有后台,最为狡黠和善于巧取豪夺,另外两人看到徐鉴“端严劲正不可犯”,又是皇上亲自任命的,于是稍有收敛。后来阮某因其后台袁琦犯事而受牵连,也被问斩于市,朝廷将袁琦同党受刑的情况发榜告示天下,在长长的名单中,阮某的名字仅次于袁某。
  就在阮某伏法的第二年,又有宦官黄某等三人跟着重蹈覆辙。徐鉴则明确交代所有衙门,凡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不是当得的,一律不给他们;三人贪欲不得逞,便想避开徐鉴直接造访“所部”(驻军机构),徐鉴则骑上马一路跟着他们,不让他们恣意妄为,为害一方。
  丘濬感叹道:“琼州从永乐末年以来,老百姓好比饿着肚子背着重物走在荆棘当中,到了那时才得以放下重担走在平地上。不然的话,恐怕造反的事都要发生了!”
  除了巧妙地监督来自京城贪婪的太监们,徐鉴还根据官府和民间“困乏”的现状,节省财政开支,宽免迟延债务,怜恤民众困苦。因此,民力稍稍得以复苏,百废始兴之后,徐鉴又“教民种艺,兴学校”,使得“民俗为之一变”。
  改民间陋习
  居住在深山里的黎族同胞,一直以来自耕自食,从不出山为害,但驻军图谋他们的财物,经常挑衅生事,然后加以镇压来邀功求赏。徐鉴秉公制止军士的不法行为后,黎族地区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当时的一些黎族群众耕作和打猎所获,往往换牛祭鬼。他们有病不吃药,而是听信巫言,杀掉耕牛来祈禳。
  徐鉴闻知叹息道:“封闭的民众要让他们慢慢明白道理。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虽不纯正,但不害物命,对引导他们转化应该有所帮助。”于是,他允许有名望者修整或新建寺观,吸引黎胞前去祈求,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果不其然,黎胞有病逐渐不再买牛杀生,家庭经济负担轻省许多。
  对于此事,丘濬认为:“徐公的用意是因循民间已有的习俗,慢慢转变他们的观念,逐渐归于正统,而不是通过求神拜佛来达到牟利的目的。”
  由此可见,徐鉴和丘濬对于当时非主流的佛老学说,以及民间兴建寺观的行为并不认同,但为了引导民众脱离巫术的迷惑和辖制,却不妨对其加以利用,作为转向主流信仰或学说的过渡,仅此而已。在他们的心目中,儒家学说才是正统的学问。
  名留海之南
  徐鉴“为政简易,不任吏胥,事至立断,不立文案,大率以劝化为主,不用刑法”,于是有人对此颇有争议,估计也有人当面质疑过。他解释道:“地方官就像是老百姓的父母,父母教育孩子,不听话才用鞭子打他们,如果孩子听话,还需要鞭挞吗?”
  “公在郡,仅四年,而郡中十数年之积弊,一旦革去,如水洗垢。三州十邑之民,方爱戴祝颂之无已,而公病不起矣,时宣德甲寅九月二十六日也。远近闻讣,巷哭家祭如丧所生。”
  1434年,徐鉴病故于任上,琼州百姓悲痛不已。但先于徐鉴数日去世的琼州府同知(副职)程某,却很不得民心。当时有这样的民谣:“千两黄金买知府,一张白纸送同知。”且传诵多年。
  徐鉴灵柩被送回内地时,府城一带的民众自发送到海边,由于人太多,在海岸上站得水泄不通,他们一直目送到不见船的踪影才回家,然后刻好徐鉴的灵位,安放在学祠里祭祀。徐鉴病逝时仅64岁,当时其长孙徐溥已6岁。徐鉴有5个儿子、15个孙子,长子是徐琳,徐琳生徐溥。
  徐鉴离世第二年,也许是因为病虫害或大旱的缘故,琼州粮食收成大大减少,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老百姓私下说道:“要是徐公还在,我们哪会如此呀!”
  这一个个侧面很好地说明了徐鉴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而他爱民若子的事例,用丘濬的话“循吏不足尽之也”来概括,也许最为贴切。一个好官的事迹是说不完的,丘濬也不可能全部记载下来。
  当徐鉴还是一名刑部主事时,就非常认真地对待案情,对“死狱”(死刑)更是不轻易下结论,因此,经过徐鉴之手的囚犯,没有一个喊冤的。曾有一件疑案,徐鉴从轻处置,当事人觉得他德行好,事后想送金币表示感谢。徐鉴婉拒后说:“你罪轻,我不敢用重法惩治,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是你罪重,我哪敢从轻啊。轻重在你,跟我没有关系。”一时间,徐鉴在京城的“法吏”中,是以廉洁和谨慎出了名的。
  【注:本文的引文除特别说明外,均出自丘濬的《明故琼州知府加赠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公神道碑铭》。】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徐鉴故居旧照。

徐鉴故居旧照。

徐鉴故居“白虎堂”。

徐鉴故居“白虎堂”。
发表于 2011-1-1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琼州百姓心中的好知府--------九品芝麻官
发表于 2011-1-18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正的‘为官一任,造福四方’的典范!
发表于 2011-1-1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对了,建议徐卫老弟把此文转发到《徐氏名人》栏目,以表对先人徐鉴的敬仰和纪念。同时,老哥有一个想法,老弟能否把一些有关老年徐氏的新闻,发到《长者园地》呀?!哈哈...纯属瞎想。
发表于 2011-1-1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对了,建议徐卫老弟把此文转发到《徐氏名人》栏目,以表对先人徐鉴的敬仰和纪念。同时,老哥有一个想法,老弟能否把一些有关老年徐氏的新闻,发到《长者园地》呀?!哈哈...纯属瞎想。
发表于 2011-1-1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光荣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21 00:46 , Processed in 0.21015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