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2

[徐志摩] 徐志摩在沪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1915年夏,徐志摩考入北大。同年12月5日还是学生的徐志摩回到浙江海宁与张幼仪结婚。婚后徐志摩就近转学至沪江,继续求学。或许因为对婚姻的不满,或许因为忍受不了教会学校严格的条规,或许受了同窗好友吴经熊的蛊惑,或许兼而有之,1917年2月,徐志摩和吴经熊一起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后又阴差阳错回归北大,并从那里漂洋过海,开始了在美欧的留学生涯。
   
    于是,1915年夏到1916年底,这就是诸多版本传记、史料中认同的徐志摩在沪江的求学时间,但查无实据。最近,笔者偶然间发现了沪江首届毕业生郑章成的一则题为《天籁报》的手稿,总算觅得蛛丝马迹:“曾记当年执笔时,翰声相伴快吟诗。徐陈己意风流画,依旧江湖对鬓丝。”这首诗是郑章成《沪江回忆录》中的一篇回忆作品。《天籁》是郑章成读书期间参与创办的沪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相当于今日大学之学报。1937年毕业生、总编金冬日曾自豪地说:“以学校性质而博得社会之荣誉者,除北京大学之新潮,清华大学之清华学报,本校之天籁亦将鼎足而三焉。”可见沪江学生的自信和对《天籁》的认同。
   
    诗中的“翰声”当指圣约翰大学的《约翰声》。作者还注释到,“徐陈”指的就是徐志摩、陈中凡及吴经熊等。在这首诗里,郑章成回忆了当年和徐志摩、陈中凡、吴经熊等一起,切磋诗文,快意人生的情景。
   
    顺着这个线索,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在沪江的时间只一年左右,但《天籁》确刊载了多篇徐志摩的作品,包括:1916年6月出版的第4卷第2号“杂俎”栏目《渔樵问答》《卖菜者言》《论臧谷亡羊事》,1916年11月出版的第4卷第3号“文录”栏目《说发篇一》《送魏校长归国序》及“纪事”栏目《沪江春秋》,1916年12月出版的第4卷第4号“社论”栏目《贪夫殉财烈士殉名论》及“文录”栏目《征人语》,皆为文言文。《送魏校长归国序》是沿用古代临别赠言的文体“序”,今人多已不用。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章垿是徐志摩按族谱排列所取的名。一般认为,徐章垿留学美国后才改名志摩,徐发表在《天籁》上的所有文章落款也正是徐章垿。然而,1916年6月出版的《天籁》第4卷第2号“天籁社职员表”“汉文主笔”一栏却赫然出现了“徐志摩”。显然,此徐志摩不是别人,就是徐章垿,说明徐章垿在沪江求学时期就已经启用“徐志摩”,而非留学美国后。
   
    到1917年,徐志摩在《天籁》上的声音戛然而止。这正和徐志摩表弟、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所著《徐志摩年谱》“12月29日去天津北洋大学”的记载相吻合。因为此时的徐志摩已然离开沪江。
   
    早在杭州府中学堂求学期间,徐志摩就在校刊《友声》发表过文章,崭露头角。在沪江,独特的西式建筑,清新的黄浦江风,白人教师和周家嘴岛,都让徐志摩创作灵感频发。何况其时沪江只有区区几十名学生,《天籁》需要他这样的文学青年欣赏它、读它,为它供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徐志摩开始笔耕《天籁》,成为《天籁》的主要作者之一,并因此和郑章成等相处甚密,结为友好。也正是因为这样,郑章成才会在多年以后话忆《天籁》,浮想联翩。对今天的读者而言,徐志摩在《天籁》上发表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他大学时代的最早作品,弥足珍贵,值得审读、探究。
发表于 2011-8-2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的地方
发表于 2011-8-28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学习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3 11:49 , Processed in 0.29583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