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1

[纪实] 徐宗汉与民国第一所贫儿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贫儿教养院的出现,让许多儿童免于流离失所。资料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1年,徐宗汉(中坐者)任广东北伐炸弹队队长时,与队员合影于南京留守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新华社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位于白下路的贫儿教养院旧址,这里还存有贫儿教养院记事小石碑一块。胡剑明 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州中山大学内的黄兴铜像。黄兴,湖南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CFP 供图

  赵子云

  据南京日报报道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人们会不断地提到孙中山和黄兴,而黄兴夫人徐宗汉也是位德高望重的辛亥元老,她不仅致力于反清革命,还十分热心慈善事业,建于南京的民国第一所贫儿教养院就是她力倡创办的。

  冒名妻子到革命伴侣

  徐宗汉(1876—1944)原名佩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人。她出生于一个茶商家庭,少时随父在上海读书,18岁时,由父母做主,嫁给两广总督署洋务委员李庆春之子李晋一为妻,数年后李病故,遗有一子一女。

  1907年,徐宗汉应执教于南洋槟榔屿的二姊函邀,赴槟榔屿。她为人豪爽,有强烈正义感,在那里她参加了反清革命组织同盟会,从此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

  在当地她积极协助同盟会当地负责人吴世荣等发展党务,返回国内后,又与高剑父等人组织成立了广州同盟会机关,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2月和4月,她两次参加了广州起义,第二次起义(黄花岗之役)失败后,徐宗汉冒死护送负伤的总指挥黄兴至香港,住进了雅丽医院治疗。照例动手术前,必须得有亲属签名负责,徐宗汉就冒充黄兴之妻签了名。在黄兴疗伤期间,徐宗汉对他关怀备至,等到黄兴伤愈出院后,他们便结成为革命伴侣。后徐宗汉又参加了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在徐宗汉努力下,南京贫儿教养院诞生,从此,徐宗汉把贫儿教养当作毕生的一项重要事业。

  为收养难童黄兴带头捐款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当时南京城内外许多儿童无家可归,而广东北伐军姚雨平部在转战皖北苏北后,收留的200多名孤儿,也带回了南京。

  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的夫人徐宗汉见此情景,心急如焚,向临时政府进言,认为这些难童都是国民后裔,其中还有不少是烈士遗孤,应当尽快建立一所机构,将这些难童收养起来。

  为此,她周旋于社会各界,呼吁海内外同胞、侨胞,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经她努力奔走呼号,黄兴带头捐出巨款,海内外许多仁慈之士纷纷鼎力资助。由此,“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得以创办,孙中山还亲笔题写了院名。

  贫儿教养院以当时升平桥原上元县衙房屋为院址(今白下路101号大院内),其章程明确写道:抚育孤儿,使他们就学就业,报效社会。

  贫儿教养院创建之初,收容了700多名难童(有说1000名),具体事务由徐宗汉、周其永二位女士负责,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副官处协办,收养的难童一般在10岁左右,最大的也不过十四五岁,院内开设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班,设文理课程,兼授专业技能知识。

  初创时,孙中山先生一次拨给开办费8000元,并规定今后由江苏省长公署每月拨发2000元;另向南京、上海两地教会与慈善单位募捐。由于南京上新河木材商捐出一大批木材,江苏省长公署又拨给大城砖1万多块,院方得以在后院复建了一幢四层大楼(抗战时毁于兵火),一、二层为女生教室,三层为女生宿舍,四层为阁楼。男生教室与宿舍则在前院平房内,董事室、院长室、教师预备室、教职员宿舍、食堂、医务室、浴室、电机室等,均在原县衙内的旧屋里。

  主张学艺与读书并重

  徐宗汉强调,贫儿教养院学生要学艺与读书并重,要自食其力,宗旨是:“幼而学之,壮而行之,无不读书的艺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无不做工的学生。”这一宗旨,继承了“五四”时期“工读主义”传统,顺应了当时黄炎培、陶行知等倡导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生活教育潮流,同时也部分地解决了贫儿教养院经费。

  贫儿教养院在教育方面,实施七年义务教育,即初小4年,高小3年。同时实施初级职业教育,如缝纫、刺绣、烹调、制毯、乐队、木工、商业、会计等,院生读完七年制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就业技能后,或留用于院部附属相关部门,或被推荐到社会各单位,使其能自食其力,安家立业。学业特优者,则保送升入师范、职校等处就学深造。年满18岁者,可由亲属领回自由择配。无处可归者,则由院方负责指导自由择配。

  为了促使贫儿教养院进一步发展,徐宗汉于1932年通过黄兴的学生、当时任安徽宣城县县长周君南的斡旋协助,在安徽宣城北乡茆市办起了一个大农场,专供贫儿院孩子们从事农林牧副渔专业的实习。

  贫儿院内还设有地毯厂、花边厂、纽扣厂、军乐队等,这些也都是安排孩子们学习、实践的课堂,其营业利润收入,除付给从事劳动的孩子们作为酬劳外,其余全部充实院务经费。有了工场、农场的依托,贫儿教养院越办越好。

  贫儿院还是一所进步学校。1931年2月至10月,时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的李耘生化名李涤尘,进入贫儿院任历史教员,并在院内创建了中共党支部,恢复和发展了大革命失败后受到破坏的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

  1937年,抗战爆发,贫儿教养院先迁往安徽宣城,后来又移至重庆,院部工作停顿,师生各自分散。这个机构从此解体。

  把贫儿教养

  当作毕生事业

  南京贫儿教养院收养的大部分是失去亲人的难童,但他们在教养院里却过着胜似亲人照顾的生活,一日三餐有饭有菜,身上穿着教养院为他们添置的衣服,到了严冬也能及时穿上保暖的棉衣。他们不但在生活上得到照料,还能学习文化、技艺,而这些都离不开徐宗汉精心安排和亲自过问。晚间,难童们入睡后,徐宗汉还常常如慈母般来回细心巡视。

  1913年7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徐宗汉被迫放弃了贫儿教养院工作,随黄兴离开南京,亡命日本、美国,继续从事反袁革命。1916年黄兴病逝后,徐宗汉虽然牵挂着南京的贫儿教养院和那里的孩子,但由于当时南京处于北洋军阀势力的统治下,她无法亲自回来主持大局。1927年,北伐军攻占南京后,徐宗汉很快从上海赶往南京,在黄兴旧部陈方度、蔡乾九等人协助下,再度接办了她于1912年创建的贫儿教养院,竭尽全力,为数百贫苦儿童的温饱和教育问题而操劳。

  黄兴的旧部,当时的司法院副院长覃振也十分关心贫儿教养院,曾建议将该院改名“强儿院”,一以纪念黄兴,一以激励各贫儿自强。但是,徐宗汉鉴于黄兴“笃实”、“无我”的性格,同时也担心蒋介石政权对辛亥革命元老的忌讳,没有采纳这一意见。

  为了筹措贫儿教养院的经费,徐宗汉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远涉重洋,赴美国向华侨募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她把为贫儿募捐扩大到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先后去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等国向各地华侨募捐。南京沦陷前夕,徐宗汉带领一部分贫儿流亡安徽、重庆等地。1938年初,徐宗汉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还患有严重心脏病,亲自带领部分贫儿赶到暹罗(今泰国),一面为贫儿募捐,一面宣传抗日救国,呼吁侨胞支持抗战事业。后来她又在云南大理鸡山创设贫儿院,但因经费困难,不久即停办了。

  1944年3月8日,在做好了贫儿院各项工作的安排之后,68岁的徐宗汉病逝于重庆。
发表于 2011-9-1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儿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4 02:29 , Processed in 0.18853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