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709|回复: 24

[热点]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举行 **发表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月9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出席大会。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出席大会。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台口上方悬挂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会标,后幕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十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上面悬挂的“1911”“2011”字标格外醒目。
  上午10时整,贾庆林宣布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全面回顾了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殷切希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周铁农,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林军分别在大会上发言。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0:31  中国新闻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新网10月9日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说,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视频:**称辛亥先驱憧憬已经或正成现实来源:CCTV新闻频道   **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说,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说,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0:2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罗旭 闫妍)10月9日上午10时,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人民网同步直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在纪念大会上讲话。
  **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铁农: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孙中山毕生追求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0:17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于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出席纪念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周铁农同志在大会上发言。
  周铁农说,今天,我们缅怀先烈、追忆先贤,更加期盼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的追求,也是辛亥革命先驱不懈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使两岸民众共享其利。我们真诚希望,两岸骨肉同胞携起手来,以民族大义为重,倍加珍视当前得来不易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维护和巩固两岸双方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继续积极推动和深化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共享繁荣,共同前进,争取早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祖国统一遗愿,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上谱写新的闪亮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结两岸对立 抚平历史创伤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0:55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快讯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
  **说,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
视频:**称辛亥先驱憧憬已经或正成现实来源:CCTV新闻频道 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铁农:中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实继承者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0:24  人民网
  [周铁农]: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革命先驱的卓越功勋,弘扬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意愿。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
视频:周铁农称反分裂护统一是孙中山毕生追求来源:CCTV新闻频道 民主自治同盟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向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与会的辛亥革命者后裔,以及应邀参加纪念活动的各位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周铁农]:100年前,武昌首义的枪声开启了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在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昏庸统治,结束了中国绵延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树立起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上的一座伟大里程碑。[周铁农]:辛亥革命以后,反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1921年7月,中国我党诞生,从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升起了破晓的曙光,充满了光明的希望。中国我党成立后,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把自己的奋斗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
  [周铁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我党人继续发扬辛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后,又经过艰苦探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一个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的强大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周铁农]:历史充分证明,中国我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周铁农]: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美好夙愿,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百年来,中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我党的领导下,与中国我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团结奋斗,共同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深切体会到没有中国我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中国我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我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作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民主党派,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学习继承辛亥革命先贤为振兴中华不断奋斗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继承老一辈民主党派人士坚持中国我党领导的优良传统,始终与中国我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周铁农]:今天,我们缅怀先烈,追忆先贤,更加期盼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的追求,也是辛亥革命先驱不懈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使两岸民众共享其利。我们真诚希望两岸骨肉同胞携起手来,以民族大义为重,更加珍惜当前来得不易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维护和巩固两岸双方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继续积极推动和深化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共享繁荣、共同前进,争取早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祖国统一遗愿。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上谱写新的闪亮篇章。
  [周铁农]: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复兴必须找到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0:44  中国新闻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新网10月9日电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说,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指出,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我党。
  **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一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实现发展进步的历史启示,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中国我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结构的嬗变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3日14:39  人民网
  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华的新态势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对华侵略改变了以往公开倡言瓜分和主要采取军事入侵的方式,转而鼓吹“保存主义”和推行“以华治华”政策,即把清政府驯服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借助不平等条约,加紧对中国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除了进一步夺取铁路修筑权、采矿权和扩大内河航行权外,掠夺性的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增加。通过强迫中国开放更多对外通商口岸和在华开办更多的工矿企业,各资本主义强国大量倾销过剩产品,造成中国外贸的巨额入超,而外资在华榨取高额利润。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它们已垄断了中国生铁生产的100%(1910年)、内外河航运的84.3%(1907年)、铁路的93.1%(1911年)、煤矿的76.3%(1911年)。此外,列强纷纷在华开设银行,借助投资、贷款、发行纸币等手段,控制了中国的工矿、交通和金融业,以及海关、常关与盐课,实际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此期间,1904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进行日俄战争,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20世纪初年,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形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和自然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从19世纪70年代起,买办、商人、官僚、地主开始投资新式工业,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缓慢萌芽。1895—1913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不仅近代工矿企业的总数与资本总额,较前有了较大的增长,而且民族资本远超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官僚资本,占到中国工业资本总数的79.5%,成为全国工业资本的主体。但是,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依然举步维艰,实力弱小。初步发展并壮大了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因之具有双重的性格:反抗内外压迫的革命性与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性。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嬗变,催生了新的社会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得到了初步壮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方向。随着外国与本国企业的创办与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也逐步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但尚未作为自觉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还只是资产阶级的附属者。在此期间,出现了反映新政治与新经济趋向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其主体是留学生与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他们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和文化思想,富有近代民族民主的情怀。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海外华侨的数量也迅速增加,他们热切地关心着祖国的进步,成为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寻孙中山在台足迹:仍能感受到中山精神传播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3日10:30  新华网
  新华网台北9月23日电(记者李寒芳 李凯)车水马龙的台北火车站附近,有一座草木葱茏、占地3025平方米的庭院。寸土寸金的台北中心城区能保留这一片“世外桃源”,只因这座“逸仙公园”曾是孙中山二度来台时下榻的地方,也是台湾唯一保留中山先生在台足迹的场所。
  孙中山一生中曾三次莅临台湾,分别在1900年、1913年和1918年。
  第一次赴台:春风化雨润人心
  长沙街位于台北最古老的市街艋舺一带,这里是孙中山当年来台居留最久的地方。
  1900年9月24日,孙中山化名吴仲,从日本神户经马关赴台,于28日抵达基隆港。他在台北新起町(现为长沙街)设立革命总司令部指挥所,在此策划惠州起义。当时台湾在日本人统治下,当局虽表面上许诺“起事后可以相助”,实际密令干预孙中山在台的“任何行动”。
  台湾孙中山纪念馆原副馆长曾一士向记者出示已经解密的日本官方文书。文书透露,孙中山抵台当日,台湾殖民当局即电告日本内务省:“彼等行踪正严密监视中。”次日,日本内务省回电:“孙逸仙之任何行动,请即监视并干预。凡本邦人对之给予支助者,应视同妨碍外交事务,严格取缔。”
  惠州起义失败后,台湾殖民当局奉日本政府之命,将孙中山等人驱逐出台湾。孙中山于11月10日离台赴日,此次在台共停留42天。
  42天的往来奔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开始在台湾传播。1910年7月同盟会台湾分会宣告成立,成员曾发展到76人。因受当局的排斥与限制,分会成立4年后被迫宣告解散。但摆脱日本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的理念在台湾民众心中已是“春风化雨润人心”。
  辛亥革命爆发后,台湾民众从1912年至1915年,先后在南投、嘉义、台中、台南、苗栗和台北等地,发动多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第二次赴台:酒赠壮士表寸心
  闹市不知春色处。步入逸仙公园,一下就隔开外界嘈杂声。公园内花木俨然,有一池碧水、数十株松竹梅,极具江南韵味。园内的孙中山史迹馆,正是孙中山第二次赴台时下榻的“梅屋敷旅馆”。
  孙中山第二次赴台,是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后的赴日途中。1913年8月5日,孙中山与胡汉民及随从等乘“抚顺丸”自福建马尾抵达基隆,由台湾总督府派员接待前往台北御成町梅屋敷。由于日本殖民当局严密监控并催促尽速离台,中山先生在台仅停留10个小时,但仍秘密会见了翁俊明、蒋渭水、罗福星、廖进平等抗日志士。
  当年刚满18岁的廖进平受父亲和中部士绅委托,将募集的6万日元交给孙中山,作为革命之资。孙中山回赠两瓶威士忌,分授蒋渭水和廖进平。
  1946年,国民党当局以梅屋敷原址建成孙中山史迹纪念馆。1983年由于铁路建设,纪念馆以原址搬迁的方式挪向北约50米处重建,于1977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再度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的史迹馆恢复当年梅屋敷原貌,是一栋面积约150平方米、具有浓郁日式风格的建筑物,屋顶覆盖着老式暗黑色“理想瓦”,十分幽静清雅。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这里毗邻台北火车站,又是免费入园,经常有大陆旅行团前来凭吊参访。
  进入馆内,正面墙上悬挂孙中山为旅馆主人大和宗吉亲书的“博爱”二字。房中摆有木质方桌和坐垫,全都保存孙中山驻跸时原状。此外还摆设了远从旧金山搜集到的孙中山使用过的办公桌椅,以及介绍孙中山与台湾渊源的历史照片、旧报和文档。
  张张黑白照片和泛黄的文稿进入眼帘,仿佛将人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彼时此屋伟人赠酒,壮士心头澎湃激情。
  第三次赴台:君子所过存者神
  孙中山第三次赴台仅短短一个小时,足迹所到处已不可考。
  第一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辞去护法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职务。为了寻找革命出路,他和战友们商量要在台湾建立大陆以外的革命基地,并决定亲自赴台和台湾同胞见面,唤起民众意识。
  1918年6月,孙中山由广州搭船经过汕头,再转乘“天草丸”于7日下午抵达基隆。日本殖民当局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极力加以阻挠,遂派员到船上接待,不让孙中山在台停留。孙中山不得不在抵台仅一小时后便改乘“信浓丸”前往日本神户。
  台湾历史学者王晓波表示,孙中山第一次赴台时,日本刚刚占据台湾,还比较放心让孙中山前来。到后来,他们越来越发现中山先生在台湾的影响,也就不敢再让孙中山和台湾同胞接触。
  “孙中山三次渡台时间虽不长,却将台湾与中国革命运动联成一体。”曾一士说,孙中山一方面吸收台湾同胞前赴大陆,或追随国民革命,或学习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以民族大义点燃台湾革命火种,感召台湾同胞觉醒抗日。
  他强调,从台湾同胞之后前赴后继参与反日、维护统一的斗争中,人们可以感到孙中山先生三度来台的影响,感受到中山精神在台的传播,这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6日05: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
  ●辛亥革命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头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中国我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我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我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由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100周年了。辛亥革命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冲破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堤防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已经过了2200多年。著名的二十四史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宫廷政变、砍砍杀杀的许多故事。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这一起义固然是大胆的造反举动,但目的也只是争一个帝王的位置。楚汉相争,出身草莽的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元末农民战争,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力战群雄,开创了明朝天下。但不管如何改朝换代,不管是统一还是分裂,天下始终是一人一姓的天下。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也是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冲破君主专制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近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独立主权损伤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它们的生产方式带进中国,对中国社会生产的冲击很大;欧风美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逐渐传入中国,对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很大。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冲击,虽然提出了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理想,要在地上建立“小天堂”,但这个“新世界”、“小天堂”仍然不能摆脱封建皇帝的那一套,不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被人给予很高评价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能给百孔千疮的统治机器增加一点润滑剂而已,根本无法改变国家的面貌。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试图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力图保住光绪皇帝的位子,既不彻底又没成功。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一次缺乏有力领导且被清朝当局利用的运动,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最终被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联合绞杀。
  辛亥革命以前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
  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则不同,它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孙中山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放弃了以和平方式改良朝政的幻想,从成立兴中会开始就把革命的矛头对准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准了皇帝。他曾说过,不管是满族人做皇帝还是汉族人做皇帝,都要推翻它。推翻皇帝的武器就是民权主义,是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后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它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不是以新王朝代替旧王朝,而是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就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以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制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订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对人民的民主权利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肯定;与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具全国性意义,内容也更加系统完备。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法制观念已为民众所接受。
  皇帝掀倒了,皇帝宝座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遭抵制,张勋复辟被讥讽,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铲除君主专制制度,但推翻了皇帝宝座,就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根基上打上了一根很大的楔子,为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创了这样一个局面: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不管这个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袁,不管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由此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公开成立,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这也是辛亥革命带来的一种思想解放。封建时代,中国政治一向反对结党,结党就是营私,就是对皇帝的不忠;“党人”往往是攻击政敌的有力话柄;不能结党是封建时代的特征。否定了封建皇帝,自然就要肯定结党的正当性。在时代的碰撞和打磨中,有两个政党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中心。这就是192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的中国我党,192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加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国共两党的联合与斗争,国共两党力量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此消彼长,成为此后几十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为团结各民族共同奋斗、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基础概念。民族压迫、民族不平等,是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采用的政策。满族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采用的也是民族压迫、民族不平等政策。满族是少数民族,但它是以整个民族作为统治民族。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追求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当时反满,是反对满族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不是反对满族。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立即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五族共和就是五族平等。民族平等,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随着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中华民族新概念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规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整个民国时期虽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但五族共和的主张、中华民族的观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提倡人民公仆的观念,对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是一大革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确认以人民为本位。把大总统等同于人民仆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孙中山曾以大总统名义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他还说:“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孙中山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廉洁自持,始终保持人民公仆形象。他曾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这是一种伟大的公仆精神,也是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辛亥革命扫除封建时代落后腐朽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改良。清廷既倒,民国初建,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改良。除了大力发展实业,还发布了男子限期剪辫、劝禁妇女缠足和禁烟、禁赌等命令;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废除“大人”、“老爷”等反映封建时代身份与地位的等级观念称呼;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之以鞠躬和握手,显示共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禁止买卖人口,解放“贱民”,给予“贱民”国家公民应有的**;保护华侨、禁绝贩卖“猪仔”。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对于扫除封建时代落后腐朽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社会风习、形成新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的失败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伟大历史功绩,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革命的成果也为袁世凯所攫取。临时政府转移至北京后,国家政治失序,文化复古,社会一片混乱。“二次革命”失败后,武昌起义的主要参加者蔡济民感叹“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孙中山经历几多周折,深感革命任务远未完成,曾在1919年10月10日感叹道:“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在临终时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辛亥革命的结局,让先进的中国人不停地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皇帝虽然推倒了,封建根基却未动摇,人们的自由意志还是受到压抑,社会不能前进。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新青年》举起了新文化的旗帜,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干将大声疾呼。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反对旧文化,反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它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等等。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西方社会政治理论有了市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得以进一步传播。这对于封建意识形态是一次大的冲击,对中国思想界是一次大的解放。
  巴黎和会击破了中国人“公理战胜强权”的美梦。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完全有理由收回被日本占领的德国租界地青岛和山东的权益。但主持巴黎和会的帝国主义者们根本不理睬中国人的愿望,不理睬所谓国际公法,强行将上述权益判归日本所有。这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也使人们认识到在帝国主义时代就是强权战胜公理;中国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出来,只有靠自己起来发动和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不能指望神仙和皇帝。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就是中国我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也是中国国民党在1924年改组的历史背景。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按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路线,按照孙中山的主张,是有可能与中国我党合作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但是,由于孙中山过早地逝世,由于中国国民党的领导者背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背叛孙中山的主张,实行彻底的**政策,历史就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单独交给中国我党人来完成了。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头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中国我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走上现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中国我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1912年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立即在各种场合大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途问题。孙中山多次说过,他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1912年7月他在上海对中国社会党的长篇演说,通篇讲社会主义。更发人深思的是,在此后孙中山的经历中,差不多每遇到一次失败,就要谈一次社会主义。1924年在改组中国国民党的过程中,他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归宿。我们从《孙中山全集》中可以读到这方面的许多论述。
  孙中山曾遍游欧美,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也看到那里劳资间的斗争状况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希望在中国避免资本家专制的流弊。他说:“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他在晚年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的主张,就是试图在中国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虽然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但他崇拜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是肯定无疑的。他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上乘,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他相信,中国社会将来也要发展到共产主义去。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主张“以俄为师”,甚至希望在中国不再建立英、美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像苏俄那样的人民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推动孙中山去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单从中国我党人这个角度而言的,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一批与时俱进的革命者,都曾不同程度地考虑、宣传、呼吁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途问题。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近代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千百万志士仁人奋斗的结果。
  100年前,有关“振兴中华”的宏伟抱负,在孙中山的思想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孙中山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改革和建设思想,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了蓝图。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是其中一部分)等著作中,提出了建筑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的计划,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铁路、铁路通到西藏以及100万英里碎石路的设想。他提出了在保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借外资以发展国内实业的思想。他还提出了“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的思想,提出“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他的这些计划和设想是非常超前的,那时的人们都笑话他是“孙大炮”,不切实际。孙中山在1924年说过:“此刻实行革命,当然是要中国驾乎欧美之上,改造成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这种理想是很崇高的。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辛亥革命以后,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主张,才有可能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韦慕廷在其所著《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一书末章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孙中山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只是在半个世纪后才逐步实现的”。这确是正确的结论。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写道:“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今天可以说,这个预见已经实现了!正如**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90年来中国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难以想象的,已经大大超越了他们的理想。可见,中国我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我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辛亥革命先辈理想主义情怀值得敬佩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2日11:3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 王喆) 今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朝光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汪朝光认为,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现实其实是有许许多多的关联的。这也是大家现在这么关注辛亥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或者研究辛亥革命,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我觉得其实在几个方面我们还是可以领悟到这样的现实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辈们,有非常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愿意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他们感同身受中国的不平等地位,愿意改变中国的境遇。包括和后来中共领导的革命的联系,很多参加这种革命的先辈,他们不一定是出生于平民之家,很多也出生于富贵之家,但是他们有一种理想:不是我个人的富贵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们愿意改变中国从总体上贫穷落后、受欺负的命运,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精神情怀,非常值得敬佩。对今天当下中国功利现实主义比较泛滥的情况下,重温这样一种理想主义情怀还是有一些现实的意义。无论如何,理想主义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或者说照亮人类前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年先辈这样一种理想主义情怀确实是应该值得我们继承的。
  但是,仅仅有一个理想主义情怀,没有现实的战略和战术的考虑,或者设计,也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当年先辈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就是比较理想主义的。比如引进西方三权分立的体制,尤其向美国学习西方民主时的体制,比如国会制、内阁制、三权分离等等,应该说,这样的体制确实适应了美国的国情,确实在美国运作的相对比较成功,但是它能不能够适合中国的国情呢?这个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疑问。所以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之后,大概这样的体制实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失败了。这样的失败是有它的原由所在的。
  汪朝光举了一个例子,很多人认为,当时的选举制度可能很多平民百姓不一定能够参加,比如它的规定是,选民需要有小学文化程度,看上去一个很简单的门槛,但当时中国的教育太不发达,尤其是现代教育刚刚实行了没几年,科举制度刚刚废除没有几年,这样的一条规定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选民之外,而且有钱的人是不是一定就有选举权呢?也未必。它规定选民或者被选举人需要每年缴纳直接税两块钱,其实还是一个门槛,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直接税的定义是什么?就是营业税、所得税和田赋。但是营业税和所得税当时还没有开始征收,这样的话你的营业额再高也交不了这个营业税。田赋看上去两块钱,那也不叫多,但是问题是很多有产阶级已经离开了农村,他不再交田赋了,所以这一条规定看上去是很简单的门槛,也使得很多有产阶级也没有选举权或者被选举权。所以,这样一个制度设计看上去可能很理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就有规定能够完全达到这个制度设计者的理想的实际结果。
  再加上中国有孙中山式的理想,革命成功以后,主张去造铁路,主张把这个政权给袁世凯,问题是袁世凯就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这么一个武人,又有浓重的政客气质的领袖人物,他当政之后,有了这样的机会,当然他首先想到的还是怎么样把这样的权力保持在个人手中,或者传给他的下一代,所以,孙中山的理想主义遇到袁世凯这样的现实关注,他的理想主义就碰壁了。所以,我们需要具有一个高尚的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是我们又要脚踏实地的,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走我们自己的路,来设计一个适合中国实际的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发展道路。这可能是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的一点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百年:冷遹纪念馆在江苏镇江开馆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4:53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0月9日电(记者 顾烨)冷遹纪念馆9日在江苏镇江开馆,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冷遹纪念馆位于镇江市丹徒区,原为冷遹先生故居。经过修缮,2002年,故居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当地投入400余万元建设了冷遹纪念馆。在冷遹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里,照片、实物、影像资料等详细记录了这位著名的辛亥革命先驱、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冷遹原名晓岚,字御秋,江苏镇江人。他出生于1882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安徽革命团体“岳王会”准备发动“安庆起义”,公推冷遹为起义总指挥。因消息走漏,起义受挫,冷遹被捕,后经友人多方营救,方才获释。1909年冷遹在香港适遇广西招纳新军人才,遂入桂,任陆军小学提调。1910年,冷遹等人创立同盟会广西支部,成为广西革命最初发起人之一。
  1911年广西光复后,新军改称民军,冷遹任广西民军混成协帮统。他率师援鄂,参与南北议和,率军开抵南京迎接民国成立。作为辛亥重要将领、民国建国功臣,1912年冷遹被授予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
  二次革命失败后,冷遹流亡日本,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反袁活动。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在广东成立军政府,冷遹任总参议(武官之首)并代理内政部部长,直到护法运动失败为止。鉴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冷遹决心退出军政界,以振兴民族经济为己任,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农村改进”,走国强民富的大道。
  冷遹先生是中国民主党派的缔造者之一,1941年他参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又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9月,冷遹被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
  冷遹先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江苏省重要领导者之一,1959年因病逝世,终年78岁。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江苏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仲平:辛亥革命开启怎样的复兴征程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4:25  北京晚报
  (一)  百年起点始于辛亥年
  秋日武昌城清脆枪响
  近年,诸多重大历史节点周年纪念接踵而至: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1年,中国我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这些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由近及远,一波接着一波,画就百年中国远山近岑最壮阔的几笔。而这波澜起伏百年历史的起点,始于辛亥年秋日武昌城的清脆枪响。
  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武昌城头的枪声,一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程。从那一刻起的百年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流经一个世纪的历史深河浩浩荡荡,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迎来复兴的曙光。
  尽管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未见彻底,但一切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二)
  太平洋彼岸媒体曾预言
  “中国的进步无可限量”
  人类社会任何一场伟大变革都不会孤立于其历史阶段,辛亥革命从发生到结束不足百日,承载的是中国煌煌3000年的历史脉动。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亚特兰大宪报》就曾预言,如果这场革命成功,以共和代替帝制,“中国的进步,无可限量”。百年后,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继承者中国我党带领13亿中国人民,以世界舞台的“中国奇迹”印证了这一不可限量的伟大进步。
  今天,行进在辛亥一代开启的现代中国征程上,我们更需深思——
  隔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段辉煌历史,该如何打量辛亥革命这“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征途中,这场打响亚洲民主第一枪的伟大革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不同于以往王朝更迭的社会巨变之下,蕴藏着怎样的时代逻辑、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得失,又凝聚着怎样的思想遗产?
  (三)
  为避免清朝统治者伤心
  巧匠搭起虚幻城楼布景
  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展开它壮阔的剧情。而任何偶然的背后,都有隐藏着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循着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难以置信”和“不曾想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1900年,列强军队在中国的皇宫里举行阅兵,北京居民门口遍悬占领军国旗。1902年初春,西逃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到京城时,正阳门城楼已在战乱中彻底焚毁。为避免清王朝统治者过分伤心,京城的能工巧匠搭起一个虚幻的城楼布景。
  这个虚幻的布景,正是晚清政府和封建制度的真实写照。
  “耕者有其田”的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师法俄日的戊戌变法,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在辛亥革命前的近百年里,中国在磕磕绊绊之中已经艰难地启动了这一新的历史进程。然而,努力的结果,却是甲午战争的折戟沉沙,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攻陷北京,日俄战争的“局外中立”,日益猖獗的“瓜分狂潮”。
  在“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的私念下,清王朝的所谓政治转型,跳不出维护皇权统治和挽救君主制度的框框。
  选择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把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上了历史舞台。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革命潮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奔涌而来。
  (四)
  近百年只一个问题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艰难时世,辛亥年那个普通的秋日,距中国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嬴政登基已经2130余年,距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已经51年,距被迫改革的清王朝实行新政近十年,距林觉民留下《与妻书》、与众多革命党人在广州黄花岗“为天下人谋永福”而慷慨赴死不到半年。
  我们因此不能不将这场震惊世界的革命,放到更大的历史视野中考量。“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历史学家蒋廷黻1938年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这一世纪之问,一语道破此前此后二百年间中华民族的使命与追求。什么样的道路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什么样的道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引领中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五)
  就是不要身家性命
  一心一意为国奋斗
  “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陈天华,“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陆皓东,“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方声洞……黄花岗之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武昌举义,英雄们临刑时“神色益壮”,当众演说,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革命军牺牲的战士大多是20岁出头;武装起义屡败屡战,“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财”,华侨成为“革命之母”,在“恢复中华”的旗帜之下,形成了全球华人“革命救亡”的强大磁场……
  孙中山先生如此慨叹辛亥革命:“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
  革命,革命!“皇帝可以倒去”、“民主可以建立”,这是被称为“世界风暴新源泉”的辛亥革命的现代特质。
  醒来,醒来!现代化需要民众自主意识的觉醒。辛亥一代人以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昭示世人:国为天下之国,故此中华之兴亡,匹夫有其责;人为自由之人,故此中国之强弱,人皆有担当。
  (六)
  谁再想做皇帝
  他就做不成了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把戴了几千年的皇冠打落在地,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从立宪转向革命的张謇敏锐地觉察出这场革命与中国历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质区别:“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对于这个“迥然不同”,毛泽东以极其通俗的语言,道破了它所带来的历史后果——“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国”迷梦在83天里迅速幻灭,张勋的复辟闹剧折腾了12天即告破产,历史的决断,人民的选择,让一个时代强音振聋发聩:“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七)
  辛亥永远彪炳
  中国进步史册
  作为二十世纪历史性的三大变化之一,辛亥革命与中国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一起,永远彪炳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史册。
  由当时中国尚无成熟的社会条件和新旧社会势力力量对比所决定,辛亥革命是一场未尽彻底的变革。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辛亥革命让“朕即国家”的时代成为历史,标志着中国由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王权体系十分牢固的传统社会,转向以民主共和制度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轨道。辛亥革命启开了封建主义之蒙,带来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使思想解放的大潮奔腾东流。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中国我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
  (八)
  中国我党
  接过接力棒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百姓饱受欺凌。这是辛亥一代的未竟使命:如何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如何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
  中国我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他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启示,在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中实现超越和升华。
  接受辛亥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创建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中国我党,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中国我党人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九)
  中山先生的宏伟设想
  化为今日标志性工程
  当年,澳大利亚人威廉·端纳面对孙中山拿出的画满铁路线的中国地图摇头慨叹:“这个如同游戏拼图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这一切已经成为现实;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关于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的宏伟设想,已经化为今日中国现代化图景中的标志性工程。
  这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未曾想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发展持续多年高增长,城市化率超过47%,世界各国研究经济发展的“中国周期”,国际社会关注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西方观察家慨叹,“中国的崛起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一个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国家转变,奏响了中华大地最激昂的雄浑乐章。
  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十)
  中华正在复兴
  同志仍需努力
  2011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孙中山,毛泽东,两位世纪伟人遥相对望。
  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世纪并不遥远。
  1911—2011,刚刚过去的这一百年,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人民在中国我党的带领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迎来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复兴史上自强不息的传奇。
  2011—2111,即将到来的这一百年,发展的蓝图已经展开——到中国我党建党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处于又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折中的中国,曾经有“独一无二的过去”,也将拥有“独一无二的未来”。
  中华正在复兴,同志仍需努力!   
  据人民日报任仲平署名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2:3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罗旭 闫妍)10月9日上午10时,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人民网同步直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在纪念大会上讲话。
  **说,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辛亥革命100周年看中华民族的“四个选择”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4:23  人民网
  100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的辛亥革命。
  今年既是中国我党建党90周年,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看中华民族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了新的发现。
  在纪念建党90周年会议上**说: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我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必然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就是改变落后挨打的旧中国,建设富强伟大的新中国的选择。
  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一场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诸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都是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此时,孙中山先生“揭竿而起”,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有它的重要历史意义,中国我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可见辛亥革命的影响。
  但无数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这就是在1921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我党应运而生。中国我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我党人继承他的革命精神,与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共同努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辛亥革命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但他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让后人铭记历史,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我们更应该看到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而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是中国我党顺应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历史和人民才选择了中国我党。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我党的领路者,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才让中国我党领导中国人民求得解放,建设新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条充满活力之路,历史和人民才选择了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此,历史和人民才选择了改革开放。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点辛亥革命遗产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3:37  半月谈
  辛亥精神无疑有着丰富、多层次的内涵,对今天而言仍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对全世界华人来说,辛亥革命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最丰厚的精神遗产便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正如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辛亥精神实质上是对祖国的热爱,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我党人继承他的革命精神,与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共同努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影响着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败。我们应当铭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争取国家和平统一,共谋民族复兴大业。
  “时势造英雄”,“首义第一枪”是历史的选择。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临之际,辛亥革命志士后裔熊辉谈起自己的父亲熊秉坤总是津津乐道。史料显示,1911年10月10日晚,危急关头,驻扎武昌城内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八营率先发难,在革命党代表熊秉坤的率领下,冲出营房,直奔楚望台,抢夺军械库。一营枪响,各营响应,经过一夜激战,便夺取了中心城市——湖广会城武昌。
  耄耋之年的熊辉仍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向青少年、市民宣讲他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理解: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敢为天下先,大智大勇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前仆后继、忠贞奉献的大爱精神;胸怀大局、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
  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秘书长郭月虹说,我们作为辛亥志士的后人,首先应该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还要教育我们的后人也要懂得这段历史,培养孩子们从小要热爱我们的国家,为自己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吴厚婉说:“辛亥精神还包括不畏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为理想舍得付出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是非常需要这些精神的。”
  辛亥研究:走向宏阔时空
  对8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章开沅来说,辛亥革命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他创立和领导了华中师范大学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发起了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1961年,适逢辛亥革命50周年,章开沅提议在首义之地武汉市举办全国性纪念辛亥革命的学术研讨会,包括李达、范文澜在内的100多名学者参会,无论规模还是水平都属创举。此后每隔十年,都会在武汉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纪念辛亥革命的盛会,每十年还会形成一次标志性的学术研究成果,70周年时的《辛亥革命史》三卷册,80周年时的《辛亥革命大辞典》,90周年时的《辛亥革命大xie.zhen》都是皇皇巨著。今年是一百周年,《辛亥革命史事长编》《辛亥百年的历史记忆与诠释》、辛亥革命纪念文集等都将出版。
  章开沅认为,盘点辛亥革命,要看三个一百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以及放眼今后的一百年。他说,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反思辛亥百年,应该在连续性与复杂性方面多下工夫,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作更大的扩展,以期形成长时段与多维度的整体考察。
  例如对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过去的研究多半侧重于“排满”问题探讨,而有意无意冷落了“五族共和”的阐析。其实,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辛亥那一代人不仅开创于初始,而且还在政治、制度、政策乃至文化诸层面有持续的探索性实践。对民权主义,辛亥革命开启了共和之门,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现今,国家已经富强,并且逐步走上民主与法治的轨道,应该更加尊重前贤追求民主法治的真诚努力,从他们留下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智慧,建设更为完善的中国先进政治文明。
  章开沅说,中国现代的历史叙事,必须以更为超越的心态、广博的胸怀,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并真正置于世界之中,做百年以上长时段的宏观考察与分析,才可以谈得上史学的创新、思想的解放,对中国、对世界,于学术、于现实也才都大有裨益。他认为,这才是对辛亥百年的最好纪念。
  辛亥遗存:不断丰富,功在民间
  作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首义之城,武汉拥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孙中山辛亥铜像、黎元洪墓等大批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同时,政府还斥巨资修建了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等纪念性景观工程。除了这些著名大型遗迹,更多的辛亥遗存也在民间不断浮出水面。
  武汉市民李厚启老人的祖父辈有多人曾参加武汉首义。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辛亥革命的故事,使他对辛亥首义的历史产生了兴趣。2001年,当地政府准备把原来在卓刀泉伏虎山上的几处辛亥墓葬外迁石门峰,曾在湖北省图书馆整理过史料的李厚启对此十分敏感,他经过几天几夜的研究,写成《卓刀泉也是辛亥遗址》的论文,政府最终没有迁移六位辛亥先贤的墓葬。
  李厚启告诉记者,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要找出所有辛亥遗址。“武汉的辛亥首义遗址遗迹遗存遍布三镇,可以说是星罗棋布,但是官方统计认定的只有23处,我觉得至少还有一半没有得到认可。”
  39岁的彭伟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不像李厚启老人那么紧密,但他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着对辛亥革命的关注与浓厚兴趣。这位普通的警员收藏各种古书、史料已有近20年历史,搜集有关辛亥革命的各种史料500多种1000余册。“我以前参观红楼、省博物馆等地时,发现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文献都不多。”为此,彭伟将业余时间和大部分收入都搭了进去,投入了将近20万元。
  不久前,为纪念辛亥百年,彭伟在湖北省档案馆和湖北省收藏家协会的帮助下,将自己的收藏向市民免费展出。他说,希望通过这些历史资料让更多的市民更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精神和历史意义。(半月谈记者 皮曙初 廖君)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3:23  人民网
  人民网10月9日电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的那场轰轰烈烈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共和,为中国数千年封建制度划下了句号。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辛亥年10月10日发起的武昌起义,不仅导至清王朝的覆灭,也唤醒了民众,使长期积弱的同胞们意识到必须奋发图强,方能过人应过的生活,方能抗拒列强的并吞图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喊出了“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至今仍然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在海外生活超过了半世纪的华侨世家子弟,在这个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我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和复杂的感受。往事如白云苍狗,可是我仍然清楚记得,当我于52年前(1959年)第一次与从未谋面的外叔祖在墨西哥相会时,他已年届七十有二。自从清朝末年离开家乡台山后,外叔祖再未回归故里。因此,对来自故乡的亲人,他有著特别殷切的期待。“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在剪烛夜谈中,对家事、国事,外叔祖都细细垂询;他自豪地表白:我是孙文的同盟会会员!他知道祖国已改朝换代了,但是他更关心家乡的人是否丰衣足食?祖国是否再不怕列强欺凌!他是晚清时期民不聊生才远走异乡呀!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想起了爱国诗人、文学家郁达夫留学日本时发出的呐喊:祖国呀!您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今时今日,中国如旭日东升,引来了赞美之声,但是也招来嫉妒、打压。极目远眺,台湾海峡 — 那一道台湾先民口中的“黑水沟”,竟然还在妨碍着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振兴中华的步伐。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临终前留下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难道不是我们的暮鼓晨钟么!
  全民景仰的孙中山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忘不了几位一齐赴汤蹈火的革命先辈先烈们。如黄兴,1905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章太炎,1906年出狱后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用生花之笔主持报纸鼓吹革命;徐锡麟,1904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7年举义失败被捕后英勇就义;秋瑾,又称鉴湖女侠,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与徐锡麟一起举义失败被杀;宋教仁,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孙中山就是这些先辈和英烈们的代表和杰出领袖。
  但是,孙中山毕竟有别于同辈革命先烈,他超越了他们。孙中山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如人所熟知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孙中山有开阔的世界视野、虚怀若谷的胸怀和包容性。他洞悉世界潮流,善于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与中国辛亥革命同一历史时期的就有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及墨西哥驱逐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当然,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也是孙中山的借镜。因此,孙中山喊出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学习、充实、求新,并为他的“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不断注入新内涵。他开宗明义提出:复兴中华、统一中国!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精英领导、发起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当时民智未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这群知识精英得风气之先,率先坐言起行,振臂疾呼投身革命,可敬可佩。然而,由于小资产阶级先天的局限性,革命没有在占绝大多数的下层社会扎根,成功变为昙花一现。清朝覆亡后,次年(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于同年4月就此被迫辞职,拥兵一方的黎元洪夺取了国家大位。孙中山并不气馁,他吸取教训、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植工农的前瞻性主张。
  纵观孙中山革命的一生,他光明磊落,坚韧不拔,无私无畏,有抱负、有理想,始终以国家、民族为念。称他是民族英雄、历史伟人毫不为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孙中山的巨幅画像高挂,与对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肖像互相辉映。中国人民怀念他、景仰他,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因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被国民政府称为“国父”。中国大陆和宝岛台湾同属中国领土,居住的都是同种同文的中国人,孙中山永远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革命之母“的爱国情怀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刻,不能忘记对祖国无私奉献的华侨。一百年前的侨社,在异国他乡的同胞大多是营营役役以求温饱的“苦力”。可正是这群“苦力”,成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靠山。孙中山尊称华侨为“革命之母”,不是矫情,更非溢美之辞,是他经历了四十年出生入死艰苦奋斗后的肺腑之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孕育于香港、澳门,行动始自海外,革命过程多靠华侨支援。1894年,孙中山赴北京向李鸿章上书要求革新遭拒,随即远走美国檀香山组建兴中会鼓吹革命。起义失败后,转往日本创立同盟会,继续号召仁人志士投身革命行列。革命需要军饷、粮饷,需要人手和活动经费,为此孙中山到处奔波演说,呼吁同胞们捐输。在那个年代,侨社鲜有企业家,热烈响应捐献的人多为侨社升斗小民。他们不但慷慨解囊,还仗义赴难。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郊外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掩埋的忠骨几乎全是华侨,其中六十八人是当时侨社下层秘密组织洪门的成员。
  长期以来,“华侨”与“爱国”之间被划上了等号,著实贴切不过。横跨近两个世纪的华侨历史,固然充满了血泪,但更多的是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和爱国爱乡的绚丽篇章。辛亥革命时期如此,反击日寇侵华的八年抗战亦如此。新中国诞生初期,百废待举,华侨率先冲破列强围堵支援祖国重建大业。改革开放后,华侨意气风发的为振兴中华加砖添瓦。每逢自然灾害肆虐神州大地,华侨总是第一时间投身抗灾救难。华侨,总是时刻牵挂着祖国母亲。
  今天,侨社越来越兴旺,祖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中国人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走出国门创业者越来越多。为数众多的新时代同胞为侨社注入了新血,侨社从质到量都发生了剧变。侨社的壮大令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另眼相看,中华文化成了不可小觊的软实力。
  振兴中华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一百年过去了,孙中山与他同辈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回顾中国的现代史,苦难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在,广大的社会基层民众均在屈辱中偷生。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救人的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对当时社会的衰败与沉沦景象,鲁迅发出了无奈的感叹:怜其境遇、哀其愚昧、怒其不争!
  清王朝晚期的愚民政策,毒害了几代中国人;官场的腐败与无能,导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国力迅速衰退。“马关条约”让日本霸占了台湾;鸦片战争的结果,英国强租了香港99年;八国联军践踏北京城,破坏、掠夺了我中华无数国宝…诸多屈辱,如何洗刷?别无他法,唯有争气,方能浴火重生!孙中山与其他先辈民族英雄们的另一功绩是唤醒了民族的灵魂。
  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方面,辛亥革命是成功了。然而,这只是一个步骤和进程,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最终目的是“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中华民国”不等同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还有更高、更深远的意义。今天,两岸三地、海外侨胞都隆重纪念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缅怀历史伟人孙中山,这也是一个反思和鞭策自己的良机。孙中山的理想和先烈们的未竟之志—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作为后人的我们是否有担当、有能力去实现?令人欣慰的是,站了起来的中华民族,凭著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在海峡两岸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尤其是在神州大陆,成就更加辉煌。中国,已是征空三强之一,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这些都让华裔同胞们引为自豪的惊世业绩,只用了短短数十年时间!
  然而,今天的成就离中华全面振兴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复兴之路上仍有妨碍着我们奋勇迈进的障碍和鸿沟,两岸同胞必须携手努力,方能克复和超越这些困难险阻。我们面前的障碍和鸿沟是两岸分治局面。这个国、共内战遗下的残局,消耗着中华民族的能量,拖慢了我们奔向目标的速度。有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人民若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今天,台海一片祥和,两岸人民不断增强、加深经贸合作,扩大多方位的交流,取得了互惠互利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际利益。若朝著这个正确方向走下去,孙中山“振兴中华、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必将很快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惠州2次起义在血与火洗礼中惊醒国人迷梦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3: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惠州10月9日电 题:广东惠州两次起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惊醒国人迷梦
  作者 宋秀杰 李惠敏
  辛亥革命前,在孙中山领导的10次反清武装起义中,发生在惠州的两次起义虽然最终因多种原因失败告终,但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民革惠州市委会秘书长吴仕雄。他详细介绍了惠州两次起义唤起邓铿、邓演达等辛亥革命志士矢志投身革命这一坚定信念的渊源及起义带来的影响。
  吴仕雄告诉记者,惠州两次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其势头猛、影响大,提振了孙中山和其他革命者的信心,为最终推翻清朝、光复惠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此外,起义队伍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惠州一代又一代人。
  据《辛亥革命前后——惠州起义 光复》记载,1900年,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庚子起义”在惠阳三洲田(今深圳沙头角三洲田村)发起。虽然起义最终因筹款受挫、粮饷枪械未达,在取得几次战役胜利后不得不“解散队伍”,但这次起义打响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孙中山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感慨,正是三洲田起义,国人才开始渐渐了解革命、同情革命,“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
  吴仕雄说,邓铿原籍梅县丙村金盘堡,7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后肄业于崇雅学堂。当时三洲田起义军奋勇杀敌的气概和所宣传的孙中山革命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少年邓铿。于是他投考了广东将牟学堂,毕业后又加入中国同盟会,决心追随孙中山革命。
  1907年6月2日,孙中山命令邓子瑜、陈纯等人集结党人力量在惠州城外七女湖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清兵水师提督李准带兵镇压,起义军寡不敌众,才主动撤退。这次七女湖起义,双方激战八天八夜,激烈的枪声震撼整个淡水镇。
  另一个从惠州起义走出来的热血青年——邓演达,1895年3月1日生于广东省惠阳县永湖乡(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1905年,10岁的邓演达随父亲离开农村到淡水镇读书。七女湖起义的失败,激发了邓演达从军效国的决心,1909年邓演达报考就读广东陆军小学堂第四期。
  10月,武昌起义爆发,邓演达随陆军小学学生参加了潮汕之役、宿州之役,并随广东北伐军向苏皖挺进。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孙中山在南方建立的国民党武装力量援闽粤军第一师,从此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积极追随者。
  吴仕雄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惠州起义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间,惠州先后开展了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辛亥革命100周年暨“惠州起义”、“惠州学习论坛仲恺大讲堂”、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图片展等纪念活动。
  据了解,1996年,七女湖起义旧址被列为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年被确定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谈**辛亥讲话:勾勒民族两百年奋斗历程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3: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 盛卉) “总书记今天上午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与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以贯之。”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贤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说。
  “总书记的讲话勾勒了从1840年到2049年中华民族两百年的国家、民族、社会转型的奋斗历程,同时指明了中国未来的任务。”张希贤教授说。
  张希贤教授说,总书记的讲话首先明确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即‘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张希贤教授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民主共和的道路,使得“三民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总书记谈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做到三个‘必须’”张希贤教授说,这是针对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来说的。全体中华儿女要在爱国主义旗帜的统领下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希贤教授说,从1840年到2049年,中国要进行两百年的社会转型,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在前一百年里要实现的目标是独立、民主、解放。辛亥革命是前一个一百年里第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仅是前一百年第二个里程碑,而且承接了后一个一百年。在后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文明富裕。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位为辛亥献身的先驱:蔡锷一生未加入同盟会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14:04  中国新闻周刊


  创共和
  纪念那些为共和献身的先驱们
  辛亥革命将共和的种子深植于中国,此后百年来,不管封建复辟还是专制主义或滥觞或滔天,无一不在荡秽涤流后,重新拉回到民主与共和的主流上来。正如孙中山所言,历史潮流已是不可阻挡,逆流者若不调转方向注定会被人民抛弃。
  辛亥革命早已远去,曾经参与其中的那些人,已经化为历史符号,虽被今人耳熟能详,但又不明就里。
  与此同时,很多文化精英,在各种书籍里和面向十多亿观众的电视电影里,花样百出地为帝王唱赞歌,美化一个主子和一群奴才的故事,还要“问天再借五百年”,为帝王招魂。虽然我们反对泛政治化,但即使娱乐也还是该有底线的。
  有一种淡忘叫耳熟能详,有一种冷漠是高唱赞歌。
  因此,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似乎有必要离开宏大叙事,拨开遮蔽望眼的浮云,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基本常识。
  本刊希望,通过朴素的方式,将这些被后辈符号化的人,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应该记取,一百年前,为了共和,他们长歌当哭,他们暗夜奔袭,他们绝地反击,甚至他们拔剑四顾,英雄气短。
  自从萌生“主权在民”的共和理想,他们就获得了内心的力量,一旦站起来,就绝不再跪下去;这些原本最热爱生命、最懂得爱情的人,在专制和独裁面前,没有别的选择,不自由毋宁死。
  我们理当继续秉承他们的初衷,切莫将路标当成目标,将附丽当成本体,切莫架空历史,自毁理想。
  纪念辛亥先驱们,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共和之精神。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7 10:42 , Processed in 0.26277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