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2

[纪实] 光复南京的“开国元勋”徐绍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01208281514163170.jpg

  徐绍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长期一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信赖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光复南京的“开国元勋”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南京之战就是由他指挥的,是以少胜多的名将。
  1911年10月,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辛亥革命第一枪即将由陆军第八镇的革命士兵打响之际,位于武昌下游的南京陆军第九镇,也一样涌动着不安定的气息。
  第九镇也是支革命军势力强大的新军,各级军官中散布着革命党人,这和第八镇中革命党几乎没有军官形成鲜明对比。武昌的密谋,南京第九镇中革命党人是一清二楚的。
  但一清二楚的可不仅仅是革命党人。南京城是明代和太平天国故都、江南屏障,清朝在这里不但驻有两江总督、江南提督,还有统领驻防八旗、地位在总督之上的江宁将军。此时江宁将军是满洲镶白旗人铁良,两江总督是素以保守著称的张人骏;江南提督则是后来被称为“辫帅”的张勋。下有革命官兵的推动鞭策,上有铁良、张人骏、张勋“三座大山”的猜忌狐疑,夹在中间的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可谓左右为难。
  革命前夕:暗潮涌动两头为难。清代的新军是“全盘西化”的结果,各镇的主官大多是国内外军官学校出身,而徐绍桢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例外:他不但是文官的底子,而且还当过十几年的幕僚。1905年,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新兵36个镇(师),从日本考察军事回国的徐绍桢受委派编练第九镇,官兵总数9044人。当时号称劲旅的北洋六镇,一般为12500人左右,和第九镇齐名的湖北第八镇,官兵总额11204人。但文官出身的徐绍桢训练有方,头脑先进,各级军官都是军校高材生,装备也十分精良,军容风纪比其他新军更好。
  由于大量征收新青年、知识分子,又鼓励官兵了解讨论时务,第九镇成了革命党人聚集的地方,革命党领袖赵声、熊成基、柏文蔚、倪嗣冲、林述庆等在军中担任军官或学员。1908年,清廷举办“太湖秋操”,江南第九镇和湖北第八镇互为假想敌,结果人数少得多的第九镇获胜,徐绍桢名声大振,不仅获得慈禧接见、慰勉,还被提拔为副都统(中将)军衔。徐绍桢并不是革命党,甚至连立宪派都不算。他曾经上书朝廷,力陈忠君爱国思想,还极力主张先实行征兵制、后推行立宪。应该说,他此时还是想当一个好官,富国强兵,保家卫国。但对清廷的腐败他同样痛心疾首,对手下兵士则呵护有加。1908年,他视察发现3营士兵龚士芳笔记本上有反满词句,仅劝退敷衍了事。第二年,张人骏要拿名声在外的赵声开刀,徐同样百般回护,最后赵声辞职脱险。
  又想当朝廷好官,又对革命党手下留情,可换来的却是两头不满,徐绍桢可真是冤到家了。最后时刻:“总司令”逼上梁山辛亥前夕,张人骏等就怀疑徐绍桢有异心,故意扶持张勋的江防营。武昌一打响,他们就对徐和第九镇动手了。
  首先是铁良上书朝廷,要求“补足”张勋的江防营,他还奏请募集巡防营12个,这样一来,南京城的旧军编制有1.5万,已超过了第九镇驻宁部队一倍多。接下来,张人骏拉下脸皮,逼徐绍桢将第九镇司令部迁往离南京城65华里的秣陵关,将原驻扎江北浦口的江防营总部调进了南京城。
  这时第九镇驻镇江的34标二营已在管带林述庆的率领下起义,35、36标不久也跟进。一些胆大的革命党人则公开游说徐绍桢,希望他率领全镇效仿武昌起义。但徐毕竟是拿清廷俸禄的大员,一时竟拿不定主意。他不忍心下手,张人骏可不客气,一声令下,收缴了新军大部分弹药,还趁机拿走平射炮6门,机关枪6挺。张勋在北极阁架设大炮,对准33、34两标新军。
  徐绍桢这下感到芒刺在背,10月30日,主动带领司令部搬到秣陵关。手下将士都不愿受江防、巡防这些杂牌军的侮辱,纷纷把马刀、刺刀开刃,准备突入城中拼命。就在徐绍桢犹豫不决之际,张勋推了他一把:11月4日,他派遣两名满族军官以求见为名行刺徐绍桢,却未得手。忍无可忍的徐绍桢终于决定起义,并自任“江浙联军总司令”。此时第九镇弹药缺乏。刚从武昌赶来的革命党特使、前第九镇马标排长苏良斌和徐绍桢商议,由已经起义、拥有兵工厂的上海调拨子弹,苏良斌则潜入城中,联络巡防营、江防营中革命党为内应。
  光复之役:职业军人的敬业精神。没想到百密一疏,驻守镇江的林述庆等人不满徐绍桢迟迟不响应起义,怀疑他是“墙头草”,竟截留了从上海运来的子弹,而沉不住气、又不知子弹没运到的苏良斌却提前在11月7日放起火来;等第九镇匆忙开拔,赶到雨花台附近时,城里的革命党人已经死的死、逃的逃,江防、巡防营呐喊着杀出城来。弹药缺乏的第九镇无法用刺刀和枪弹对抗,只得一路退到镇江。林述庆余怒未消,紧闭大门,宣称“徐绍桢没脸和我见面”,这下惊动了宋教仁、陈其美等革命党首脑,他们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此刻武汉三镇已经告急,南京成了革命成败之关键,徐绍桢既已起义,就必须信任、拥护。11月1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以沪军都督府的名义,推举徐绍桢为江浙联军总司令(此前人选为林述庆、程德全),并号召各路革命军向镇江集结。短短十多天内,浙军3000、苏军3000、沪军1000、粤军600,加上林述庆部,以及第九镇主力,徐绍桢麾下集中了江南革命军最精锐的1.4万将士。徐绍桢对革命党的信任十分感激,他在镇江洋务局宣誓就职,25日,发起进攻南京之役。
  徐绍桢将司令部推进到南京麒麟门外白龙山,把紫金山上的天保城当做主攻点;浙军、粤军为左右翼,分别进攻幕府山、乌龙山;苏军为南路,进攻雨花台;沪军为总预备队;此时海军也已在武汉江面起义,闻讯赶来助战,革命军声势大振。在徐绍桢的统一调度下,各部奋力前进,28、29日,乌龙、幕府两山先后攻下;12月1日,天险天保城、雨花台被攻破。徐绍桢惟恐城内平民遭遇战祸,派人劝降,张勋拒不投降,徐绍桢下令在天保城架炮轰击。铁良、二张见大势已去,逃命而去。12月2日,南京城光复了,此时距离汉阳失守仅4天。
  南京的光复,让清军在汉口、汉阳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从武昌到上海,江南大片土地已全数成为革命军的地盘,清朝大势已去。徐绍桢虽不是革命党人,却为清廷覆灭、民国奠基,立下了决定性的功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绍桢(1861—1936) 字固卿,革命家。祖籍浙江钱塘,1861年6月22日(清咸丰辛酉年5月15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管辖),徐绍桢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第14世孙。幼承家学,刻苦勤读,通汉宋儒学,精研熟记近代新战术及各国军制、军学、军器。历任参政院参政、1894年中光绪甲午科广东乡试举人,提为广西藩署幕僚,后升道员。嗣后历任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苏淞镇总兵和护理江北提督等职。辛亥革命前任新军第九镇统制,驻军江宁城关。他重用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使九镇军兵中充满革命力量,为一时新军之冠。武昌起义后,徐绍桢审时度势,率部起义,以“打秋操”为名,请示出防江宁县秣陵关。出防后清政府疑其有变,绝其弹药供应。徐绍桢当即在秣陵起义,率全镇官兵奔袭雨花台,但由于行动匆促,未及等到沪上同盟会接济的弹药运到,遭到雨花台清军炮火猛烈阻击,伤亡甚众。徐绍桢随即下令撤军秣陵,稍事休整后转移镇江,在上海中部同盟会的实际主持、组织下,与浙军、苏军等起义军会合,组成“江浙联军”。1911年12月2日,以徐绍桢为总司令的江浙皖军光复南京。1912年1月11日,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南京卫戌总督。以后,他追随中山先生,历任广州卫戌司令,援粤总司令、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大本营参谋长、广东省长、大本营内政部等职。一直是中山先生信赖的人物之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铭桢又是一位实业家。他牢记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号召,为开发边疆,他主动参加创办殖边银行的筹备活动;又配合吕岳泉创办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带头认交股银一万两,并担任董事长。其夫人慨赠私房钱十二根金条,为建造公司新屋华安大厦(今南京西路“新世界”右边的金门饭店)钟楼顶部半球形构件鎏金用。建成后金光闪闪,引人注目。
  1925年孙中山逝世,他对前途忧心忡忡,更兼足疾复发,只好退居上海养病,著作不断,直至1936年9月13日去世。国民政府为他颁发了褒扬令。蒋介石、林森、于佑任、孙科等人亲自致祭并送了挽联。宋庆龄也送了花圈,国民政府指定葬在麒麟门外小白龙山,即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徐绍桢墓在江宁区汤山街道麒麟集镇北面的小白龙山上,墓坐西朝东,北面为栖霞区的公共陵园“思亲陵”,墓道为石砌,墓碑高1米,碑座高0.5米,碑文自左向右为“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口日,故国民政府委员徐固卿先生之墓孙科敬题。”墓包高1.5米,直径2.5米,呈白色。墓包后面砌有墓墙,墙高2米。
  徐绍桢墓在抗日战争中为炮火所毁,“文化大革命”中墓地被毁。1986年由全国政协批示,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墓园。当时徐绍桢之子徐承熥从广西前来参加了动工前的拾骨安放仪式,目前墓保存完好。徐绍桢墓1992年3月17日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绍桢堪称儒将。南社的早期社员其弟徐绍棨所著《广东藏书纪事诗》,曾谈及:《徐绍桢·学寿堂》:
  从客讲义即投戈,戎马书生阅历多。
  学寿堂中题跋在,云烟过眼感如何。
  家传通介故儒门,戎幄谈经结习存。
  莫问钟山旧池馆,百城灰烬岂堪言。
  自注:旋兄绍桢,字固卿,先伯子远公之第九男。子远公参总督节署幕,而娴于经术。以通介名堂,富藏书。曾葺一屋,在城北丹桂里,中有池,池之南曰“水南楼”,而西侧为“攓云阁”,均藏书处也。著有《通介堂经说》、《乐律考》、《说文注笺》、《灵州山人诗录》、《攓云阁词》,均已刊刻。
  绍桢绍承家学,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历任两广幕职,旋以创练新军,改任军职,任江南第九镇统制,授江北提督。革命军兴,有功革命,任卫戍司令。功成身退,后曾任广东省长。绍桢嗜书,搜藏甚富,虽参戎幄,亦以书卷自随。光宣间,在南京治兵,于后湖湖神庙之左,购地五十余亩,建藏书楼,所藏不下二十余万册。辛亥起义,书尽为张勋所焚,故绍桢南归,草有《壬戌十二月由沪车过南京太平门》诗,云:“车行忽过太平门,遥指钟山认旧园。八代兴衰已如此,百城灰烬同堪言。”自注:“言张勋焚其书楼事。”诚慨乎言之也!绍桢入民国后,又曾复收书,寓北平,与琉璃厂书肆来往最密,所藏复充牣,著有《学寿堂题跋》,于版本研究至精。惟晚年为环境所逼,珍本无存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绍桢生平酷爱读书,收藏书籍颇丰,在南京任职时曾建藏书楼,至辛亥革命时已储书20余万册,惜被张勋焚去。之后,又四处寻访,所收渐多,再筑“学寿堂”藏之。晚年病居上海,致力著述,颇精版本及历算之学。著有《共和述义》、《四书质疑》、《三国质疑》、《勾股通义》、《六书辩》、《学寿堂文集》、《学寿堂诗集》等。还有1928年徐绍桢尚撰《学寿堂丁卯日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绍桢所著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11条目有:《学一斋算学问答》一卷(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学一斋勾股代数草》二卷附《课草》二卷(光绪刻本)。《三国质疑》六卷(学寿堂丛书本)。《后汉书朔闰考》(光绪辛卯刊本)。《六书辩》(自刻本)。《韵义便考》(光绪刻本)。《四书质疑》十卷。《孝经质疑》一卷。《大学述义》一卷。《学寿堂诗说》十卷附录一卷。(影印本)。《学奇堂丛书》十二种八十九卷二十八册(清光绪间刻本)。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发表于 2012-8-2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厉害了!楼主,I*老*虎*U!
徐氏宗亲网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12-8-29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先驱,徐氏荣耀!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21 04:24 , Processed in 0.22414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