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孺子墓迁葬考疑
3 B/ } s r0 J5 v0 ?" Z1 j# w/ ^' G- _; T. l
南昌地方史的资料,明清的文献数量庞大,但最早的源头,除了追述<史记><汉书>,真正最科学准确体系完备的, 其实就是<水经注赣水注>里根据郦道元以前所见文献的描述,所以这部名著对南昌古代文化研究就特别重要,南昌城最早的方位细节就记载在这书里,
( j' c) V4 F) E1 b<水经注赣水注>摘抄:- o0 X7 u" j0 N6 y
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徐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县故城西,汉高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陈婴所筑也。……陈蕃为太守,置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故以名郡矣。……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步即水渚也。赣水又北径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西北五六里有洪井,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西有鸾岗,冈西有鹄岭…………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有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居民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盛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
& Y& t2 ~8 h8 Q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弛,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
" L7 k" ^- W# h; D& Q上面是把<水经注>里南昌部份的关键方位语句挑出来了,文学性的描述要看全本才会感觉到郦文的精美.
+ ~, C0 u& W9 P; k, F上面可以见到进入汉南昌城地区的第一地标就是在古名白社的徐孺子墓,郦道元描述城市从地图上是由西北而东南而来的,在赣水里就是从长沙国一路由今天的莲花万载高安丰城南昌海昏九江以至于浙江地区,他进入南昌城地面首先描述的地标就是徐孺子墓,然后是南塘的徐孺子宅<那就在孺子亭公园的东面>, 然后进入汉南昌城,描述陈蕃下榻.
_. o$ m# ?3 V汉南昌城的研究在国内郦学界是迟滞的,因为一些研究的大家鲜有南昌或江西人,2000年师大黄强教授嘱我以江西代表去参加天津师范大学召开的历史地理学年会,予会的葛剑雄,周振鹤,辛德勇诸名家多是江浙陕西北京等城市的,对西北,东南等著名的城市研究非常深透,对于我们南昌,人家不是本地人,缺乏方位等深入的体会,就不太容易深入了,所以汉南昌城的研究可以说好迟滞,甚至城址都搞错了,更别说对城市的细节进行研究.( r+ k2 p1 e+ J, X$ m2 e$ R
我在十五六年前的文章<南昌城迁考>里大致确定了汉南昌城的范围,有兴趣看细节的可到我博客里搜看地方史研究分类文章的<南昌城迁考>及其附图,在这里为图简便就把手绘的城图列出来:8 _ ^% B2 G9 R9 V6 D1 M0 I* p
X
( u9 |" {. F5 z e" V2 }& U- q这是我十五六年前根据<水经注赣水注>圈定的汉南昌城大致范围8 D; n2 Z \! H @6 `
9 y O/ `" j$ m0 B/ A) S$ W+ j
根据古籍记载算出的每个地方的距离7 N4 C3 b) F) F$ K( n& `# m# w, S6 }
% U. r/ n9 _/ a6 Y千古名墓的老照片" ^1 W# o: K+ T% D
$ x! }8 E, v5 a% T+ q十五年前根据南昌历代考古资料发现古墓标出的墓葬分布图 ,2000年以后发现的还可继续标在这图上,. v/ G8 l( W3 r6 e: {5 D) a3 U; g
1 z( l7 N: Y* H8 _2000年天津地理年会委托浙江大学阙维民教授从国内某机构搜讨的非常珍贵的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赣水注图》,阙先生是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的硕士研究生, 是侯仁之先生的博士研究生 , 阙先生自己也是历史地理学的核心专家.2 Z8 y, o# h r. o2 x# {
从上图可见杨熊《水经注赣水注图》对徐孺子墓的重视程度.
. Q% }4 @0 _' j" `& F) M% f8 h$ S/ R, P' H8 }/ K0 b
我近年对汉南昌城深入研究考定的汉南昌城图,汉晋古墓那可全在这城的区域以外,省博物馆刘诗中馆长有一年在报纸上微言大义的说万寿宫商城工地的烂泥里有汉唐的墓葬,我知道是在不动声色的质疑我以前的汉南昌城范围图呢,现在今年定的这个汉朝南昌城考定图范围更小了,其下限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南昌发现的汉晋古墓,那可无一例外都在这城以外.' Z; U- A5 Z+ b
. m% ~1 K8 ^ E* R+ p6 i
根据上面汉南昌城所作的清晰示意图 , 里面的线是汉初南昌城城市主干道.: M$ h1 c: R/ y% O+ ~
; h+ D& H8 {9 V- W豫章郡大樟树的故址,经过辛苦考证,确定在子固路和中山路相交的中亿大厦,考证细节可看我前两天的博客文章(杨军先生说南昌没有汉瓦是错的)! Y& I9 K' B( _( P! f |9 {5 w
一句外国名言不记得具体的细节,好像是断言一本名著的寿命比这国家的国会大厦还要长,果然帝国灭了,而名著还在世上流传.3 W6 q. K9 `. v4 w
我看《水经注》这部名著,只要中华文明不灭,那是一定要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南昌在这千古名著里记载的景点,唯有汉徐孺子墓的墓室还在,而南塘的徐孺子宅,松阳门的大樟树,郡北的贾萌庙,孙奋城,齐王城,都物是人非了,唯有这东坛巷的徐孺子墓室地址还原封未动,这真是个奇迹呢
2 V* k5 v* ?- H5 a; D: W! w) `这来源于历朝历代对徐孺子墓的保护.
% A( j5 |0 H9 }南昌自东汉名士徐孺子死后不久,就形成了祭徐的传统,徐孺子的名气实在太大了.魏文帝曹丕论海内名士,对徐孺子评价都非常高,历代郡守到南昌,往往是下船先祭徐孺子墓,再进城办公的.3 v y. Q; n; k" e4 x) P
像夏侯嵩,东吴的国舅南阳谢景,顾邵,温峤等名人到南昌第一件事大多是先下船祭徐孺子墓的,《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记载都是如此,唐朝张九龄如此。明朝更定为官祭制度化了。
+ c+ T" J8 A) j下面把历代祭徐的一些大事列在下面:/ X$ F, ^' A' x( Y0 u% ]
<水经注赣水注>:豫章太守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名思贤亭 .) m) f `4 z* j7 X
《三国志﹒吴书》'顾劭....起家为豫章太守。下车祀先贤徐孺子之墓。优待其后。禁其淫祀非礼之祭者。
3 \9 ?2 ]% V. ?$ Z6 W) ~! N《晋书温峤传》'代应詹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甚有惠政,甄异行能,亲祭徐孺子之墓。又陈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
( s2 |+ [! j* ?<艺文类聚>《晉王珣祭徐聘士文》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曰:豫章徐先生,陶精太和,誕膺一德,藏器高栖,確爾特立,貞一足以制群動,純本足以息浮末,宣尼有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若先生者,抑亦當之矣。限茲遐路,無由造敬,係佇靈宇,乃情依依,故貢薄祠,昭述宿心,神而有靈,儻垂尚饗。
6 D9 W) I5 \' @% [+ W& |<艺文类聚>《晉殷允祭徐孺子文》曰:惟豫章太守殷君,謹奠漢故聘士豫章徐先生,惟君資純玄粹,含真太和,卓爾高尚,道映南岳,逍遙環堵,萬物不干其志,負褐行吟,軒冕不易其樂,時攜虛榻,佇金蘭之眷,千里命契,寄生芻之詠,非夫超悟身名,遁世無悶者,孰若是乎。夫誠素自中,微物為重,蘋藻是歆,實過牲牢。
- @$ m! Z1 Y/ y7 G! G《南史》王纶之字元章永明中歴位侍中出为豫章太守下车祭徐孺子许子将墓图画陈蕃华歆谢鲲像于郡朝堂为政宽简称良二千石; u2 F& B T7 ~0 p( Y) x2 s; F
张九龄《曲江集》《后汉征君徐君碣铭并序》
4 ?) e2 V& W, T% ~) V7 u晋的名士温峤死后葬在徐孺子墓的边上,叫温公墓,建有温公庙呢,宋代以后不学之辈误以为是司马温公司马光了,嫌温公庙不好听,改叫司马庙了,我们这的司马庙立交桥段的地名沿革就这样来的,, y- j' b: G; F, w* x
可见,晋人是以和东坛巷徐孺子墓为邻作为荣耀的,4 Y# k; W2 _! Q; E! V
有件事对东坛巷徐孺子墓的价值造成了冲击,% p v6 F6 H E1 m; B
前几年在梅湖古墓% g/ r r9 T. u3 f9 o/ ~+ k6 t
' m# m6 [& M7 {8 r里面发现了一块铭文砖,/ v% m7 U( g' Q! C
* i4 j3 L8 A6 k! W
铭文里面涉及到徐孺子墓方位的记载。$ f7 t/ n) x- s+ G- u# Z. }2 g: ]2 N
省考古研究所的王上海先生在一篇论文里对其文字做了考释如下:
$ o% K/ S; |0 m' O第块砖有列。
6 `. f9 Q/ O8 R" ^第列吴故尚书左承豫章国海昏县- F- N5 l& @, i. x- ~8 Y. K
第列都乡举里喻檐字子裕年五十三8 x T$ C3 N' C/ s* f L2 B) |
第列以天纪二年卒葬于本县旧墓西. T& U2 K; j' t [9 t" t
接3 p8 _) ^0 I6 k0 X$ S. w( H
第列萧条不安以咸和七年十一月壬子( Q' l& w! P: c: }) U% L8 q
朔廿四
4 H; D2 Z; R" `& r* Y9 Q! c) M. `; y第列日改葬南昌县南出廿里汉故聘士- H, v; U- Q! W# s, }# Z
第块砖有列。
- N4 }* m$ W- F U第列徐稚墓之南一里檐之先出自有
2 t! Q% }! z$ i" M5 R9 U周
' u4 f% I5 w& L! O" Y2 x第列郑恒公友之胃裔也第块砖有列。
8 U2 P; F4 S3 t' b8 X9 V% a第列吴故尚书左承豫章国海昏县
; Y' Z5 g' a- Y" M. p1 k$ |第列都乡举里喻檐字子裕年五十三8 _3 T8 f& Z) W/ s9 o
第列以天纪二年卒* r- F$ s( l5 I, L& j
上面墓铭中:
7 H: X. o, J, f4 e; F天纪二年、咸和七年,王上海先生考:7 \0 l) k; s \* \7 X5 [" _2 y) J
天纪年系东吴乌程侯孙皓的纪年, 天纪二年即 公元278年,咸和年系东晋成帝司马衍的纪年,咸和七年即 公元332年。由此可知墓主人从初葬到改葬的间隔时间是54年, 该墓为夫妻合葬墓。7 F' v$ o* s, T# R3 h8 B# @
王先生对墓铭大多数重要的信息都做了考证辨析,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句没做深入的阐释,
]; J& H- F3 [% p/ Y' w改葬南昌县南出廿里/ S( R9 t5 A+ |* z& _
上据王上海先生考证墓铭,其改葬下限在东晋成帝司马衍时期, 那个时候甚至还早于刘宋雷次宗写<豫章记>对南昌进行描述呢 ,那个时期的南昌城毫无疑问是汉朝一脉相承的南昌城,即使是持唐朝迁城观点的专家对这个也是没办法提出疑问的,由上墓文看出徐稚墓在南昌城的南面二十里,那么南昌城正在它们的北面二十里,这就正是抚河边的老城区,灌城度假村那边的古城址方位离这那可差了去了.
: x, B0 q7 C/ Q$ i! s) H8 f这大致符合我用宋明清史料算出的距离,9 F$ [4 Z" }# S+ i$ ~; o* ^1 ~' l
, V7 M, U4 l( n宋世鑫帮我用现代技术测了下:
+ Z4 r5 J/ g# b1 V* @4 U% Z9 q6 Y
3 W: g5 _: I, [2 q这里要考虑今古度量衡的变化,还有就是古人算的路径未必是今天的直线距离,
6 o8 c( C+ V& O2 O" l好像《水经注》的研究中胡适在地球仪上用尺子量了从中原到印度的距离,发现没有郦道元讲的几万里那么长,只有一半左右,,差得大了,《水经注》研究的巨擘陈桥驿先生嘲之为那叫“空中鸟迹”,古代的人可不能象鸟一样飞过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去,胡适想错了.道路可不是直线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卢方琦硕士在他的<明清南昌城研究>里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复原了南昌周边的古地貌,南昌城南一直往十字街一带古代是有山的,故而成墓葬区,没有挖掘机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那路线并不是直的,和今天电脑地图上测的直线距离会有误差的。' ^( f) s' w- w, u$ k: t5 g) a
江西省博物馆老馆长刘诗中先生有次在电视节目里和南昌市博物馆的赵德林先生到了东坛巷徐孺子墓室故址,刘先生就据梅湖古墓铭文对东坛巷的徐孺子墓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以为梅湖墓铭言徐稚墓当在梅湖墓北面的一里,而东坛巷墓离梅湖墓差距显然不是这个数,所以东坛巷徐孺子墓是假的。# H' Z" I$ b, e9 Q1 M' K
刘先生是江西考古界的泰山北斗,说话是极具份量的,他来质疑其真实性,已被民居盘踞的东坛巷
; z4 M5 C$ V+ R2 Y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