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徐氏 登录
徐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徐建新石可的个人空间 http://www.xu-shi.com/?3611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华徐氏始祖陵

已有 86 次阅读2011-11-16 23:19 |系统分类:随手偶得|

中华徐氏始祖陵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华徐氏始祖陵,建于山东省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205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豹公墩。

目录

简介
详细内容
  1. 来源
  2. 东海郯城
  3. 历史悠久
  4. 地位重要
始祖陵规划
  1. 徐姓人氏仍十分兴旺
  2. 古郯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
中华徐氏始祖陵概述
  1. 合理性
  2. 唯一性
  3. 渊源性
  4. 渊源性
风水
  1. 全局发脉梗概
  2. 解读下震龙
  3. 中华徐氏始祖陵周围小环境
中华徐氏始祖陵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1. 一、工程概况
  2. 二、设计依据
  3. 三、规划设计
  4. 四、陵园建设主要项目指标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中华徐氏始祖陵,建于山东省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205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豹公墩。

编辑本段详细内容

来源

  中华徐氏始祖陵,也称豹墩、大墩、六里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
  

中华徐氏始祖陵

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次终黄氏、三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故死后葬于“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的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东海郯城

  关于郯城县为什么称“东海郯城”?查阅一下史料便可明了。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订的《郯城县志》载:“郯城县唐虞时为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郯子国……秦易封建为郡县,以是城为郯郡地。汉改为东海郡,置县十二,治郯县。……东汉分东海郡,置琅琊国,东海领县六。晋,东海郡领县三,皆治郯县……”由此可见,至少在西汉时期,郯城县就属东海郡地,且长期为郡、县的治所。因此,宋代学者在修订《徐氏宗谱》记述郯城时,冠“东海”二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历史悠久

  徐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辞海》关于“徐”的第三义项解释为:“古国名。亦称徐夷或徐方,东夷之一,……在东夷中最称强大……周敬王八年(前512年)为吴国所灭。”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先生在其专著《东夷杂考》中也说:“徐夷所处一带,北邻大彭、郯、莒诸国,东南与淮夷毗邻。在商代时,一度强大到威胁成汤播迁。在周穆王时,徐偃王的势力强大到几乎席卷东南,弄得穆王也只好半公开的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可见当时徐国的影响及势力之大。而关于早期徐国的地理位置和活动范围,山东省学者李常松先生曾有专文考证:“古代徐国,人们习惯认为它一直处于徐州一带。而临沂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徐子汆鼎等却以确凿的证据证明,西周早期徐国原位于今蒙山西麓的费县、平邑一带。位于今徐州一带的徐国,是西周中期徐人南迁后重建的。”(见1993年10月10日《临沂大众》报)。山东泗水学者赵宗秀先生在其专著《试论商末周初徐国之所在》(载《东南文化》1995年第1期)一文里,也表达了对此说相同的观点。由此,专家们推断,从史料上看,郯城为早期徐国的活动区域之一;从地理上看,郯城位于山东的费县、平邑与安徽的泗县之间,距离费县、邳州、徐州很近,到泗洪也不远,始终处于徐夷的活动范围之内。因而徐氏始祖发祥于郯城并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确如前引《徐氏宗谱》所述。徐氏始祖葬于“东海郯城北七里”这片开阔的平原地带应为事实。至今“豹公墩”虽经历数千年,但名称仍为徐氏及当地人代代相沿,陵墓的封土虽经风雨沧桑,保存仍大致完好。据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郯城镇城后村81岁的徐祗法老人介绍,“徐氏族人,世居此地,代代相传。豹公墩为徐氏始祖的陵寝,安葬着豹公以上五代先祖。”他解释说,“豹公,姓徐,单名‘豹’,豹是****的‘豹’,‘公’是对他的尊称。”清代《郯城徐氏宗谱》纂修者徐嗣爱的裔孙、郯城镇龙门村78岁的修谱专家徐祗湘老人也说,他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带着他于每年的清明节前到豹公墩祭祖扫墓,并告诉他,豹公墩葬着徐氏开基始祖,应该永世纪念。

地位重要

  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郯籍徐姓名人。如:徐宁、徐湛之、徐羡之、徐孝嗣、徐凭道、徐勉、徐摛(摛音持chi)、徐陵、徐俭、徐伯阳、徐旷、徐有功等。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候,郯籍徐姓人士至为发达。子孙数辈,位居高官,连绵延续,声名显赫。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皇宫贵戚,还有被称为“一代文宗”的文学巨匠。如南朝宋著名宰相徐羡之,“起自布衣,直以志力局度,一旦居廊庙,朝野推服。”南朝宋武帝刘裕逝世后,徐羡之“与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受遗诏辅政。“少帝失德”,徐羡之等计议“废而杀之”,另立新主,表现了以国家大计为重,不顾身名的大无畏风范。又如南朝梁文学家、中书令徐勉,知识渊博,修身慎行,很重操守。他任吏部尚书时,一次与朋友晚间聚会,有人借机向他托情要官。他严肃地说:“今晚只可谈谈风月,不宜叙及公事。”自此以后,他的嫡传后人为了缅怀继承徐勉的高风亮节,将他这支徐氏堂号称之为“风月堂”。再如梁、陈年间著名文学家徐扌离、徐陵父子。他们在为官从政的同时,“通览经史”,文学功底很深。他们写的诗华美艳丽,为世人所重,与当时著名文人庾肩吾、庾信父子齐名。其创作的宫体诗被称为“徐庾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徐陵,在文帝、宣帝时,“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被称为“一代文宗”,极具盛名。(以上几例均见清《郯城县志?人物志》和《二十五史?南史》)。

编辑本段始祖陵规划

徐姓人氏仍十分兴旺

  如今,郯城县徐姓人氏仍十分兴旺。这里流传一句民谚叫做“郯城县,徐一半。”指的就是郯城县徐姓人口众多的意思。全县总人口98万,徐姓人氏就有八九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全县17个乡镇、674个行政村中,徐姓人士聚居村很广泛。单纯以徐姓命名的村子就有20多个。如:徐庄、徐集、徐圩子、徐出口、徐蒲坦、徐大墙、徐海子、徐林等。很多郯城籍徐姓人氏还在各级党政机关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或成为各行各业的名流,功业著及海内外。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任郯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徐祗琦就是郯城县归昌乡人。徐祗琦后来在一次处理事故抢救工人过程中,不幸以身殉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古郯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

  近年来,随着古郯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和寻根热、旅游热的兴起,郯城县及国内外徐姓人士对徐氏始祖陵豹公墩给予了十分的关注。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部门也纷纷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并由此逐渐带动,使濒临“偏”“冷”的古代徐国史研究和徐氏始祖寻根溯源活动逐渐“热”了起来。郯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因势利导,认为这是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提高郯城知名度、发展郯城经济的良好切入点,明确指示有关人员要拿出精力,对豹公墩多加宣传研究,开发保护。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副市长王晓嫚,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建峰,副会长赵丹峰等领导同志多次到豹公墩进行视察,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开发保护好这一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专门拨出经费,安排有关人员做好此项工作。1998年清明节前,郯城县徐氏宗亲代表400多人,在豹公墩前隆重集会,首次举行了规模较大的祭祖活动,并树立了“徐氏始祖墓”碑。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郯城县以及国内外徐氏宗亲每年都有人集会,于清明节前后到豹公墩寻根祭祖,以表自己的敦亲睦族之情。2001年4月1日,江苏省新沂市徐氏宗亲代表和涵盖苏、鲁、豫、皖4省38个县市的“鲁西南统系”徐氏宗亲代表,专门刻制了两块祭祖碑,自遥远的地方运来,竖立在豹公墩始祖陵前。在这天举行的祭祖碑揭幕仪式上,郯城县政府副县长李宗涛专门莅临讲话,并为新树立的祭祖碑揭了彩。2001年,豹公墩被郯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政府和郯城县政府都把豹公墩中华徐氏始祖陵的建设,列入全市和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设计在那里开辟陵园,建造徐氏始祖纪念堂、碑林、徐氏名人塑像等。目前,由山东省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和山东省郯城县人民政府联合署名制作的《中华徐氏始祖陵》纪念碑已经刻制完成,碑文由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主要领导起草,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审定,碑体大字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徐利明撰写,近期即将竖立在豹公墩旁。继《临沂日报》、《郯城报》、《郯文化研究》等报刊分别刊出关于豹公墩的考证文章和有关徐国史研究的文章之后,由广东徐伟坚主编出版的大型专著《徐氏古今文化大观》和由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编辑出版的《世界徐氏宗亲总会会刊》等文史书刊,均刊登了豹公墩的照片、碑文及介绍豹公墩和郯城徐氏历史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海内外徐姓人氏来信来电或亲自来郯城,表达寻根祭祖的迫切愿望。广东、台湾、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徐氏宗亲还表示将出资进行豹公墩的开发与保护。可以预见,在郯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中华徐氏始祖陵将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展示其更加光辉夺目的前景。
  [1][2]

编辑本段中华徐氏始祖陵概述

  徐斌
  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先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使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尽其敬”的社会风气依然不能改变。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今天从昨天走来,今天就是昨天的延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祖就没有后昆,忘记先祖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尊崇、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富民强国、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与荒诞不经之封建迷信迥然不同,当明察焉。因此,今天,海内外华夏徐氏宗亲云集郯城,祭祀圣祖是“慎终追远”的善事善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承前启后,世代相传,继而发扬之、光大之。
  中华徐氏始祖陵,俗称豹公墩,位于郯城县城北7华里处。为什么说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呢?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理由予以确认,以就教诸位方家、学者和广大宗亲。

合理性

  按徐国建立时间及其活动范围确认,具有合理性
  大家知道,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逐渐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完全的血缘关系得以确立。抵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进入以城池为标志的“古国时代”。这时家庭、宗教成为古国、方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姓与氏出现,随之产生了“姓氏文化”。这就是费、徐等大批古国、方国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那么,徐国建于何时,前期活动范围又在哪些地方呢?《史记·夏本记》载:“禹,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褒氏、费氏、杞氏、缯氏……”由此可知,费国建于夏代,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国家。《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史记正义》认定,大费就是伯益。伯益是禹的接班人,《孟子·万章章句上》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府志》载:“箕山,费县东南四十五里。自方山而东南起此山,顶平长数里,石灰紫色,可作砚(即金星砚,笔者注)。山前有古寺,山西有隐真洞。”《黄志》载:“岩壑幽杳,泉流石壁下。”益避箕山,当即此山也。《竹书纪年》载:“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然而启不服,公开提出“儿继父业理所当然”的主张,废止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形成“夏传子,家天下”的格局。《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也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而立启。”《战国策·燕策》有同样记载:“启与友攻益而夺天下。”伯益失败后,只好退居原封地即费国。夏启六年伯益惨遭杀害,费国被灭。因为伯益是东夷人的领袖,他被杀害引起东夷人的强烈不满,启不得不于夏启九年,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于是,若木继承父亲之封爵,在原地盘上即“以山东费县为中心”、“伯益多年经营的兴旺发达地区建立徐国”。(李浙江《秦人起源东方考》)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今郯城、费县、平邑、泗水、临沂、苍山、临沭、邳州等地。尤其郯城,沂沭两条大河纵穿南北,东部马陵山,又是平原大地与浩瀚大海的天然分界,且为东西南北文化、交通的交汇点,是徐国的战略大后方,地理位置极端重要。
  有资料显示,徐国自夏启九年建立,至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失国,共存在1600多年。其中,自建国至公元前1100年前后,因战争徐国败于鲁国,而被迫南迁,其间近千年,传位30世,计夏袭国君12世,商袭国君16世,周袭国君2世,徐国一直游动在以郯城为大后方的广阔地带,从时空概念上判断,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恕本文不论述徐国南迁后的疆域)。

唯一性

  遵众多徐氏族谱记载确认,具有唯一性
  对豹公墩,即中华徐氏始祖陵,从现存之众多的《徐氏族谱》的记载,都可得到印证。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述:“……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次终黄氏、三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从若木始祖至五代国君豹,死后均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北七里。除此之外,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安徽新安《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山东《东鲁徐氏族谱》等均有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的记载,迄今无二说,唯一成必然。相比之下,黄帝陵尚不止“桥山”一说,曹操墓多达72座,而徐氏始祖陵在郯城历时4000多年尚无二说,真可谓“根扎郯城,枝繁华夏,远播海外”,一脉相承,不紊不乱,“天下徐氏一家人”。幸哉,大矣哉!
  谱牒学,源远流长。早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有氏姓世系的记载。《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谱牒旧闻。”可见太史公司马迁对谱牒的重视和信赖。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有徐令意、徐行坚等撰修的《东海徐氏老谱》。唐太宗李世民,曾修订《氏族志》。宋、明、清撰修姓氏家谱,渐进鼎盛时期。《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史、方志形成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谱者,记也,谱乃信史。自然,族谱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信程度很高。故对上述族谱记载的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均葬于郯城是肯定无疑的,确认中华徐氏始祖陵是天经地义的。

渊源性

  以郯城徐氏为望族确认,具有渊源性
  2004年,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成立,拉开了望族文化研究的序幕。研究会确定,苍山肖氏、郯城徐氏、费县颜氏、兰山王氏、沂南诸葛氏等为临沂市望族,分别编纂《望族志》和开展望族文化研究,以期为现实服务。把郯城徐氏列为望族不难理解,以余之愚见,至少有三条依据。其一、郯城徐姓人口多。全县867个行政村,有徐姓人居住的即有200多个,其中徐姓居民占80%以上的行政村超过40个。全县近百万人,徐姓就有九万多,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过去有民谚:“郯城县,徐一半”。虽有夸张,但可理解。其二,郯城以徐姓命名的村庄多。诸如:徐庄、徐集、徐圩子、徐出口、徐蒲坦、徐大墙、徐海子、徐林等,多达十几个。其三,郯城徐姓名人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郯城籍的著名人物,从正史、地方志、家谱中能够查到的即有:徐宁、徐湛之、徐羡之、徐孝嗣、徐凭道、徐勉、徐摛、徐陵、徐俭、徐伯阳、徐有功等。他们当中,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文学巨匠,有皇亲国戚。据上所述,郯城徐氏确实无愧为一方之望族。探其究竟,盖因徐氏发祥于斯,幸赖先祖荫佑。先祖为源,后裔为流,源远而流长,此乃必然也。

渊源性

  从民间祭祀相沿成习确认,具有渊源性
  “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一般来说,人死了要葬于祖籍。徐氏既然发脉于“东海郯城”,先祖们仙逝后葬于郯城是顺理成章的事。由此推理,作直言判断,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当然也就不难理解了。再从民间的相传习俗看,据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郑城后村年逾八旬的徐祗法老人说:“徐氏族人,世居此地,代代相传。豹公墩为徐氏始祖的陵寝,安葬着豹公以上五代先祖。”龙门村徐祗湘老人也说,他小时,爷爷每逢年过节,即带他到豹公墩扫墓祭祖。还有许多徐姓族人相沿成习,经常到豹公墩烧纸、磕头、凭吊、祭祀。试想,不是时代相传,视豹公墩为徐氏始祖陵,徐氏后裔能这样虔诚祭祀吗!事实上,不仅郯城徐姓族人不忘先祖,而且在历史上远道而来郯城寻根问组的徐氏宗亲也不乏其例。清乾隆三年撰修的《新安徐氏族谱》中,有徐禋写的《新安徐氏开族始祖昶公考》其文中大意说,徐昶任歙州刺史,是新安徐氏始祖,但他的祖籍是哪里,众说纷纭,考察无据,历访无踪,难成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唐懿宗宰相相徐商的五世孙、唐昭宗宰相徐彦若的四世孙,而徐商、徐彦若都是徐有功的苗裔,先世家东海郯城,而《唐书》却把徐商、徐彦若记成河南新郑人。究竟如何对呢?为此,新安徐氏族人结伴,于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不惮往还四千余里,泛舟钱塘,涉扬子,渡淮而航东海,越海州,历赣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访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则亦灾于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废然返而还……。”这些记述,一方面说明他们未能如愿,另方面也衬托出他们身居千里之外,尚知道祖籍是郯城。因为徐有功是郯人,他们都是相隔几代的后人,自然也是郯人。由此更说明天下徐氏“根扎”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也在郯城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近几年来,海内外徐氏宗亲纷至沓来,寻根问祖,此乃人心之所向,众望所归。我们应该敞开大门,优化环境,铺平绿道,热烈欢迎五洲四海的徐氏宗亲都能畅通无阻地回归老家探亲访友,祭祀先祖,并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凭徐子汆鼎等出土文物确认,具有可信性 1965年,在费县上冶镇台子沟古墓中出土的徐子汆鼎,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周初青铜器,其下面有阴铸铭文“徐子汆之鼎百岁用之”9个字,系徐子汆的随葬品,属国家一级物。
  徐子汆鼎出土,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填补了山东省境内没有徐国文物出土的空白,证明蒙山前怀费县、平邑等一大片土地,确实曾是徐国的活动疆域。其二,徐汆就是徐渰,系徐国第28代国君。湖北学者徐显之《徐国纪略》称:“……二十八代君汆,即后人所称之徐渰,建都与山东蒙山南麓之费县、平邑一带。”四川学者徐建维《古徐国始末简述》:“再封徐国。建国第28代君徐渰建都费,有1965年在山东费县出土的徐子汆(渰)之鼎百岁用之可作证。”他分析:“汆、渰字形、字音、字义与费县的环境气候和徐渰在44代国君的座次排列是吻合的。”我赞成上述说法。其三,费城一带是古徐国的遗址。费县上冶镇境内的东西两个毕成村,原写为鄪城村,因为“鄪”字生僻难认,直到上世纪80年代编纂地名志才改为“毕”字的。古费国都遗址就在这两个村附近。城成长方形,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出土文物有瓦当、陶罐、铁枷、铜镞等。而出土徐子汆鼎的台子沟,距城遗址仅有3公里。有国就有都。城市、文字、冶金术,是判断国家起源的三要素。此处上有古城遗址,下有铜鼎出土,而铜鼎既能显示精湛的冶金术,又有工整秀丽的阴铸文字,三要素齐备,完全符合地上资料和地下资料“二重证据法”,可谓徐国商末周初地理位置是明据铁证。再与《尚书·费誓》相印证,更说明费县、平邑是徐国的前沿阵地,而郯城则是极其稳定的大后方。由此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徐国自建立至周初近千年的势力范围,就是今郯城、费县、平邑、泗水、临沂、苍山、临沭、邳州一带;二是郯城既然是徐国的发祥地、大后方,把祖陵建在这里,无疑是最稳定、最安全、最适当的。
  据风水学要素确认,具有吉祥性 人所共知,大千世界,无处不学问。在万事万物中,已知的是有限的,未知的是无限的;已破译的是科学,未被解释的是神秘;神秘是科学的胚胎,科学是神秘的归宿。在科学研究领域里,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我们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敢立潮头勇探索,正确对待和参与研究未知世界。 中国风水学,是在自然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由古代先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践、思考和感悟而建立起来的,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由理论实践、实用方法、实践案例组成的庞大的体系,其中虽然包含着某些非科学的成份,但是以“天地人合一”为出发点的追求和认识,却闪烁着中国先哲们大量的真知灼见。可惜在“五四”运动后,一度当作“封建糟粕”而摈弃,至目前已相对滞后于外国。当今欣逢昌明盛世,言路渐开,人们打消了顾虑,敢于涉足边缘学科,使几乎濒临消失的风水学,又逐渐得以复苏。据说,武汉、天津等大学,已开设了“建筑风水学专业”,预示着正朝科学风水的道路前进。
  《黄帝宅经》认为:“阳者生化物之父也,阴者生化物之母也。”“阴阳之理,顺之则亨,逆之则否。”现代科学证明:“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说白了,风水学就是环境条件学,环境影响一切,甚至决定一切。殊不知,现代人在享用现代科技所带来“文明”的同时,无不感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可怕前景。“人定胜天”的理念,当然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其本身所造成的破坏,又何尝不令人担忧。近期,我国西南五省市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不正印证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后果吗?

编辑本段风水

  现在,我们探讨下中华徐氏始祖陵的风水

全局发脉梗概

  首先谈下全局发脉梗概。从地形图分析,风水学认为全世界龙脉是从昆仑山发端的,地理学则称昆仑山是世界屋脊,它脉出八方,有五大干龙跑向各处,其中三大干龙蜿蜒在中国境内。这三大干龙,一条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称之为艮龙发脉;一条走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称之为震龙发脉;一条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称之为巽龙发脉。这艮、震、巽三大干龙,自西北走向东南。山脉走向又直接影响江河流向,江河又称水龙。风水学要求龙脉要长远,气势要磅礴。因山脉水流的走向,形成我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导致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气温偏低,土地贫瘠,植物生长不良;而东南地区则气候温和,水源充沛,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植物。风水学认为:“山主人丁水生财”,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都聚集在东南地区,经济也发达于长江、黄河两岸,而且越靠水近,人财越旺盛。风水学认定的好坏,同这种地理环境因素并行不悖。纵观历史上大部分著名人物也都出生在黄河、长江流域,同风水学所含的龙脉成正比例。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自然因素,客观环境所决定的,有其因果性。

解读下震龙

  其次解读下震龙。按八卦分析,震之象:为雷,为龙,为足,为长子,为玄黄。震阳性,阳起于二阴之下。位于东方,属性为木。卦气主春,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六大节气。震主行,雷气以动。帝出乎震,帝乃上帝太乙星也,太空群星皆由北辰太乙之磁力放射而发生分裂与凝结作用,正反互变形成星球。“帝”字具有统领群伦、创造万物之义,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故而人类的最高统领称“皇帝”。震卦的含义,为动力激发静态之肇始;为阳气初动、生机始现之契机;为生物之萌芽,形成壮盛、复兴、长青之原动力。主万事顺利至极,主万物生机勃发,大吉大利也。再从地理位置上分析,震龙之脉涵盖山东和古徐国前期的全境,黄河、长江又分别汇入渤海和东海,脉遇水止而使流经的大片土地结穴,自然处其结穴要处的中华徐氏始祖陵、乃至整个郯城,都成了一方风水宝地。另外,徐为东夷人,居东方,主吉;其图腾为玄鸟,即凤凰,应“龙凤呈祥”,也主吉。而伯益通鸟语,善相地,发明凿井术,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英雄,自然也会选择吉地立国建陵的。

中华徐氏始祖陵周围小环境

  第三,从中华徐氏始祖陵周围小环境看,龙、穴、砂、水、向诸要素都符合要求。平洋地势,北高南低,名堂开阔,特别左有长流水,乃青龙环绕,主大吉。按金、木、水、火四局断,申子辰相合为水局,生门在申,旺门在子,为正旺向,立子午向,呈帝王格,玉带缕腰金城水,三合联珠贵无价,人丁昌炽大富贵,福寿绵远无穷期。立祖陵于斯,先有44代国君登位,后出徐羡之、徐摛、徐商、徐彦若等众多名相重臣事君,而今郯城徐氏又成为一方之望族,都以铁的事实,印证了中华徐氏始祖陵的吉祥性。

编辑本段中华徐氏始祖陵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陵园规划占地100亩;房屋建筑面积约10585m2;硬化地面、道路约24045m2;围墙681.2m3,需挖土方5616m3,需回填土方53938m3。大型大理石雕塑8座,中等石雕、水泥塑21座,大型牌坊2座,桥1座;室内泥塑单个大型像9个,群塑像15个;复制文物、收集历史徐氏名人字画、书刊、诗词歌赋刻于廊道,收集现、近代领导人、名人、名字画等刻于廊道之内;刻徐氏繁衍支脉大系图谱于影壁墙上;刻捐资人、投资人于功德墙、功德柱上;置部分休息用大理石凳、石桌;植柏林、绿化树、花草,立碑林,设置停车场设施,装饰卫生间(三星级以上)5处,洗车台1处;彩绘房屋廊道;铸钟置鼓(含好运钟);进出通道设施,消防设施,水、电、暖、空调等设施、污水净化设备、下水管道等。陵园规划设计评审详细建设图纸;各种手续办理(含土地征用手续)筹备建设费用。陵园管理机构办公用品等。概算资金约2.7亿—3亿元人民币。

二、设计依据

  1、现状地形图;
  2、《城乡规划法》;
  3、《文物保护法》;
  4、《旅游规划通则》;
  5、《建筑法》;
  6、《公园设计规范》;
  7、《郯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郯城县政府关于徐氏始祖陵园建设的相关文件。

三、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陵园突出东夷文化、大禹文化、凤文化。整体设计让人有进入祥瑞之地的感觉,同时又让人感到大气,充分展示古徐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2、设计构思。建筑历史时空文化轴,充分展示历史时空变化和地理空间关系。陵园设计犹如进入时空隧道,由近代走向远古。进入陵园时感觉较为近代(以大理石、汉白玉为主料),以明清风格为主;第二个牌坊即用木质,用宋代风格建造;广场力求用汉代风格表现;大门以春秋战国时风格;进入若木殿院,即为夏朝风格,直到黄帝、蚩尤、大禹殿和伯益、若木陵寝皆为上古风格。
  陵园整体尺寸和各部分建筑、功能区,基本依据天地相关数拟定。如陵园南北总长365.1418m,取周年之数,东西总宽180m,为半周天,暗喻凤文化占中华文化之一半之意。如大殿东西长36m,取36天宫之意,南北宽12m,取12时之意。如广场东西宽81m,南北长72m、9×9=81,9为最大单数,意为天,72代表地,取天阔地广之意。如徐氏支脉大系图谱墙,东西24m,高6m,取24节气和天生之花为6之意。再如陵寝南北长72m,东西180m,取吉祥宝瑞之地,子孙繁衍半天下之意。东西廊道,主要刻画历史徐氏名人轶事,皇帝敕封、诰命,历代徐姓名人诗词歌赋、字画文章于其内,还可将现代领导人、名人、徐姓著名书法家、画家等墨宝置于内,让游人了解徐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进大门24m长的徐氏繁衍支脉大喜图谱,及改姓徐氏后裔之图谱,便于游人寻根。车道南侧设七鼎六簋,代表徐氏先祖地位。广场8组大型大理石雕,表现夏时徐氏族群先进的文化。玉璧、玉琮示徐氏先祖敬天礼地,大门两侧为麒麟,取祥瑞之意,凤凰为东夷鸟图腾之意。神道路沿石,面宽0.5m,用于捐资人彰显之用;黄帝殿北墙外墙皮设功德墙,同样用于彰显捐资人。投资人在购物街廊柱之上彰显。
  3、场地概况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用地东侧200m即为205国道,此地原为基本农田(2009年已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地势平缓,无附属建筑物。
  4、陵园纵向设计
  陵园建设自南向北分为五大功能区:
  ①入口广场服务区
  此区位于景区南侧的主入口处,是整个景区的门面,主要为景区提供停车和商业服务。景区中轴线设置了两座牌坊,分别为入口处的明清风格汉白玉牌坊和宋式风格木牌坊,横穿景区的玉带河上架设三座桥梁,中间主大桥通车,两边的副桥行人。穿过玉带河进入广场,河边两侧分别放置了七鼎六簋,彰显徐氏族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间主广场区对称放置十座雕塑和两面旗帜,雕塑主题分别是玉璧、玉琮、烧陶、铸鼎群雕、制作弓箭、长矛群雕、劈山疏水群雕、伯益钻木取火雕像、狩猎、捕鱼双人雕、一纺一织双人雕、养猪、羊、牛、马、鸡、狗单人雕、男刨女点种双人雕。另外大门两侧分别放置了一座麒麟和凤凰雕塑。
  主广场两侧为陵园的停车场,分别为小汽车停车场和旅游客车停车场。
  ②“寻根问祖”祭祀区
  此区是以中轴线上大殿为中心,左右对称式展开布局。中轴线上主体大殿为:若木殿、伯益殿和黄帝、蚩尤、大禹殿,在大门和若木殿中间设置了一座徐氏支脉大系图谱墙,记载了千百年来徐氏族人的发展演变。
  大门两侧各有一座二层的钟鼓楼,并配置了相关服务用房,大殿两侧对称布置了厢房,各建筑之间以廊连接,建筑群在整体上形成一体,显得气势恢宏。
  ③办公区
  此区位于陵园的东侧,主要设置内容为:陵园管理处、徐氏文化研究院、游客中心、车管处等。
  ④商业街区
  此区位于陵园西侧,是整个陵园景区的商业服务中心,主要设置内容为:快餐店、古玩店、字画店、奇石店、珠宝店、特产店、书店、纪念品店、茶座等。
  ⑤陵园区
  此区位于陵园北侧,是徐氏族人墓地,以徐氏始祖陵墓徐豹王陵为中心,依次布置墓碑,并在始祖陵的左右各设置了一座钟、鼓。墓碑周围以浓密的柏树为背景,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并预示徐氏族系万古长存,生生不息。

四、陵园建设主要项目指标

  大殿:36m长×12m宽×3座=1296m2
  钟鼓楼:8×8×2=8m长×8m宽×2座=128m2×2层=256m2
  大门:8m×12m=96m2
  大门侧房:53m长×6m宽=318m2
  两侧廊道:81m长×3m宽×2侧=486m2
  穿廊房:48m(一边三个)×6m宽×2侧=576m2
  大殿两侧廊道:45m宽×3m宽×3个殿=405m2
  影壁墙:24m长×6m高×1m厚=144m3
  西院:144m长×13m房宽×2侧=3744m2
  东院:139m长×13m房宽×2侧——30×13(车库院单边房)+24m长×5m宽(南侧东西房)=3614-390+100=3314m2
  广场:东西宽81m×南北长72m=5832m2
  东西车场:84m南北长×180m东西宽-广场面积5832m2=15120-5832=9288m2
  陵寝道路:(50m×2侧+80)×5=180×5=900m2
  神道:68.1418m南北长×24m东西宽=1635m2
  东西院落:225m南北长×2侧×24m宽+30m×13(东院车库西侧)=6390m2
  牌坊:2座
  雕塑:8座(大理石)
  旗杆:2座
  瑞兽:4座 石雕像座八座
  汉白玉礼器雕:玉璧、玉琮各1
  陵寝围墙:(180m东西长+72m南北长)×2侧×4m高×0.
  

徐氏始祖陵园规划

36m厚=466.56m3
  停车场围墙:84m南北长×2侧×2m高×0.24m厚=80.64m3
  车道南水沟北岸墙:144m东西长×1.5m×0.5m厚=108m3
  车道南水沟南岸护坡:144东西长×1m高×0.25m厚=26m3
  神道北侧桥:24.4宽×1.5m南北宽=36.6m2+两桥墩5m3(2m深×25m长×0.5m厚)=2.5m2×2个=5m2
  建筑挖土方:5616m3
  陵园平均抬高一米:需填土方53938m3
  殿内泥塑:除黄帝、蚩尤、大禹、伯益、若木、征国、房、仁、豹大型塑身外,还需泥塑、人物组群12—15个。
  东西廊道:刻历史徐姓名人轶事,皇帝敕封、诰命,历史徐姓名人、书法家、画家、金石家等题词、墨宝等。
  东西穿廊房:复制出土文物陈列及售香柜台制作。
  影壁墙:以大理石刻徐氏繁衍支脉大系图谱及改姓支脉。
  功德墙:以烤瓷及大理石刻捐资人情况。
  功德柱:购物街、走廊柱刻投资人情况。
  始祖陵寝:植柏林,立碑林,在柏林里设休息石凳、石桌。
  好运钟:铜钟一个(2.4m高,直径1.2m)
  消防设施及水、电、暖、空调、污水处理设施等
  征地面积:院内加广场:298m×181m=53938m2(各向外1m)
  神道:26m×70m=1820m2
  东墙外水沟及广场南水沟:300m×2m+182m×1m=600m2+182m2=782m2
  三项合计约需征地90亩至100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回归徐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5-17 15:33 , Processed in 0.12678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