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0-14 19:32 编辑
2 s/ r( A( X" \ \1 A$ U6 g+ o1 z. S, h0 x0 L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文字形体的演进 与 远古事项的传承 - K4 S5 C, j; U! v4 J& t q
【 文字没有产生前,远古的事情,依靠什么向后传承? 【 在远祖的墓地,远祖国都的历史上造假,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
7 h7 T( M% x @$ I中国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形体上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 八种字体: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7 w. D( [( @' U2 S一、 甲骨文
. c4 v+ _' }6 @9 |5 o)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 `& h, P0 c: s3 c4 F' W. H1、产生
% `; S4 c7 l. e9 {7 c! g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 q7 s; n- g- T6 r5 K. l; o; G7 m; d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 H0 [8 V$ y% q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 ]7 t* \, g% S/ ^: i- n& f9 f- |9 {
3.特点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可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0 p D+ v, j( v+ @2 n. U V
二、金文
5 l# Q( l# ?! h6 {! N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 C% W6 U6 c9 s& B' y7 ?6 J
1.产生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 Y# e" i3 [- l- M" V: [2 L# a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 a# Q1 K/ P# i
2.发现 金文的发掘出土较早,东汉已见世。《说文解字·序》:“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认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盗墓之风。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文出土骤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8000来件,单字是3093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1894个。清末在陕西山歧县出土的西周宜王时的《毛公鼎》,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现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此鼎铸有铭文艺23行,共497个字,可称为举世罕见的长篇巨制。
1 u1 F, v1 e1 U( M% ]3、特点 ① 浑圆质朴的风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 体结构仍不定型。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象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
4 \/ g2 }" A9 B# @9 E" ^( f* s " Y$ `* C: s+ f. I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夏代年表
0 n: X/ d; ]0 Y, e4 H" }: a2 p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O( @) A& n1 _: V7 `8 [夏启立国(14代17王,共470年)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太康失国(后羿篡位) 少康复国中兴 夏桀亡国(相传为女祸,汤商灭夏)
3 k3 a, ^6 p& P( I, g( l商前期年表
! q" K2 D4 |3 Y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2 }+ X/ A, ^6 I
特别提示(通常认为): 夏朝,文字还没出现;商朝,文字尚属初创。 4000余年前,徐氏先祖的埋葬信息,依靠什么东西记载与传承? 埋葬事项实施3000多年后,宋代一个家谱的“独家报道”,能有几分参考意义? 更为甚者,到了清代,已经对这“独家报道”作了“今往无考”的明确修正。 但,那一小撮造假的小丑,对此视而不见,继续拿着“独家报道”断章取义,到处招摇撞骗,..., " [8 |- U3 Z+ Y% p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样不要脸滴。 是改邪归正,还是继续作恶? 全天下人,将瞪目以待 !
9 M: d/ t+ r' @/ R 据说,这里记载了一个重要事项,谁——能解读呢? 捕风捉影,死认有错家谱,背后必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 + r7 C0 i. e' ~
3 S! [- k M& ]/ H1 P
( ?8 ~- j% q. r1 h: }. @
- A! M0 v+ b7 S4 F s L3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