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楼主: 徐勇前山东

[讨论]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1-9 13:55 编辑 + C$ N- ^" j: A' l, Y0 Z
. @# b+ L* `, t3 Y" o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q* F4 P5 s. D; e' \" Y
% I: e  B; |9 z0 V; C" ?+ y/ }
山东省,那么大一片地方,已知的有多少故国
在已知的故国里边,是不是包含了古代的徐国呢
郯城县造假的一小伙人,你们是不是想想办法,将这一份资料篡改一下啊
$ F$ f# g$ v: l8 P
       山
3 `6 c! {4 H) R
一、姬姓国 姬姓相传为黄帝后裔,山东地区的姬姓国,大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同姓诸侯。有鲁国、曹国、滕国、郕国、郜国、茅国、阳国、遽国、邢国。
1 |1 Y3 |1 p1 E* y
1.鲁国---始封祖是周公旦长子伯禽(封伯爵),建都曲阜(今曲阜市),是西周初年分封时最大的诸侯国之一,(现在人们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文化典籍众多,礼乐制度全备。春秋时期,又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文化高度发达,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国北凭泰山,东依大海,拥有今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是周王室的重藩。西周至春秋初期为东方强国,颇有于当时的强国齐国争雄之势。鲁国共传26代,34位国君,约800年,春秋中期以后国力渐衰,鲁顷公24年(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成为鲁县。
. v8 m# m" [( k" l. n" b2.曹国---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叔振铎(封伯爵)。建都于陶丘(今荷泽定陶西北),其国拥有今山东的西南部地区,处于齐、鲁、宋、卫国之间,国力较弱。传25世,至曹伯阳15年(公元前487年),被宋国灭掉。
' i4 y7 f4 D3 P/ d3.滕国---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县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公元前321年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公元前253年后又归楚,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在此设滕县,汉初为公丘县。
* Y( [; S* ]# z% w4 a滕国的历史也很悠久,据说夏代有滕文建国于此,商代又有滕伯立国于此,但都世袭不详,无法考证。
/ h' {% V! X% o  b3 R. E7 l% l及至武王封其弟错叔绣于夏商故滕国,未改其名。又至战国中期孟子时代有滕文公问政而扬名于善,唯此一人事迹乃详。
, N. m8 a/ e, }1 ?& _4.郕国---始封君为(伯爵)周文王之子叔武。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号。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山东。地在今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鲁庄公8年(公元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 F) {$ Q/ O, @% R: o. R1 a
5.郜国---封子爵,始封祖是周文王之子(名不详)。国境在今成武县东南约于春秋初年为郑国所灭。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6 ^( K/ s/ |4 O# U$ R6.茅国---亦作茆。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名不详)。在今金乡县西南。后入为邾国(按:后叙)。
5 t4 _( O$ r3 h7.阳国---(或说为偃姓,又说为御姓),封侯爵。故城在今沂水县西南。鲁闵公2年(公元前660年),齐国逼徙其民而取地。一说本在今青州市东南,齐国逼迁于此。
% n( \, E7 p7 c8.遽国---乃鲁附属国,在今金乡县稍东。鲁隐公2年(公元前721 年),为鲁占有。
% S+ }( t2 G! [4 k0 C9.邢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名不传)。本在今河北邢台市。公元前662年,翟攻邢,后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将它迁往夷仪(今聊城西南)。前635年被卫所灭。

! B  S; f5 l$ m5 m
二、任姓国 (或作妊)姓,亦传为黄帝后裔。夏以前即生活于山东南部地区。有薛国、邿(音shi)国、铸国、过国。/ \! ~' c* y; D( I
1.薛国---始封祖为夏朝车正奚仲(侯爵)。今滕县南30里有薛国故城遗址。后迁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北。不久又迁上邳,即今微山西北,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周武王灭商,复封其后裔于薛。春秋以后,薛又迁下邳。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战国时(或疑齐湣王3年,即前298年)灭亡,入为齐邑。传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走马薛仲赤铜簠、薛子仲安铜簠。
7 ?* [4 H: x+ U+ z  V薛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祚国1900余年,历史记载繁多,人文古迹众多。奚仲、仲虺、臣扈、祖己、祖伊、孟尝君、叔孙通、公孙弘等历史故事载籍硕纷。
) c: N9 |7 M6 |2 ~- z% u2 K2.邿国——亦作诗、寺。鲁之附庸国,其境在今济宁市南50里处。鲁襄公13年(公元前560年)发生内乱,分裂为三,被鲁国趁机攻取。传世器有邿伯鼎、邿遣簋、寺季鼎、寺季簋。
0 b% F8 j! B& J; c3.铸国(一说祁姓;亦作祝)---封公爵。武王灭商后受封建国。地在今肥城县南大汶河北岸。后来为齐所灭。
1 i$ f3 k" j/ Y2 d: p1 h& v( I: Q" f4.过国(一说猗姓)---夏代部落国家。地在今掖县(莱州)西北近海处。后为夏帝杼所灭。据说是胶东最古老的封国。
$ g" ]+ Q) z; ?' l
: n6 g! s) {& l
三、姜姓国 姜姓相传是炎帝之后。山东地区的姜姓国,一部分是周初分封的,一部分则是夏、商时代就以立国的。有齐国、纪国、州国、莱国、鄣(zhang)国、向国、巽(xun)国、逢国。% N6 t% t1 U& R, M, ?) l) B& A! t( l
1.齐国——春秋战国时期强国。排“战国七雄”之首。开国君主为姜尚(即《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封侯爵。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即今淄博市临淄区。春秋初期,继齐僖公小霸以后,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国富民强,九合诸侯,称霸天下。齐灵公15年(公元前567年)灭莱,国土扩张到今胶东半岛。其疆域东到渤海之滨,西至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滨州市无棣北(今河北盐山县南)。春秋末期,君权渐被陈氏(即田氏)所夺。战国初期,田和列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姜齐遂亡。7 Z# e" M  v9 }/ v9 P( e) H
2.纪国(亦作己)---侯爵。西周初年受封立国,其地在今寿光县南纪台村。与齐为世仇,一直受其威胁。齐襄公8年(公元前690年),终被齐灭掉。传世器有己侯钟、己侯簋、己侯貉子簋。  q7 S& F6 _% E, `* j9 D$ d
3.州国——或称淳于。公爵。建都淳于(今安丘东北)。春秋初年为杞吞并,成为杞都。) }; G# \& P# o( D0 |8 w/ f
4.莱国——封子爵。殷商时即已存国。今龙口市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一说在今昌邑县东南。莱与齐比邻,常有矛盾和冲突。莱共公时(公元前567年),被齐灵公攻灭。) H: Z& [- s5 l: E1 o+ c" |% \
5.鄣国——纪附庸国。或说为纪邑。今东平县东60里旧有鄣城集。齐桓公22年(公元前664年),鄣被迫降于齐国。
/ G7 O( @' t. O9 w6.向国——今莒县南70里旧有向城,即此。公元前721年为莒国所灭。 - ]2 N) h3 q- v, C* c
7.巽国(亦作其)---存在于殷商至春秋时代。地在今沂水县东70里。传世器有巽公作叔姜匜等。/ G" C( W8 @" n
8.逢国——商代诸侯国。传后羿的徒弟逢蒙,善射。后来到了商朝的时候,逢蒙的后代被朝廷封在逢地,建立了逢国。周灭商,地入齐国。 ) b5 k1 b+ S6 h
9商代儿国,又作喙今山东省滕州市小邾城街,即是旧时的土城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改为邾城村。邾城村地所,就是商代的古喙⒋呵锸逼谛≯ス诘亍 " H) Y! t7 ]- p6 Z
在殷商甲骨文卜骨的卜辞中就曾多次出现“兒”字,这是可考之中最早出现的“兒”字。在其他的卜辞中有“兒伯”二字,另外则多次出现“兒人”等。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国名、地名或人名,或商诸侯名,这也同时说明了兒(啵┦且桓隼废嗟庇凭玫墓殴中国最早的有形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当推距今三千多年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兒氏家谱》。可见商代就有“兒国”。/ X1 L, _' o. D- L
武王克商灭东夷诸国,其中就有儿国。春秋时期“邾国三分”时邾国武公夷父颜的庶子“友来”始封的地方。以古嘀亓⒐ 时亦是称为“喙保皇谴呵锸奔剩硎居肫渥诠佰ス钡墓叵担脖怀莆靶≯ス薄
# Y+ }) [3 c4 o! I* P! z春秋时期,邾武公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妾生庶子友来,在蕃地东古梁水附近的商代子姓方国(诸侯国),在商代喙姆闲嫔辖ü迹湃越小班国”。
" h5 ]4 \0 b; M, j" I* Z

2 D1 g1 ]' U( K' n
四. 风姓国 风姓相传为太皞之后。太暤相传是东夷首领,其活动中心本在陈(今河南淮阳县),后向北发展,逐渐控制了济水流域。有宿国、任国、须句国、颛臾国。
1.宿国——封男爵。地在今东平县东南20里。公元前684年,宋国派兵迁其民而取其地。后入齐为邑。. V+ t% T+ u4 N2 T# U0 ^" [2 B
2.任国——在今济宁市。战国时仍存。或说任即夏代的有仍国。: y7 {+ B( ^/ [" Y. H8 }! k: D3 y
3.须句国——亦作须朐。封子爵。在今东平县西北,或说东南。鲁僖宗21年(公元前639年)为邾所灭,次年鲁以须句乃婚姻之国伐邾,送须句君回国复位,后又灭于邾。鲁文公7年(前620年),鲁再伐邾,取须句,二国终为鲁地。
4 D3 C& ~$ G2 E: ~& a2 P+ q4.颛臾国——鲁之附庸国。今费县西南80里旧有颛臾城。地在鲁国封疆内,其君为鲁国社稷之臣,曾受鲁命主蒙山之祭祀。
( Q9 _* {: \: ?& N' M* N
五、己姓国 己姓相传是东夷族首领少皞的后代,被华夏族视为蛮夷(或东夷)。有莒国、郯(tan)国。
8 @( j' g  k8 r- ]! T9 Q1.莒国(或说曹姓)——子爵,开国君主为兹舆期。旧都介根(亦作计斤,在今胶州市西南),春秋初年迁于莒(今莒县)。有今安丘、诸城、沂水、莒县、日照等市县地。其君无谥,多以地名为生号。春秋时,屡遭齐国攻伐。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 k$ I6 v% y6 m  y
2.郯国(或说嬴姓)——子爵,在今郯城县北。史不传其世系名号。其君曾朝鲁。战国初年(公元前414年)为越所灭。或疑后又复国。3 X! `" [2 m. H$ w( Y- Y* m5 \' p

2 _: u) y- f: l1 s# x* H7 `2 ]
六、曹姓国 曹姓本自颛顼,相传其玄孙陆终生六子,第五子名安,为曹姓始祖。有邾国、小邾国。
5 j# [+ R" x; E# f1.邾国——亦称邾娄、邹。子爵。开国君主是挟。据有今费、邹、滕、金乡等县和济宁市区。周武王封曹侠建都于邾(今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把都城迁往绎(今邹县东南纪王城)。邾虽被华夏诸侯视为蛮夷小国,但其国力之强和文化之盛,在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两国,曾多次参与列国会盟和战争,出兵侵伐邻近国家。战国时为楚所灭。- s3 P( w5 B+ j4 e' b* f
2.周代喙ㄐ≯ス喑菩≯ヂΑ⑧。子爵。本出于邾。周宣王时,邾君夷父颜(挟的五世孙)封子友(亦作肥)于(或作倪、儿,今滕县东南),为附庸国。友的后代曾跟从齐桓公尊扶王室,周天子命之为小邾子。与鲁国关系密切。战国时为楚国所灭。
; c7 u8 g1 r6 _# r与其相应的故城有喑荹又名嗬缋闯荾 (在滕县旧城东六里[梁水东岸],见明清各版《滕县志古迹志》故土城村,今名小邾城村,原为长垄台状,城市开发破坏。商代喙汲牵呵锸蔽苄昭帐戏庥诖耍种У媚呤稀# 、靴头城(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山亭区山亭镇东江村前,薛河北岸,台状。见明清各版《滕县志古迹志》,因高台形似官靴而得名。2003年考古挖掘,始知为小邾国墓葬群。初认为其下有城墙,判定为小邾国迁移后的都城。墓葬不会设在宫城下,后各方论证认为是墓葬兆域围墙,不是都城,而定为“东江小邾国遗址”。) 、嗬缋闯荹又名梁王城] (见清光绪般《峄县志》,在靴头城南6公里,山亭区西集镇东薛河南支龙河北岸,台状。该志又载其原本为商代古曁国都城,春秋时为庄公与齐大夫会盟台。后又传为梁王城或小灰城,得名不详。)
* D9 \; ~# \5 o1 j点见《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东集河北村“嗬缋垂懦且胖”》5 ]+ j3 a  r$ o7 w! ]
' L# w6 A+ n/ d2 u- ?
七、妘姓国 妘姓相传为帝高辛氏火正祝融的后代。有偪阳国、鄅国、夷国、寒国。
8 e4 O, ~) a5 U! o1.偪阳国——亦作傅阳。子爵。在今枣庄市南。与邾、小邾相邻。故城遗址周围九里,基身宏阔。鲁襄公10年(公元前563年)被晋悼公会合宋、鲁等国攻灭,土地并入宋国,其族嗣远徙晋国霍人邑(今山西繁峙县东郊)。战国之后,秦汉时代,在此始置傅阳县。
# P6 T8 `4 K0 j5 E2 N& g- X/ v2.鄅国——子爵。在今临沂市北。鲁昭公18年(公元前524年)邾人袭入鄅,鄅国君民被掠往邾。次年,宋以婚姻之国伐邾,使邾尽归鄅俘,鄅复存。后土地入于鲁。; j2 Z9 [$ _. o. t1 C5 ^) b1 U! x3 w
3.夷国(后或称子)——伯爵。在今即墨市西60里壮武故城。古彝器有夷伯簋。
& h* U* \5 J: s# y8 ^$ [4 Z4.寒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潍坊市寒亭区。寒浞即出于此。: V  ?8 ^1 `0 c2 K- v1 @, |: B; H% M

* F9 V* d; T$ e八、妫姓国 妫姓相传为虞舜之后。有遂国、齐国。$ y: o0 }( l$ W/ O: E
1.遂国——亦作隧国,地在今费城市南。公元前681年为齐所灭。
, `( y" q( T  R. L- j2.齐国——即战国时田氏齐国。公元前386年齐国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为诸侯,彻底取代了姜姓政权,但仍以“齐”为国号,都临淄。齐为战国七雄之一,曾败魏灭宋,长期与秦东西对峙,多次左右战国局势。齐缗王17年(公元前284年),燕、秦、晋联合攻齐,燕将乐毅率先破临淄,从此以后国势渐衰。齐王建45年(公元前221年),终被秦始皇所灭。  r8 i' W& [1 W, x6 Z$ s
& O) Y4 _% e2 D  k
九、姚姓国 姚姓亦传为虞舜之后裔。# C; T$ u3 k, o/ U; ?9 k; C7 V% Z
缗国——即有婚。夏代部落国家。在今金乡县东北25公里处,旧名婚城阜。《左传.昭公四年》:“夏桀为仍之会,有婚之。”又《昭公十一年》:“桀克有婚,以亡其国。”

( }9 u; E% B, V& N, y: J十、姒姓国 姒姓传为夏虞之后。有杞国、鄫国、斟灌国、斟寻国。
/ `2 q9 K' {6 y! @4 Q$ F* h/ s1.杞国——伯爵。商汤时就已受封立国。周武王克商后,寻夏禹后裔,封东楼公于杞,是为重封,故亦称夏。初都雍丘(今河南杞县)。后受淮夷威胁,西周末期开始北迁,或以为今新泰市曾为杞都所在。杞成公(公元前654—637年在位)得齐桓公之助,迁都缘陵(今昌乐县东南)。杞文公(前549—536年在位)时又迁于淳于。杞简公元年(公元前445年)为楚惠王所灭。传世器有杞伯鼎、杞伯豆等。
6 K7 S! ?$ v! K, q* |, {- {0 z2.鄫国(亦作缯、曾)——子爵。故城在今枣庄市东,苍山县稍北。曾一度为鲁国附庸。鲁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被莒灭掉,昭公4年(前538年)鲁取其地。后又属齐国。
5 Q$ P8 C4 j2 Q! s! A/ R8 ]5 h3.斟灌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寿光县东北。夏帝相曾居此。后为寒浞之子浇攻灭。
6 h$ C+ C" p; l4.斟寻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潍坊市东南。夏太康曾居此。后亦被寒浇攻灭
% U+ g% [& |) t0 ?# T) O
% j4 [* S  \/ D6 C& j2 ~$ Z, B十一、子姓国 子姓相传为商祖契之后。谭国——亦作鄣。子爵。今章丘县西旧有谭城,抗战前曾发掘出遗址。地当齐国东西通道,公元前684年被齐国借故灭掉。
- y& u; K/ B! a0 z
十二、偃姓国 偃姓相传为皋陶之后。有鬲国——夏代部落国家,在今德州市北。太康失国,夏贵族大臣靡逃奔至此,收集残余势力,援助少康恢复夏朝统治。
) j6 ~" r( ^  V: l+ _+ T* w
十三、嬴姓国 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裔。奄国——亦作盖。在今曲阜旧城东,伯益曾居于此。后成为殷商盟国。周成王时随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反抗周朝,后为周公所灭,其地入鲁国。
0 m& D. R1 i7 v, l: B, S
- r0 C. a4 c  F5 L2 G: Q/ d2 ?十四、漆姓国 漆姓相传为防风氏之后。鄋瞒国——长荻的一支。西周至春秋时代活动于今济南市以北的山东境内,大约处在部落向国家的过渡阶段。常侵扰齐、鲁、宋等国。春秋中期为三国所灭。
& g9 u7 C) N3 E' u) E
十五、东夷国 东夷是远古时代就活动于山东地区的古老民族,后渐于华夏族融合。有介国、根牟国。
+ G+ q: N* Q; t$ F1.介国——或说在今胶州市西南。其君葛卢曾朝见鲁僖公,并率师远袭宋邑。
: Q' H6 {# [: g1 j/ f2 X$ D1 ~. u2.根牟国——鲁附庸国,其地在今沂水县南。鲁宣公9年(公元前600年),被鲁国攻取。 , C+ p; \( a6 h1 O. j" \
+ u; b: O0 a' ^- ?3 z$ e
十六、未详祖姓的国家         
1.郭国——伯爵,地在今聊城市东北。存在于西周至春秋初期。约在齐桓公以前灭亡。有器物传世。/ n; n# I9 K# ?) j# W, q" h( K$ d
2.於余丘国——或作余丘。在今临沂市境,一说在章丘县。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曾遭鲁国攻伐。
9 o- {/ p6 F) r" N6 O- G" N) O: l  G3.牟国——封子爵。其故城在今莱芜市东二十里处。鲁之附庸国,与鲁通婚。其君曾朝见鲁桓公。8 @3 R. Q! e# ^9 m* B1 U, p5 N/ K- Q
4.鄟国——鲁附庸国。在今郯城县东北30余里。鲁成公6年(公元前585年)为鲁所灭。
/ R& k5 ?- r% e6 d/ M5.莘国——亦作有莘。夏、商时期的部落国家,在今曹县北。与商汤通婚。伊尹即出于此。! e. K1 r7 h- ^- G/ F7 L
6.蒲姑国——亦作亳姑、薄姑。在今滨州市博兴县东南。周成王即位时,因参与武庚和东夷叛乱,被周公灭掉,地入齐地。
6 M9 O* {1 x& B6 L" U. _0 n
   夏代 山东古国分布示意图
   夏代古国.png $ O& j8 `0 L5 H4 R

, r. l# t! x: _) n  V  F
   殷商时代,山东古国分布图1 M+ D  Z3 w: [
   商代古国.png
! P3 _: y  E. ~4 j
   郯城县的怪事一大串 ...
   怪四.png

: M4 |8 e6 F  ]6 o* J  b) H$ k2 H$ Q1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2-15 10:07 编辑 5 c5 W# p" }0 S* i

' `. m( ]& M1 O) w/ |2 ]( E+ K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1 R  K7 f  h6 D/ I, j
中国影像方志》,是一部大型纪录片,在全国各县(市)进行拍摄,计划
摄制2300集以上。江苏省的新沂篇与山东省的邹城篇等已摄制完成,这两地
分别讲到了古代的钟吾国与邾国。您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啦。
6 |" L9 G( C$ d* _9 `
    山东郯城造假案  正本清源必有时

' L$ E5 U. p- x
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影像方志》〖山东卷〗郯城篇,早晚是会与人们见
面的。其中,炎国故城肯定会讲到,因为这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文保单位。
但那个“被一小撮人造了假坟”的古代徐国,在郯城篇中能出现吗?

) u  ^- K) {- E9 o4 d! o5 N
  邹城  新沂  位置示意图
邹城 钟吾 位置示意图.png
' q6 u; c/ y2 a0 l5 b
  钟吾  文献资料有记载
文献钟吾.png
. ~9 L" I6 l# W. u7 s0 p: ~
( {; r6 F' |2 o% J
变脸记.png
- W$ _" n4 [& ]/ Y! O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2-15 10:27 编辑 . L5 X5 t! M! n8 O* K6 \3 c, L% [$ s$ @6 c

9 P& I" x5 K, V; u( X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 {9 g$ R' F% g" K' J& o+ c
弄虚作假,作伪古文,造假祖坟,能骗人于永远吗?事实表明,不可能。
历史,容不得篡改:试图篡改者,必将露出低劣的原型。

  [) L* b$ i3 a' n
          清华简第8辑研究成果发布

# E0 m$ m, H+ }0 v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1117日在北京发布,清华简第八辑共发布竹简107枚,简文8篇,主要包括“书类”和“子类”两类文献,都是未能传世的珍贵佚籍。
4 B6 Q5 u4 U+ E% v
其中《摄命》一篇为西周册命文书,据推测,应当是《尚书》中失传已久的《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证明今本《尚书》中的《冏命》系“伪古文”,其他7篇简文记录了古人的治国理政思想。
* S( w1 ?+ l% N3 G( k% H9 |5 F: k
据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前七册的内容是经史类文献,第八册主要是子类文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治邦理政思想。

0 P. G. g+ w( k5 o
新发现8篇失传两千年文献
; n7 B; E& c7 Y& f0 i( s
最新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共收录八篇战国时期佚籍,分别为《摄命》《邦家之政》《邦家处位》《治邦之道》《心是谓中》《天下之道》《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虞夏殷周之治》。

- b0 \0 c. I9 ?% _% Q
除《摄命》外,其他7篇均为一系列富含治国理政思想的文献。
《邦家之政》借孔子与某公对话的形式,阐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邦家处位》主张以良人治事理政,认为“取能有度”,则“政是导之”。《治邦之道》涉及尚贤、节用、节葬、非命等内容,与《墨子》一书思想关系密切。《心是谓中》强调人之有为,在于谋而有度。《天下之道》认为天下之道就是一守一攻,而攻守之道关键在于得民心。《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反映了东周时期的五行思想。《虞夏殷周之治》通过论述礼乐特点阐述崇俭戒奢。

% O/ s5 G2 m6 G4 ?# R* `/ N$ @8 c
《摄命》应是《冏命》真正古文原本
《摄命》一篇为西周册命文书,据推测,应当是《尚书》中失传已久的《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证明今本《尚书》中的《冏命》系“伪古文”。。《书序》中的“伯臩”“伯冏”即此篇中的“伯摄”之讹。

6 v4 k7 \, r( l! N9 y1 l+ f, c0 v
根据《书序》记载,该篇是周穆王命伯冏为太仆时所作,《史记·周本纪》更认为是周穆王即位初年所作,而根据简文中揭示“摄”与时王身份的线索内容,研究人员推测“摄”应为懿王太子夷王燮,篇中的周天子则是孝王辟方。
: k2 n  y: z6 ^
该文记载了周天子命伯摄出纳王言、掌管刑狱,教育伯摄当遵行王教、康惠小民的命辞。天子命摄“出纳朕命”,协于畿内御事百官与畿外四方小大邦,告诫摄当勤恤政事、恫瘝小民,毋敢怠惰、酗酒,可见册命规格之高。本篇属“书”类文献,对于西周史及《尚书》流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 E; f8 [9 ]: D# G# [2 R
再证东晋传《尚书》系伪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称,《摄命》文辞古奥,内涵丰富,体例典雅,与传世的古文《冏命》内容毫无相同之处,应当是汉代所谓的《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而传世古文《冏命》不仅篇名讹误,而且内容也是伪托的。清华简又一次发现了失传的古文《尚书》佚篇,为古文《尚书》证伪再添一例。

) r2 G, m: e# c( U  q  M' {
据了解,在此前已经释读的清华简文中,再现《尚书》中《尹至》《尹诰》《程寤》《保训》《皇门》《祭公》《金縢》《说命》《厚父》《封许之命》《命训》等诸多佚篇,证明东晋传所谓古文《尚书》系伪造,为古史争议提供重要史实依据,其失而复得对经学史影响深远。
# A" j( `( m( `, a, M) B8 D9 a
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0 x/ S; H8 x4 x% U
20088月,清华大学决定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这批竹简,著名学者李学勤担任中心主任。自2011年初发布第一辑研究成果以来,清华简的整理报告以每年一册的速度推出。在目前已刊布的30余篇文献
中,仅有少数有传世文献可与之对照,大多为古书佚籍。

9 v# C! R( c: J! x
目前,清华简第九辑的整理工作也已启动。

; B2 m1 S' M! G
20087月,近2500枚珍贵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简”。
清华简.png
0 x" W: y) E' B# L$ z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3-3 15:26 编辑 ; R6 R/ ], v& P" @

* W3 o; d0 ~# |' N, {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2 Q& o' p1 ]7 V! q# i
有了困难找组织,有了疑问找领导,这是常规。
作为组织,通常应该是有原则规矩的; 作为领导,通常应该是素质较高的。
20179月,第三届“全徐会”启程运行。

3 U/ ^+ n( G! D: I7 [" Z- V2 W$ |
有关报道称:201711月,****联谊会经过了一番曲折后,宗亲们终于盼来了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集体,......
这,是真的吗

% C$ I% }9 F, C- p
    请教“全徐会”三个基本问题
& D( C6 Q" |7 @3 v1 A
1. 今往无考”是什么意思 ?
   ... ...  新安徐氏族人结伴,于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不惮往还四千余里,泛舟钱塘,涉扬子,渡淮而航东海,越海州,历赣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访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则亦灾于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废然返而还……。”  实地考察后,新安徐氏于乾隆三年对宗谱作了修正,注明了“今往无考”,现请教——“今往无考”是什么意思?
- g$ @4 ]: m+ A6 m7 [* w' ~! V
2. 郯城北七里...”,终点应该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据说,宋朝的一里地跟现在的一里地,是不同的。在宋朝的文献里,没见过经纬度这个词。现请教:宋朝的郯城北七里...”起点是从哪个地方开始起算的,终点应该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纬度)?

* _! I  |6 |6 W# ?
3. 先祖陵”究竟是谁的陵?
   郯城县的这个土包包,从堆起来的那一天起,一会称埋了一个人,转过来又说葬了五个人,然后再变成埋葬了十一个人。201711月,又改名叫“先祖陵”了,现请教:这“先祖陵”究竟是谁的陵 ?或是几个人的陵 ?

3 M- \) d# c9 X5 M* k& H/ ]0 Q- T
    今无考.png
  
  清乾隆三年撰修的《新安徐氏族谱》中,......
    无考.png

  }$ u7 b# f) i7 Y
  

9 V) U* S# G- O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2-22 10:17 编辑
- X4 F+ x! {1 i' n0 c0 \
. T$ l3 B/ g! N; b8 M
+ ~4 S5 p# S5 F# H# W

+ U+ g. I' x7 l! e- T
       如何复制本文内容 ?( 回复部分宗亲询问)
     方法一:                                                                       
1、 上百度  打入“中华徐氏始祖陵是假的” 点“百度一下”
2、 找到 “本文” 见下图... ...  点“百度快照
     所有楼层的文章,便出来了。您愿意复制哪一层,就由您决定了。
3. 至于其中的图片,在上“徐氏宗亲网”时,是可以截图滴 ....
     (其实,打入“中华徐氏始祖陵”,也是可以滴...
    如何复制.png

$ c8 |, |( E# m$ C; v( U# @
   方法二:(方法一已作限止 第一页20楼后不能复制了)
1、 使用 360浏览器 打入“典型世纪造假案中华徐氏始祖陵” 点“搜索”
2.  找到“本文” 点“快照”
3.  复制第一页20楼以后时,先点“打叉”处;
   然后 手点“右键”,在出现的项目中,点“保存为文本”
   (可设: 文本1  文本2 ... )
    步骤3.png
   
   
   
) Y9 n, U5 z6 g* ^9 [( y4 A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3-3 15:28 编辑 & b+ d% t2 c, ^5 U
% j  R& S) @8 \7 w- G" h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2 v! j4 d3 S; y) ?1 O
     提示徐兆佑 再谈三个基本问题  (一
5 k# K& O( J0 y! q! u
在本帖244 我们请教了全徐会三个基本问题。今天,继续围绕这三个问题,作进一步阐述。

$ @5 W7 J5 i+ \) I/ i
1. 乾隆元年,是哪几位新安宗亲,去了郯城实地考察

3 o$ ]; e- N2 |& s( B% c% s- q
  我们都知道,郯城造假的一小撮徐人,捧若珍宝的《新安徐氏宗谱》,是公元1185年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这是在宋代。其实,在那以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为《新安徐氏宗谱》作序的,还有不少人。从宋朝经元朝再到明清,500多年间,先后作序者有蔡元定、汪 彻、徐 申、文天祥、许 衡、祝世禄、许 国、徐文清等。这些宗谱,因为某种原因难免有不实之处。而清代乾隆元年以后推出的《新安徐氏宗谱》,则是在“新安徐氏族人结伴去郯城实地考察”之后新修的,特别注明了“今往无考”。例如:乾隆二年秋八月完成的《新安徐氏宗谱》,是由汪由敦作序的。有人这样评价和介绍这些乾隆元年以后的宗谱:“此谱体例周严,纂修刊刻皆各有专人。...执笔者徐 禋,访求支派及校正者徐道鸣、徐亦政...”请见下图:
7 `0 B- J* x1 i6 D
    元年谁到郯城实地考察.png
; ~; ^( R+ o% T% @* i: x9 c
从以上的介绍文章中,我们得知,负责访求支派的徐道鸣、徐亦政,或许就是乾隆元年去郯城实地考察的人员。

. G. Z3 P2 K+ q3 E# ?8 X- t: j
而在清乾隆三年撰修的《新安徐氏谱》中,有徐禋写的《新安徐氏开族始祖昶公考》一文,讲的就是去郯城实地考察的事。结论是“今往无考”。

+ [8 I! p* l3 @2 `) n
这个考证是不是下图中的“四考证”? 十三宗谱前记中是不是注明了“今往无考”? (请见第244楼图片)
( t4 q9 L" ^/ U$ J
    考证 今往无考.png
8 T7 D( q( g7 o4 Z
2.怎样看待《新安徐氏宗谱》
  
是孤立地看,还是全面地看?是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还是有机、细致、讲演化?
是只看乾隆元年之前的,还是只看乾隆元年之后的,还是全面、统一、来龙去脉都要看?

8 P/ n8 r. J+ u
斌,对乾隆元年以后的《新安徐氏宗谱》不是不知道,...但他照样大讲特讲公元1185年的“老谱”,照样闭着眼睛鼓吹《中华徐氏始祖陵概述》。
  斌,已成中华徐氏的造假败类,跳梁小丑......

4 [% q0 k9 P7 s% k+ T
【徐之伟,曾经许诺投资十个亿去建假坟,但最后的结果“不建”。
【徐兆佑,你现在对这些“家谱的记载”,难道还没有看清楚吗 ?
+ u) R+ `8 }- I3 s2 r. M' H
    铲丑二.png

4 m  M) y, m; ]; p
/ O9 o6 [1 Q8 u$ {
" X+ d3 ~1 S5 b) _
发表于 2018-12-16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本清源,长路漫漫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1-30 13:39 编辑
1 x$ [. j# A% L" p* I6 c. m
) f5 g+ h! s7 M! L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0 S/ J% Q  x! v, ^
     家谱记载是扯蛋 方家勘考咋能信
7 N0 d% B  r5 Z) l
郯城造假的一小撮,在 2004年的《中华徐氏始祖陵碑志》中有这样一句话——
“...经遍查各地存世之《徐氏宗谱》,复请方家学者进行实地勘考,确知此处为徐氏先祖之墓群。...” 换一句话讲,就是“确知”的根据是“家谱记载”与“方家勘考”两条。
8 w% g$ W& g6 r  u0 T: `
通过上一楼的阐述,已明白无误地表明,所谓的“家谱记载”是扯蛋的——在清代就修正为“今往无考”了。郯城一小撮也真怪了,为什么偏偏找一个“被修正了的家谱”来造假呢 ?俺是百思不得其解,您呢?

* x. b4 ^- M" _: A, k4 F
再则,如果只要家谱有记载,便可以在那个地方造一个假坟的话,那么这样的假坟,在全国各地可以造何止十个八个...这象话吗?
/ f; @3 F2 r$ a- X8 N# d& K
话说回来,“家谱记载”已被证实是扯蛋,那就只剩下“方家勘考”一条腿了。请问,这一条腿还立得住吗?4000来年前的“古迹”,除了郯城的这一处外,还有哪一处是由“方家勘考”确定的? 秦士杰 徐绍贵之流,炮制了《豹公墩考》,这等字典中没有“脸红”二字的玩艺,是哪一路方家?

# o& P+ S& ^- t4 y
    “方家勘考”这一条腿, 还立得住吗 ?
    家谱扯蛋断了腿.png
2 W! ^; G/ m' W  {
    铲丑二.png
提示“全徐会”领导:在当前这既特殊又重要的时候,再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 ...
) k9 \! g! K' k# B! \$ `% s8 V
3 ?* Y) L  p# G: e# m* g  (特注:新发的 秦士杰 图片 在第 160 楼 )   
; |5 P7 V2 Y7 Z2 m: a; }- _* M6 ?

4 k; _' m6 x3 V1 o- X( C& ~+ T   复制“本文” 方法二  请见 第 245 楼2 j% m+ a2 m# r7 C7 y
* d7 k. ~4 T! X# V% Z5 e
" u, ~# W& f# p. k
) {+ }$ [. z$ F/ E

" v! I0 |. U, J& C' \# M
5 m5 Z. a% k/ K; l+ x2 P/ s/ S% ~" m* A1 j2 E' B9 i2 R2 u

# Q0 U) n1 y  w. Q& [) K2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1-22 19:41 编辑
, g1 J& n2 p6 B. B# L7 K
. |1 e; y" M, H. Q$ ?$ U+ ^  M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 {" [- g( t5 z/ M! X
     提示徐兆佑 再谈三个基本问题  (二
: s: M; k, N# T! ]2 w7 v
在本帖 244 我们请教了全徐会三个基本问题。今天,继续围绕第二个问题,作进一步阐述。
7 `2 w/ c2 r- d$ x9 P! n  g/ X5 \
关于那个墩的方位(处所),曾经的说法有:
* 公元1185年《新安徐氏宗谱》:  “...葬东海郯城北七里...”
* 1997年,徐绍贵 秦士杰 《豹公墩考》: “...郯城县北约三公里处”
* 1998年,徐绍贵 写《徐氏始祖碑碑志》: “...东海郯城北七里...”
* 2004年,《中华徐氏始祖陵碑志》:       “...距县廓北七里处...”
  ... ...
1 E* k" w2 a& i# I
【1“...郯城北七里...”,应该从哪里开始起算 ?
公元1185年时的郯国故城,北城墙从西至东,用现在的计量单位讲,是1260米左右,大体在城墙的中间位置处是北城门,城门外有一座桥,请见下图:
    故城北门.png
  废话不说了,从北城门开始起算“...郯城北七里...”,是天经地义的。

& M3 L: p6 a! B: B3 n
【2 “郯国故城北门”到“豹公墩”,实际距离是多少里?
  几百年前,现在的郯东路、南环路、北环路等等是不存在的。但郯东路正好是南北向,并且与“郯国故城”等相交。所以,借用郯东路来测量一下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可行的办法。
$ \$ M7 A) j5 u" q+ b8 X
现在,我们作如下设置:
    起点:郯国故城
    终点:郯城镇郑城后村村民委员会
    方式:骑行

) s- C+ {# t, l; |* c7 l
   显示的结果为: (东西方向的 则不计)
  8分钟 1.2公里 + 200米
2 x. G( A+ _( k0 U' e! E# a/ {
       请见下图
       1.2公里.png

- v8 z+ \& r: z5 A
  起点(蓝色圆圈) 终点(红色圆圈) 两地之间未超过 1.5公里。
       郯国故城 村委.png

" j0 u+ ?" t7 z; V% s) V' \, w7 O
这是    真的  “...葬东海郯城北七里...”吗?
这是    在那   “...郯城县北约三公里处”吗?
这是    位于   “...东海郯城北七里...” 吗?
这是    造在    “...距县廓北七里处...”吗?
* v" j% ^! [6 C6 ?/ ]2 X5 I3 L( z
这一伙造假的“聪明人”,连一个正确的“郯城北七里”都没搞清楚,就来捕风
捉影、摇旗呐喊、招摇撞骗了...,咱们老徐家族里,竟然还有这样既无耻
又低能的一小撮人,真是太丢人了,丢到哪里去了呢 ?...

/ p  G- q7 {% X% d: `5 R& L2 ^5 D0 z3 Y
% V# X$ i8 ~. @$ y6 z# t1 ^
您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测量一下如下两者之间的距离——
* 郯国故城 向北 经郑城后村 至 郯城仇氏医院     是 2.3公里吗?
* 鲁南大厦 向北 经郯国故城 至 郑城后村村民委员会  是 3.2公里吗?
  这,又都包含了什么意思呢
            “三无土包” 堆 错 地 点 啦& k' }1 |- N/ a, E& O
    详细的参考资料:请见 本文   124 楼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3-3 15:30 编辑
; J4 B4 d5 K4 w+ [) [# ]% t, h. o6 _" o4 X% i" F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8 O6 X& P1 @+ R' P6 g
   提示徐兆佑 再谈三个基本问题  (三

+ r2 B9 k/ a3 [: D( q) i# _
2017年11月,对那个土包包,你们决定又给它改了名,叫“先祖陵”了。对于什么是“先祖”,按道理你们应该是明白的吧?

/ Q- l5 G2 l) d8 u
经查,“先祖”一词,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称已故的“祖父”,再一个是“祖先”。你们指的先祖陵的先祖,是不是“祖先”的意思?说起祖先,就有诸如“什么时间、什么范围、这祖先叫什么名字...”等问题。

" e; ~" z* e. w- I
既然〖“豹公墓”石碑〗又立起来了,那么这个“豹公”
) _" d2 e/ v1 j: L
  ——生于何年何月?
  ——何年何月接的国君的班?
  ——因为什么原因生命停止了?
  ——卒于何年何月?
  ——卒于什么地方?
  ——终年多少年龄?
  ——埋葬于何年何月?
  ——“豹公”的老婆,姓什么、叫什么、生何时、卒何时、葬在哪.....

# m* b+ v8 F( x" E' k
  ... 等等这些, 都有影子吗 ? 有半个影子吗 ?
" K- {$ l+ `6 D6 S/ O: D
          先祖,是什么意思?
       先祖含义.png
) ~/ \* F9 x# b
       缩水啦.png

1 }" j& H4 m: \6 D* F" U$ P
      三无.png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3-3 15:32 编辑 " Y4 K" Q' t0 |2 f& c
: R3 [' [9 L# b( |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0 j; s3 e. q* @% d
在郯城县,够得上个的值得一说的“古墓葬”,有多少呢?
这个问题,看一看公元2001年出版的《郯城县志》就清楚了。

1 I4 E8 Q7 {) z& Q& K8 o2 }
    《郯城县“古墓葬”详说》看过来
, G9 n3 E$ o( ^, _3 {# b
在《郯城县志》“概述”第2页中载:“境内文化古迹甚多,
城北有‘郯国故城’,城东有保存完好的‘孝妇冢’,
城西有为孝妇平冤昭雪而闻名的于公之墓,
城西南有魏成侯王朗及唐朝大将史大奈之墓,
城东南有旧石器遗址及孔子当年登临望海的‘望海楼’。
风景秀丽的马陵群山中,又有史学界瞩目的‘马陵古道’,《孙膑兵法》中‘隘塞死地’的独龙涧和埋葬庞涓的‘安子墓’”。

2 N: Y& U! D; \
在《郯城县志》870页第五章“文物名胜”第三节“古墓葬”中载有:
《郯城县“古墓葬”详说》的资料,列入《郯城县志》中的古墓葬有:

2 E$ s% h. v+ e7 O3 D
【于公墓】当地俗称“大墩”。位于郯城西1.5公里,郯城镇西关三村1公里处。北距郯汤公路1公里,西距西外环路0.5公里,南距南外环路1.5公里。有关于公其人《汉书》卷七十一载:“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时为县狱史(吏)、郡决曹,决狱平,罹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立生祠。号曰于公祠。”于公精通法律,治狱得当严明。对那些因逃避役和欠官家钱而入狱者,寄予同情,设法使之早日出狱。对无辜者更是格外怜悯。曾为东海(郡)孝妇鸣冤昭雪,又曾冒死放犯人除夕与家人团聚。因其治狱多德,其子孙数人封侯。相传于公死后,民众自发为其添土聚坟,不期然而聚成高冢大坟……。
. R! A. o+ ^% }( u( _! g7 m
【孝妇冢】系汉代墓葬。位于郯城东3公里。郯城镇葛庄村西600来处,北距郯东路120米,西距东外环路100米,南距乡级路100米。原占地4000平方米……《汉书》卷七十一载:“东海(郡)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此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熟。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 o. X8 o7 t7 i+ U" _. M4 ]
【马王墓】位于郯城西北34公里,黄山镇栗林村西一公里处……遗址中有大量的汉代绳纹陶片,俗称马王城,马王墓系汉代墓葬……
9 k! z8 u+ `+ {0 k  t$ L( E0 L
【三墩古墓】系汉代墓葬。位于郯城西南20公里,花园乡南涝沟村西1公里处。主墩东500米处为鬼墩,北50米处为尾墩。当地群众习呼“三墩”。

9 B+ O7 R( P) E- ~2 q  ]9 |% u
【黄山墓群】位于郯城西北34公里,黄山镇官庄村东约300米处的黄山南坡。该墓于1989年春节前后被盗,计毁掉墓葬65座。
: r) H! N, d  f0 z! h
【马陵山汉墓群】位于郯城县东部之马陵山上。北自泉源乡,历经司家乡、归义乡、高峰头镇,南止于苏鲁交界的大尚庄乡,绵延长达60余公里。 墓群于1993年春节前后发现……根据清理现场调查,该墓群墓葬,多为竖穴墓。葬具多为木棺,有的木棺保存良好,其上漆面犹鲜艳明亮……该墓群面积之大,为目前郯城境内墓群之最。
* |5 o& Q, f5 n0 J2 [
从《郯城县志》正文1032156万字中,既没有提到古代徐国只言片语。更没有“豹公墩”是徐氏始祖墓群的记载。

3 n. `! A; C8 b5 h. i: `
阅后思考:
公元2001年推出的《郯城县志》,为什么没有记载“已有4000来年历史”的豹公墩?
   县志.png

( K$ S6 u) O& V
   概述.png
% ~/ c  }! S; R* f% ~
发表于 2019-1-2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北音 的帖子, Q8 O8 D; I/ s+ A1 S, \7 t: Z

  K) Q- h3 u5 ^北音兄弟,好久不见
; f3 G7 H4 Z% O8 l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3-3 15:33 编辑
) ]9 k: p3 e# b, Q+ X; K8 q3 V0 E2 c! ^$ T) d3 m2 v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 q7 \8 h- D1 s
这里的“即便有” 只是假设。本来的面目是,啥也没有,是无中生有滴。
墓碑立在农田路边,坟墓的样子“太寒酸了”,这是实打实的当年实情。
: J+ K- h3 ^. s$ A
        那边即便有个坟 离始还差八千里

# e, u, w: x8 y; w
这怎么讲?这是说,即便豹公墩那边是有一个坟墓的,那离“中华徐氏始祖陵”,也还是差了不止十万八千呢!为什么?

4 s0 t# z2 h% p3 ]1 `
1. 必须有证据证明,这个坟是4000来年前形成的。但,现在没有证据。
   讲到坟墓,就会说到五色土之类。现在的这个土包包下边,会有五色土吗?
   这个很简单滴,稍稍一动,他们的尾巴就露出来了。
   他们什么时候讲过“现代考古”了? 这一条定了,不行。
6 j- k# R+ V0 {8 `1 c+ P
山东考古系列:《探寻被东平湖淹没的神秘古城
著名的赵州桥50.82米,这里有清水石桥”,大约长450尺有140,比赵州桥要长得多,并且这座桥的建造水平非常高
但,在没有认真探索出真相以前,对这个神秘的古城,是不能随意下结论的。

- J) `( d/ l% y( @0 F
4 L/ A+ A7 e: N  d7 f8 w
2. 必须有证据证明,这个坟是老徐家的。他们有证据吗?没有。
如果讲宋代的家谱,已经在清代修正,“今往无考”了;剩下的只有“方家勘考”一条,但全国成千上万的古迹,没有一个是由“方家勘考”认定的。所以,这一条也不行。

0 T0 w3 R& j: n: J# W2 _1 t. _% f
山东考古系列:《鲁北平原的树林下挖出座齐国古城
填补了山东地区西周早中期无城址的空白,首次发现“齐公”铭文的青铜器。但,在相关的证据没有找到之前,这个古城到底属于什么性质,是不能轻下结论的。
6 `% G& J- z* k+ P

1 j5 U/ F. {8 ~- {
3. 必须有证据证明,这个坟是“始祖”的。谁是“始祖”,当时姓什么?
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在夏代与商代,是没“徐姓”诸侯国的。
“赢姓”的倒是有,若讲“始祖”的姓,应该是什么?
其实,因为前边的两条已落空,也就无从再谈第三条了。
所以,趁早赶紧收摊子,才是上策
" w. f5 l6 Z% p: W( o2 A5 l$ V
山东考古系列洛庄汉墓不只有编钟
发现了很多实物,目前考古界倾向于墓主人是吕台的观点
但,要想真正揭开谜底,只有主墓室被挖开以后才有可能知道。

" y' w2 q5 e5 d
  “节约”,是什么东西? 请看 经典传奇 《章丘市洛庄汉墓》
    节约 是什么.png
( O2 ?, N- O3 V$ }1 S5 [' `! h6 e
    观察细节.png
% C, [* T2 [. i5 e5 L1 E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2-10 14:40 编辑
7 l9 ?9 f1 t. |7 }- Y* M
9 u. y5 K: U2 Z4 V) d7 x, v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 V- p; ?3 ?9 U9 ~3 `5 J2 [; ^
【 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因为资料严重缺乏,对于历史上的事情,譬如上古的徐国都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

) y! o& J! d. M* j0 j1 U, Y
【 全面研究现有资料,科学以物论证探索,或许是不二的方法。
  2002年1月,四川大学研究生孔令远,在彭裕商教授指导下,
  发表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以下是其中——

2 m8 W, ^0 i& i- g( M0 O% ?6 O
     第二节、徐国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 M* k- j( Y/ F9 m! Z
春秋时期徐人的政治活动中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一个聚讼己久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临淮徐县说(今江苏泗洪)、越州贸口县说(今浙江舟山)、彭城武原县说(今江苏邳州)三种说法。
* Z. S1 ?# C: H( v1 D
第一种说法认为徐国都城在汉代徐县和僮县之问,即今江苏泗洪县和安徽泗县一带。《春秋? 僖公三年》 杜注“徐在僮县东南”, 《史记? 秦本纪》注引《括地志》、《水经? 济水注》、《水经? 淮水注》、《太平寰宇记》卷十 “泗州”条、 《元和郡县志》等皆谓徐国都城在徐县(今泗洪县境内)北三十里。如《元和郡县志卷九?河南道五?泗州?徐城县》云:徐城县,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周穆王闻徐君威得日远,乘八骏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下(按: “原”应为“武原”之讹),百姓归之,号日徐山。按山今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 汉诛英布,置徐县,属临淮郡。后汉以临淮郡合于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以为下国,理于此。晋太康三年,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于此置高平郡及高平县, 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于今理。
曾昭熵、尹焕章二位先生也认为泗洪县重岗有大面积的西周遗存,并提出这里可能是徐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 B5 y. q) q* n; u3 v 第二种说法见于《史记?秦本纪》注引《括地志》:徐城在越州贸口县东南入海二百里。夏侯《志》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或云命楚王帅师伐之,偃王乃于此处立城以终。
贸口县在今浙江鄞县东。然而此地距徐本土甚远,春秋战国时为越之腹地, 徐偃王远涉此地立城实难令人置信。但若以多年来在浙江不断有徐器出土和浙江地方志中有不少关于徐偃王的传说来分析,贸口县的徐城,或者可以认为徐人的一支在春秋早、中期跨江入越或灭国后越人怜其与吴争而亡,允许部分徐人入境安身立命所留下的遗迹。所谓“立城以终”,其实不过是寄人篱下、苟延残喘的行为而已。
% b. K' u2 J( g& e
第三种说法是在今江苏邳州一带,《后汉书?东夷列传》日: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骤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至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另据《水经注》卷二十五 县(按:指下邳,位于今雎宁古邳镇)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 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按:指武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
该说起源较早,且为正史所载,然而影响却不大。在先秦古籍有关徐国的记载中几乎不见提及,且武原县在今邳州境内,当时邳国国都也紧邻此地,因而有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此地并立二都似乎不可能…。
9 I/ C( y; F3 {# a
这三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说法即“临淮徐县说”影响最大,谭其骧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采纳这种说法。然而多年来江苏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却一直未能发现春秋时期诸如城垣、大型墓葬等方面的遗迹,因而这个观点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第二种说法即“越州贸口县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得不到考古学上的印证,尽管在浙江保存有大量的关于徐偃王的传说和遗迹,也曾出土过一些徐器,这只能反映徐人的势力曾到达过这里,而无法证明徐国曾徙都城于此。

1 w+ [2 o- e7 \' o& O7 e
         春节.gif
( F& r! _! e) G. x

) v9 q6 B, ^" b- R  c: Q- h+ V8 W9 t+ M( \# g
       犯罪.png

' Y" M1 M: G2 w. _
 楼主| 发表于 2019-2-22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9-3-3 15:36 编辑
/ c+ |+ Z+ a$ p( p# N
# D) [/ f4 m  E4 n
典型世纪造假案 中华徐氏始祖陵

: P7 h+ m1 r5 X  J8 N  X- O
作为徐国的后人,这一集电视片,是必须要认真看一看滴。
  重 点:古代徐国 跟郯城县 是不搭界的。

; u2 E: Y! @" @" C        《中华古王国》 80集   徐   国
" X' F3 F' J0 E. e$ `
作品名称:《中华古王国》
作  者: 中央电视台
总制片人: 王立君
承   制:杭州炳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社: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 ?# b- [9 g! Y
  百集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华古王国探秘》为您讲述曾经称雄华夏大地上的72个中华古王国。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纵观历史五千年,横看世界三百国,唯我华夏神州,最富精彩神奇!
$ f: P/ Z/ Q4 j3 _3 e
  繁衍垦殖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华古王国,在特定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下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民族区域文化,汇成了恢宏博大、形式迥然的中华文明,反映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发展。在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王朝出现之前,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已形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农业文明、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百越稻作文明、南方山地民族的游耕文明以及北方和西部民族的游牧文明。

, Q4 e0 ~1 \) s: o7 N; U# Y
  中华古王国的璀璨文明,将汇融成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中华古王国的文化在交融、汇合成中华文明之时,又反映和推动着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

: Q/ `7 [6 h: @3 T4 y3 ^0 I& m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曾经星罗棋布的中华古王国,在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岁月中艰难地生存;而又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空间里永远地走了,那个曾经属于她自己古王朝之梦早已灰飞烟灭,留给世人的将是一种永恒的遐想。

. r% f1 i# f7 f/ a: S
    第80集.png ' h+ h/ [$ ~/ d- {: P3 S* B
4 X+ `0 g, k. P( |
    古王国 徐国.png
6 d: o- A8 d( j. K1 C% i
发表于 2019-3-16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9 ?6 U, y$ o( d4 p) A
我整理中# _) C$ l( a4 N! ~( J: S
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冗溶代码
- w# D9 D5 C$ m! [$ t还有一点  就是复制太难  ;因为宗亲网限制了  设了复制功能
/ g7 K. ?. Q8 z1 A2 N我通过网络技术把文字搞下来9 k, Q, b* {! 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4-30 15:27 , Processed in 0.21104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